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将领司马德戡与虎贲郎将元礼、通议大夫裴虔通商议,准备跟随骁果军逃跑,宇文智及知道后,劝说众人反叛,诛杀隋帝杨广,干一番大事业。
司马德戡等人认同宇文智及的说法,但他们需要一个领头的,于是宇文智及的兄长宇文化及成为这伙叛军的首领。
宇文化及性格懦弱,一开始听到此事后吓得浑身冒冷汗,最终还是野心占据了上风,他表示愿意听从众人的安排,一场针对杨广的兵变蓄势待发。
杨广听到风声后,换了衣服逃到西阁,可惜还是被叛军擒获。叛军要杀了杨广,杨广说:“天子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死于刀下!拿毒酒来!”那么,叛军们满足杨广的要求了吗?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
杨广为何去江都?大业十二年,杨广在一片反对声中,带领后妃、文武百官第三次巡幸江都,与前两次带有“衣锦还乡”性质的巡幸相比,这次巡幸显得有些狼狈。
这次巡幸是在第三次远征高丽失败以及国内农民起义军四起,国内局势极度糜烂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次南下江都,杨广的目的,一则是为了暂避起义军的锋芒,二则观察北方局势,若情况不妙,就割据江淮。
至于为何选择江都作为落脚点,当然不是因为琼花艳,美女俏。
隋朝皇室出自西北地区的关陇集团,权力基础在关中,对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度较弱,为了巩固在南方的统治,杨广在即位之后曾多次巡幸江都。
第一次巡幸江都,杨广大赦江南,免除一定年限的赋税徭役;第二次巡幸江都,杨广提升江都的政治地位,让其与长安、洛阳平齐;第三次巡幸江都,杨广已然有了偏安江南的打算。
对于杨广来说,江都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当年杨广担任主帅灭掉了陈朝,之后又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坐镇江都十年之久,也就是说,扬州是杨广的势力基本盘。
在与太子杨勇争夺储位时,杨广就有过两套方案,一是正常和杨勇争夺太子之位,二是夺嫡失败,就割据江淮自立为帝,“复梁、陈之旧”。
此外,江淮地区富庶,是杨广东山再起的希望。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往南方迁移,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杨广下令修建大运河,更是加速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加上杨广对江淮地区的政策优待,江淮地区成为隋朝最富庶的地区,在隋朝统治面临风雨飘摇的局面下,杨广前往江都,自然也有利用江淮地区丰厚的物质基础,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的打算。
杨广有预感大隋将亡其实对于大隋的灭亡,杨广早有预感。
从大业八年起,杨广就睡不好觉,总是梦见有人要杀他,为了让自己睡着,杨广让好几位妇人像哄小孩睡觉一样“摇抚”他,可见,杨广内心深藏忧惧。
大业十二年,洛阳紫微宫三大殿之一的大业殿西院着火,杨广以为贼人杀进了皇宫,惊惧之下逃走,在西苑的花草间躲了起来,直到火被灭了,确定不是贼人放的火,杨广才出来。
杨广明知道天下大乱,群贼蜂起,却仍自欺欺人。杨广曾问身边群臣反贼的情况,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说反贼渐少,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杨广又问苏威,苏威不想说假话,只是委婉地提醒杨广要注意两点,一是反贼距离他们越来越近,二是租赋丁役都收不上来了。言外之意是,反贼数量只多不少。
杨广对于苏威说出实情很不高兴,后来找理由将其下狱免官。
后来在宇文述的建议下,杨广决定巡幸江都,这时候前往江都不就是“逃跑”吗?群臣知道这一点,杨广自己也知道,但他可不会承认。
建节尉任宗上书劝谏,杨广将其当堂杖杀;奉信郎崔民象上表劝谏,亦被斩杀;到了汜水,奉信郎王爱仁上表劝谏杨广返回长安,斩之;到了梁郡,有郡人上书阻止杨广巡幸江都,又斩之。
此时,杨广已经有了放弃整个北方的打算,意图在南方暂时避难,即便到了江都,杨广也未能获得安全感。
杨广经常穿着短衫,拄着拐杖在亭台楼阁间一遍遍走过,贪婪地注视着这大好风景,直到夜幕降临才肯停下脚步。
皇帝最后的尊严面对糜烂的局势,杨广已经感到无力回天,他曾对爱妻萧后说:“外面有不少人想取代我,最坏的打算不过是我成为长城公,你成为沈后而已,只管快乐地喝酒吧!”
长城公指的是陈后主陈叔宝,谥号为“殇”,沈后指的是陈叔宝的皇后沈婺华,尽管陈叔宝在杨广之前已经被称为“陈炀帝”,可相比于杨广隋炀帝之称的流传度,前者显然不够看,因此多称陈叔宝为陈后主。
杨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大隋亡了,他们夫妻也不会死,所以及时行乐吧。
可杨广真的认为自己不会死吗?很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在照完镜子后,回头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即,这颗大好头颅,会被谁砍去呢?萧后听后惊慌失措,问杨广怎么会说出这种不祥之语。杨广摇头苦笑:富贵也好,贫贱也罢,天理循环如此,没什么可伤感的。
说是这样说,可真当面对死亡时,杨广也无比恐惧。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反叛,领兵杀入宫中,杨广闻讯逃跑,奈何还是被叛军擒获。
杨广的爱子杨杲才十二岁,看到这种阵势吓得不停大哭,叛臣裴虔通直接将其砍杀,血溅到杨广的龙袍上。
杨广自知难逃一死,但他想有尊严地死,于是提出喝毒酒赴死,谁知叛军不答应,杨广没有办法,只能“自解练巾”递给叛臣令狐行达,最终被令狐行达活活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