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然而农村地区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这一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情感和对农村现状的深刻担忧,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仅引起了高层的高度重视,更成为了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契机。
李昌平
李昌平出生在农村,成长于农村,对农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1983年,李昌平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干部,在长达17年的乡镇工作中,他目睹了农村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繁荣逐渐走向困境。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农村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农村的各种税费负担却不断增加。李昌平所在的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农民种地收入微薄,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许多家庭种了30亩地、养了30头猪,却连三口之家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
李昌平深知,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仅会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更会危及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农民发声。
李昌平
2000年6月,李昌平在棋盘乡的办公室里,用了一周时间写下了一封长达4000字的信。信的题目是《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开头这样写道:
总理,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我写这封信,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农民的福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改革。
李昌平在信中直抒胸臆,用最直白的语言描述了农村的真实现状:“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他详细列举了农民面临的诸多困境:农产品价格下跌、税费负担沉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等。他还写道:“农民种地不仅挣不到钱,还要倒贴钱,许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李昌平讲话
李昌平在信中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减免农业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他强调:“农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李昌平的这封信没有通过正常渠道上报,而是直接寄给了朱镕基,他不知道这封信能否引起重视,但他知道,如果不试试,农民的困境就永远无法被高层知晓。
李昌平的信很快引起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朱镕基亲自批示,要求相关部门深入调研,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他强调:“农民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
朱镕基
随后国务院派出多个调研组,深入湖北、湖南、河南等农业大省,实地了解农村现状。调研组发现李昌平信中反映的情况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困境已经到了亟需解决的地步。
2000年9月,国务院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农村问题。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逐步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条件;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收费行为。
李昌平的信,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高层看到了农村的真实现状。随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一系列惠农政策陆续出台。2006年,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被彻底废除,农民的负担大幅减轻,农村面貌逐渐改善。
李昌平的信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也因此被称为“给总理写信的人”。然而,李昌平并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说实话。”
李昌平的直言不讳和敢于担当,让他在“三农”领域声名鹊起,他不仅在基层推动农村改革,还积极参与国家“三农”政策的制定和研究。2002年,李昌平出版了《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详细记录了自己在基层的所见所闻和对农村问题的思考。
《我向总理说实话》
如今李昌平依然活跃在“三农”领域,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农民的承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李昌平的故事,是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的一个缩影,他的勇气和担当,为农民带来了希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