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宋辽在这个村庄发生一场恶战;千年后,尸山被雨水冲出来

寒梅傲雪映霜华 2025-02-13 13:13:22

【前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河北省沧州市的一个郊区,一场大雨过后,有人走到家旁边的小山上,想瞧瞧有没有啥特别的情况。

他们瞧见在自己走过的那山坡上,时不时会冒出些白色的、看着像石头的玩意儿。蹲下身来仔细一瞧,就会发觉这些白色的东西,质地特别像骨头。因为好奇,有人便把其中的骨头从土里给挖了出来。

当时在场的人还打趣道,这该不会是那野兽吃掉的人,骨头被土埋在这儿了吧。大伙接着朝山顶的方向行进,没一会儿,就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白骨从土里冒了出来。几个人又挖出一根骨头,大家越瞧这些骨头,就越觉得像人骨头。

村民小王当时在现场,他想起小时候老人讲的事儿,说这儿曾经有过一场特别惨烈的大战,好多人都丢了性命。谁能想到祖上传下来的故事居然是真的,一场千年前的残酷厮杀就藏在离脚下不远的地儿。小王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山坡上到处都是白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幽幽的光,特别吓人,还透着股神秘劲儿,把所有人都给震住了,谁也不敢再往前靠近一点儿。

瞅着那数量惊人的骨头,站在山上的人瞬间觉得脑袋发紧、头皮发麻。他们好像也意识到了,自己脚下的这个山丘,或许压根就不是啥自然地质活动造就的山峰,没准儿他们正站在一座“尸山”上头呢。

没多久,这个地方就被公安等接手管理了。经官方确认,这座山头实实在在是座尸山。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追查,发现这座尸山是在千年以前的辽宋时期形成的。

人们很快就记起了这个地方,那是一个有着古老传说的地名——君子馆,还有那场对北宋朝廷意义非凡的战役——君子馆之战。

【西汉时君子馆建立,千年后沿用不改】

首先咱们来聊聊君子馆这地名是咋来的。据说在西汉初期,汉景帝那会儿,国家的统治者推行的是黄老道家的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也在逐步兴起,这就给后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打下了基础。

在如今的河北沧州市,在汉代那时候,这儿是河间王刘德的封地。为了把自己的封地管理好,刘德在这儿设立了一个叫“招贤馆”的学社,儒学大师毛苌就在这儿给学生授课。

学社那规模可是相当宏大,气势不凡,四周还被水环绕着,这环境那叫一个优美惬意。后人为了纪念毛苌大师以及他那崇高的教育理念,专门把招贤馆的布局和建筑给保留了下来,还把这个地方的名字改成了“君子馆”,意思就是君子讲授学问的地方。

为了缅怀这位大儒,后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君子馆,这一称谓沿用至今,依旧出现在当地百姓使用的地名中。尽管历经了多次战乱,君子馆这一地名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却始终代代传承,未曾改变。

【君子馆之战成为宋朝命运分水岭】

在这个地方进行了著名的“君子馆之战”。那为啥这场战争能称得上“著名”呢?要是用比较学术的话来给这场战争的地位下个定义,那就是:北宋朝廷从此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这场战争是这个转变的分水岭。

咱用大白话来说,北宋朝廷原本士气高昂,想着北伐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可后来呢,被北方少数民族打得士气低落,只能退回国内边境线,采取防御措施。从这儿开始,整个汉民族逐渐被少数民族取代,走向衰落,变得畏畏缩缩了。

君子馆之战的溃败,使得北宋直接丧失了对北方领土的掌控权。从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开始称霸,汉人王朝无奈只能退守到中原本土,其疆域也日益缩小。

这场战役的失利,给北宋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要是那会儿北宋能够获胜,或许北方的局势就能全然被把控住,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也会更早地得以实现。

【宋太宗北伐志在必得,刘延让背负民族大义】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武将,他的称帝本质上属于权臣篡位。在他登基之后,立刻搞了一场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像一场鸿门宴似的,自此把宋朝的整体基调定为了重文轻武。

在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当政时,整个汉民族依旧把整个中原地区视为自己的领地,在整个宋军当中,收复燕云十六州被视作北宋军队的使命和责任。

这事儿您听我给您说。宋太宗赵光义把那兵权已经被解除了的、年过六十的大将军刘延让给请出山了,派他带兵去搞那针对燕云十六州的北伐行动,这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作“雍熙北伐”。

刘延让身为大宋的重要大臣,心里很清楚这次北伐意义非凡。他虽说已然六十多岁了,可为了能夺回失去的土地,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他愉快地响应皇帝的召唤,率领军队向北进发。他明白这场战争关乎着整个汉族的命运,承载着各方的期望,必须要赢得胜利。

【李继隆怀恨在心,刘延让成罪羊】

哎呀,“雍熙北伐”最后竟是因为将领的怯懦而失败,那堆积如山的白骨,实在是令人痛心啊!

俗话说得好,“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宋太宗把兵权交给了刘延让,可又担心他权势过大,会对“赵家”统治宋朝构成威胁,于是给刘延让安排的都是些后辈、新人,那些原先曾与刘延让一同出生入死的将领,一个都没被任用。

这就好比一个老将军领着一群娃娃奔赴战场,您想想,这老的老小的小,年龄差距那么大,那肯定会有沟通障碍啊。平常训练的时候,不管啥样的士兵,那一个个都可英勇了,斗志满满,可那都是没见着血的时候。

当真正目睹战友倒在自己跟前,真正看到鲜血四溅的时候,这些年轻战士都会吓得两腿发软。在整个队伍里,真正经历过战争磨炼的,或许就那么几个人,而剩下那些真正去奋勇冲杀的,全是些没见过血腥场面的新兵蛋子。

这就得提一提一个叫“李继隆”的首领了,这位将领可不一般,他是枢密副使李处耘的大儿子,还是宋太宗第三任皇后明德皇后李氏的大哥呢。

要说这位宋太宗的大舅哥,在投身君子馆之战以前,早就跟着宋太祖参加过攻灭南唐、北汉的战斗,还有第一次幽州之战,都上过阵了。

并且在君子馆之战前,就已经跟着将军崔瀚、潘美,在满城和雁门这两场战争里,和辽军碰过面了,还打了胜仗呢。在“雍熙北伐”的进程中,此前党项族首领绕边的事情,也是在曹彬担任主将,李继隆作为副将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

那么,像这样一位历经无数次战斗的将军,咋可能不清楚在作战的时候,后援部队对率先冲锋的部队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呢?

李继隆这人性格挺冷的,心思深沉,还不通人情。虽说他挺受皇帝看重的,可没多少手下是打心眼里支持他的。有人在背地里讲,李继隆这人肚量特别小,记仇记得厉害,为了能报多年前的仇怨,连大局都能不管不顾了。

在这一回北伐开始前,李继隆对刘延让早就心怀不满了,缘由是好些年前,刘延让曾在朝堂之上公然点明李继隆的某一个军事方面的过错。李继隆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这回的北伐之战,他正好想借此机会让刘延让下不来台。

刘延让身为主将,那自然得对整个大局担起责任来。他没把李继隆那股小家子气当回事儿,一心想着取得胜利,故而全力以赴。哪晓得李继隆心里记着仇呢,竟然在要紧关头袖手旁观,致使刘延让的军队全军覆没。由此可见,李继隆为了个人恩怨,全然不顾及大局,着实是自私透顶,没啥大志向。

【君子馆沦为白骨之地,宋朝国运已去】

恰恰就是这位宋太宗的大舅子——将军李继隆。在君子馆之战里,刘延让所率领的宋军大多是南方人,而君子馆之战展开的时间恰恰是北方的寒冬腊月。

刘延让率领的宋军作为先头部队,却发现平日里常用的弓弩,在这寒冷的环境中,压根儿就拉不开,根本无法实现预期的有效射程,自然也就没法对敌人形成打击。反倒是他们,看上去就像被敌人攻击后却毫无还手之力的模样。

刘延让没办法,只得让重逢的战士去和辽军作战,同时他还盼着李继隆带领的骑兵能作为援军赶来。然而,刘延让等了又等,李继隆却固执己见,坚决不肯派兵支援。

他表示是要为宋军“留存力量”,可周边的副将们都明白,这李继隆是在公报私仇,存心让刘延让下不来台。有位副将向李继隆进言,当下局势紧迫,理应齐心协力才是。李继隆恶狠狠地瞅了他一眼,言道:“我的兵,我说了算,你个外人瞎掺和啥!”

结果,刘延让率先派出的冲锋队伍,全都化作了白骨,在君子馆那片地方被辽军屠戮殆尽。阵亡的战士堆积如山,就埋葬在君子馆这块区域。上面被厚厚的土石覆盖,形成了一座人为造就的山丘,也成了君子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结语】

君子馆之战的惨败,让北宋朝廷的昂扬之气全然消散,也使汉民族的刚强之气丧失殆尽。像李继隆这样的将领的出现,就已然注定了宋朝整个历史的屈辱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刘延让却被李继隆等一众将领抢先诬告,成了战争失利的背锅侠,最终他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只可惜宋朝的国运并未因他的以死明志而得以延续。

刘延让明明打了一场漂亮的开场战,却遭到李继隆的谗言陷害,结果名誉尽毁,落得个悲惨下场。他一心报效国家,却落得个曝尸荒野的结局,着实太冤了。后人读史时应当把这当作教训,不能让那些奸邪小人得逞,使得忠臣良将死了都没有一个安息之所。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