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还是疯子?二战前德国的无硝烟侵略

悠然历史 2020-08-11 21:38:04

1933年,希特勒正式担任德国总理一职,并在国会纵火案之后通过了国会授权,成为了德国的唯一元首。

从1933年到1939年希特勒取得了三项巨大的成就,分别是充分恢复就业、扩充军备和极少被人提及的外交成就。

一直以来,大众都把德国战前取得外交成就归功于英法的绥靖政策,但这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绥靖政策的背景是英法在一战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不想再卷入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所以与侵略者妥协,对侵略行径视而不见,甚至和侵略者达成妥协。

但这里就不免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绥靖政策一战后便有,为什么直到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才取得了德奥合并、慕尼黑会议这种积极的外交成果?答案便是,除了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外,希特勒自己高超的政治判断力和对国际局势的细心观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希特勒尚未成为德国元首的时候,他就对国际局势做出来准确的判断。

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中就指出:“欧洲的新形势是德国变成衰败,法国在政治上变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德国丧失了在大陆上强国的资格,恰好使英国的敌人有利而已……维持欧洲各国的均势,这是英国的一种原因……英国只不愿德国成为世界的强国,而法国竟绝对不愿意德国做一个强国,这是两国的根本不同点……照这样看来,只有英国和意大利可以做我们的同盟国。”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希特勒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判断,那这个词语一定是“通透”。在成为元首并仔细研究各国对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想法之后,希特勒做出来如下几个判断:

英国不想法国一家独大,它想要德国强大起来,在压制法国的同时遏制苏联的发展;

法国将德国视为其最大的敌人,一心想要击倒德国,但是没有另一个大国的支持法国人不敢轻易把德国怎么样。

虽然苏联是德国的头号目标,两者以后必有一战,但是现在苏联和德国并不接壤,即便苏联对德国有什么想法也不会在第一时间威胁到德国领土。

出于这三个基本判断,希特勒对德国的外交政策怎么取舍就做出了一个大致的规划。

但仍需要注意,在这段时间德国的扩军工作尚未完成,德军暂且无力对抗可能会发生的战争,虽然有了如下的判断,但是谁能保证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因而希特勒一开始只是想试探一下英法。

1933年10月14日,希特勒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和国际联盟,旨在摆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事力量的束缚。这是代价最小的一次尝试,即便英法拒绝德国也只需要重新回到裁军大会和国际联盟就可以了,不需要担心会爆发一场战争。

但是英法只是抗议了一下,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举动,这让希特勒开始肯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1934年,希特勒和波兰签署了长达十年期限的《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法国希望通过建立法国与波兰、卢森堡、南斯拉夫这些小国之间缔结盟约来限制德国的计划,失去了与这些小国之间的盟约,法国便更加没有底气来干涉德国的重整军备计划。

1935年初,希特勒接见了英国使者约翰.西蒙爵士和安东尼.艾登爵士。

在这次会谈中,希特勒暗示这位使者德国将要重整军备,一方面遏制法国一家独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抗东方的红色力量。希特勒将德国描述成了维护欧陆和平的战士,他希望英国的客人们认识到德国的重要作用,从而允许德国拥有与其重要作用相匹配的军事力量。

约翰.西蒙爵士和安东尼.艾登爵士接受了希特勒的观点,并将之完整的带回了英国内阁,毫无疑问,希特勒对德国重整军备意义的描述,直接让英国内阁的老爷们看到了扶持一个强大的德国来遏制法国和苏联的希望。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国恢复义务兵役制,公然撕毁凡尔赛合约,开始扩军备战。

由于英国已经默许了德国重整军备,所以对于德国的这个举动只是发表了一个谴责,并没有做出任何实际的惩罚措施。

接下来,希特勒的目标就放在了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上。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了埃塞俄比亚,吸引了英法两国的注意力,希特勒抓住了这个机会。在1936年3月命令德国陆军向莱茵兰派遣军队,由于担心英法报复,所以德军只派出了一小部分军队,并命令这些士兵一旦遭遇法国人还击就马上撤退,但法国军队只是进入了马奇诺防线,并没有对进入莱茵兰地区的德军进行回击。

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受到了热烈欢迎

在莱茵兰冒险之后,希特勒又思考了一下英法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日本吞并中国东三省中的态度,同样都是抗议,而不是直接作出军事行动,希特勒由此判断出了英法的外交底线——一旦发生紧急事态,只要不是针对英国和法国本土的直接攻击,和平解决将会是英国和法国的第一手段。

既然已经明白了英法容忍德国做到什么程度的底线,接下来要做什么也自认很容易得出结论:

一方面要用不怕挑起战争的流氓行径去恐吓英法的选民,让英法的选民迫使他们的政府跟敌人妥协,用牺牲他人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地重申德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德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欧洲和平和德国自己的利益,当德国自己的合法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德国便对欧洲再也没有任何需求。

·

希特勒的预判可谓准确无误,至此之后,无论是德奥合并还是吞并苏台德,德国一直都在沿用这套外交策略,并且取得了成功,德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奥地利、苏台德和捷克斯洛伐克。

外交上的巨大成功,再加上恢复就业和扩充军备的成就,让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的声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点。“这种事情我们本来连想都不敢想,那个人却可以把任何事情都做成功,他是上帝派来的使者”,这正是德国大众在经历了各种重大成就之后所产生的观感。

也难怪有人说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9月1日开战前死去,他便是德国自1871年来最伟大的人。

从1933年到1939年,希特勒在经济上恢复了就业、解决了失业问题并且修建了纵贯德国的高速公路,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军事上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事力量的限制、让德军有能力保护祖国不受侮辱压迫;在外交上收回了萨尔地区、进军莱茵兰、促成了德奥合并并且彻底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用和平手段就极大的扩张了德国的疆域。

即便这种成就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但也没见几个人指责创造了“柯立芝繁荣”的美国总统柯立芝,人们只会指责在柯立芝之后将美国经济弄的一塌糊涂的胡佛。

但历史从来都没有如果!

关注我,持续更新优质文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2 阅读:435
评论列表
  • 2020-08-17 13:29

    肯定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