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原创作者:水木长龙
古天文学家有言:「天体运行,各依其律;万物运作,各循其规」。宇宙在其演化历程中,有过惊天动地的大变样,也有过风平浪静的静默期。而这一切,对整个宇宙来说,只是其演化过程中的成长必经,是其成长中的自然规律。然而,宇宙每一次的突变成长,对于宇宙的局部空间或者其内部的天体而言,却意味着:要么是彻底的烟消云散,要么是重生的脱胎换骨。
比如,我们太阳系的金星,在同胞行星中,其相反独特的自转现象,或许正是太阳系早期曾发生过惊天大变故的有力证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金星现在与众不同的自转现象?或许,短暂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无法为久远的太阳系历史做出精准的考证,但我们可以根据目前太阳系的现状进行推测分析,进而向太阳系曾经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真相靠近还原。
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有种类繁多的生命?如果说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正好符合生命繁衍的话,那么为什么会认为其它行星的生命形式也必会与地球的碳基生命形式一致的呢?果真科学家们都这样思考认为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很科学地反驳道:这样的思考分析,也太狭隘不科学了吧?!
如果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对生命的理解,跳出狭隘的思维模式,就会不由地思考意识到:早期太阳系不一定只有地球上存在有像现在这样繁华热闹的生命种类,太阳系其它行星上也有可能存在有不同的生命形式,且有可能大部分不以“碳元素”为基础——比如“硅基”生命——也并不一定以固态为主,或有气态生命,液态生命,甚至等离子态生命等,并且不同星球之间生命形态的进化程度以及文明程度也有可能存在着参差不齐、形式各异。
但是,为什么太阳系现在只有地球表面才能发现大量的生命存在呢?
有研究者指出,太阳系早期可能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变故,其它行星的生命形式或许转移到了星球内部,或许早已离开了原先的星球。也或许一部分离开了太阳系,一部分转移到了星球内部。
那么,如何寻找到更多早期太阳系发生过惊天大变故的证据呢?
首先,从金星自转与其它行星自转相反的状态可以寻找证据。
从太阳系各行星的运转我们知道,太阳系的行星基本上遵循着这几个共性:轨道共面性,轨道椭圆性,公转自转同向性(除了金星自转是自东向西,天王星的自转轴几乎是躺在轨道面上的外)。
为什么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的不一致?
是否早期太阳系的某场大变故从而使金星的自转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导致自转停止直至变为现在我们看到的逆转方向——自东向西?
其次,天王星的自转轴为什么几乎是躺在轨道面上的?
在八大行星中,天王星的自转轴最为倾斜,接近100°,曾被老辈人戏称为:这是唯一敢向太阳耍小性子的行星——打着滚向太阳较真。
为什么天王星的自转轴与其它行星对比会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是否早期太阳系的某场大变故在一定的情况下严重影响到了天王星的自转轴,导致自转轴严重倾斜,从而变为现在“躺着”向前滚动的现象?
第三,火星与木星之间为什么会存在一圈由残骸碎片天体形成的小行星带?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结构阵列里,如果能够一眼望去的话,一定会发现一处极为显眼与众不同的地带,那就是小行星带——完全由残骸碎片的小天体形成的环形带。
难道不令人怀疑:曾经早期太阳系中可能还存在有一颗行星,后来因为太阳系的某种大变故导致该行星被摧毁,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行星带。
第四,与小行星带遥遥相呼应的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同样是由碎片小天体构成,围绕在海王星轨道外的黄道面附近,形成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
有天文研究者做过计算,即使将小行星带的所有小行星组合到一起,质量不到地球的万分之四,体积不到月球的一半。根据这样的计算,天文研究者怀疑“小行星带可能源于一颗行星爆炸后的残片”的说法并不靠谱。
但是,我们应该更全面地思考到:首先,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和能量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难道没有可能当时爆炸的行星一部分完全转化为了能量——等于消失的质量?
其次,如果当时太阳系发生的是星球之间的大战,难道就没有可能他们使用了一种比核武器更强大的某种超级能量武器,导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太阳系大震荡,太阳系文明尽数被摧毁。而初始的那股能量冲击波正好被某颗行星挡住,将该行星击了个粉碎(正因为该行星接受了最强的能量波冲击才得以挽救太阳系其它星球免遭同等灾患)?因为碎片在能量波的惯性推力下,向太阳系边缘迅速冲去,从而形成了“初期柯伊伯带”。初期柯伊伯带在太阳系之后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吸附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其它小天体,逐渐演变为现在人类已探测到的柯伊伯带。
而太阳系剩余的行星在劫后相互引力的不断推挤下,进行了轨道重新排列,随着轨道逐渐变得稳定下来,离太阳不远不近的第三颗行星率先出现了生命形式,直至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繁华热闹、生机勃勃的生命家园——地球(注:地球也许并不属于太阳系,随着太阳系在大变故后的逐渐稳定,地球的到来正好可以孕育生命……详细查阅“水木长龙”早期文章有关太阳的演变史,本篇文章只为寻找大演变的某些证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