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大的内耗来源:想得太多,行动太少,然后“人间不值得”

老胡懂点星 2025-03-20 14:57:14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一种人想。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就容易陷入死循环,焦虑、迷茫、痛苦,最后得出结论——人生毫无意义。可问题的本质是,思考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它只会让问题更复杂。

人类的大脑喜欢模式,喜欢因果,喜欢一个完整的叙事。但现实不是叙事,现实是混乱的,充满不确定性、偶然性、突变性。谁要是能在其中构建起一条自洽的路径,那他就不会被“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困扰。

这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在面对同样的困境。失业、分手、破产、病痛、失败,甚至是长时间的停滞。停滞,比失败更可怕,因为失败至少意味着曾经尝试,而停滞意味着连尝试的勇气都被消磨殆尽了。停滞的人开始思考,思考让人越陷越深,最后发现,自己思考的不是如何破局,而是——人生到底值不值得活?

这不是哲学问题,这是生存问题。人类的大脑并不擅长静态生存,它习惯于动态过程。站着不动,等答案,等启示,等天降的方向感,那是等死。

有些人不思考,他们在做。为什么?因为他们根本没时间去思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战场上的士兵不会想“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只想活着。创业失败的企业家不会想“商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他们只想翻身。快递员不会想“这份工作的价值是什么”,他们只想送完这一单,赶紧接下一单。

这不代表他们无知,相反,这是他们的智慧。他们在用行动驱散疑问,而不是用疑问去消耗行动力。

大脑的运作方式决定了,人只有在行动的时候,才能找到反馈,才能产生“我在做些什么”的感觉,才能获得内在的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只要一忙起来,就不会再纠结人生的问题。

所以,困惑人生的,往往是闲人。闲人不是说“真的很闲”,而是没有具体目标,没有行动方向,没有日复一日的执行力。每天躺在床上,刷手机,看别人过着精彩生活,然后怀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你不行动,生活就会把你推向一种默认模式,而这种模式几乎一定是痛苦的。

社会不会给一个停滞不前的人留位置,市场不会因为你的迷茫而对你温柔。真正的现实是,它只会无情地淘汰你,把你从核心圈层挤出去,让你变得无关紧要,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有些人说,自己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但这本质上是一种推脱。因为人生从来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我要成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才逐渐找到“哦,这条路行得通”或者“这条路不行”的感觉。

你要做,做不对,再换个方向继续做。而不是坐在原地,企图用思考来获得确定性。

这是21世纪最大的陷阱之一——互联网让信息变得极度丰富,让“学习”变得极度容易,让每个人都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光靠看、靠思考、靠总结,就能获得人生的方向。但知识不是能力,思考不是行动,规划不是实践。

你不会因为看了100本健身书籍就长肌肉,你不会因为看了1000篇投资分析就赚到钱,你不会因为听了无数个励志故事就变成赢家。

唯一有效的方式,只有做。

这里有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把一群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做陶器。一组被告知,他们的目标是“做出一个完美的陶器”,另一组则被要求“尽可能多地做陶器,数量越多越好”。结果,第一组的人因为过度思考,反复纠结,做出来的陶器又少又普通,而第二组因为不断实践,最终做出了更高质量的作品。

这个实验的核心逻辑是,想要做对,就得先做。不是“先想好怎么做对”,而是“先做了再说”。真正让人强大的,从来都不是思考,而是习惯性的行动力。

很多人羡慕那些有“天赋”的人,觉得他们的人生好像被上帝开了挂。但所谓天赋,很可能只是别人比你更早开始做,更习惯于做,更擅长调整方向。

毕竟,如果你每天都在写作,那五年后,你几乎一定比90%的人写得好。如果你每天都在编程,那十年后,你一定会成为高手。如果你每天都在练舞,那总有一天,你的身体会形成自己的节奏感。这不是天赋,这是必然的结果。

但前提是,你得做。没有人会在原地思考五年,然后突然有一天,变成一个大师。想得太多,行动太少,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内耗来源。真正的解决方案是,把思考降到最低,把行动提升到最高。

有一条经典的职场法则叫“5秒原则”: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不要思考超过5秒,直接开始动手。如果你开始犹豫,开始纠结,开始给自己找理由,你就已经输了。

行动,让一切开始。这是唯一的现实逻辑。

0 阅读:0

老胡懂点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