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福字的原因,竟和两位马姓女子有关

江舸 2024-02-09 16:09:24

在各式各样春节装饰物的装点下,全国各地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而在这些春节装饰物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各家各户门上红红的福字了,每年贴福字的活动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记忆之一。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贴福字的?这一习俗的背后有哪些传说?为什么有的地方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贴呢?

现在的民俗学者们普遍认为,贴福字的习俗是从秦汉时期挂桃符的做法演变而来的。

在汉代流传的神话中,记载了一对居住在桃树上的仙人神荼和郁垒,传说他们能够捉住从鬼门关中跑出来的恶鬼,因此成为了守护安宁的象征。

而他们居住的桃树也被认为拥有驱鬼的神力,古人就会在过年的时候将桃枝或者桃木制作的小人摆在门口起到辟邪的作用。

后来人们为了增强桃木辟邪的能力,就会在上面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手巧的人还会雕上两位神仙的形象,这便是最早的桃符了,与此同时其也是年画等民俗物品的雏形之一。

到了宋代随着雕版艺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门上张贴印刷好的年画,其中绘有秦琼和尉迟恭的门神画最为抢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桃符的作用。

但人们依然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上面自然不能再写和门神功能重复的神荼郁垒,于是宋代百姓开始在桃木板上刻制吉祥话。

而这些写有美好祝福的木牌被人们称为斗方,这就是如今我们贴的福字的前身了。

事实上,在宋代之前百姓们就有在木牌上书写吉祥话的习俗,不过这并不发生在春节,而是在立春的时候,写有吉祥话的牌子被叫做“宜春贴”,到了宋代则被叫做春牌。

古代春节曾经是一个以驱邪为主要目的的节日,因此不适合悬挂春牌,但到了宋代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春节逐渐从宗教性节日转向民俗性节日,节日氛围越来越热烈,因此宋代立春等节日的活动渐渐并入春节,春牌也就变成了斗方。

根据南宋文人笔记记载,当时的斗方上并不是清一色的福字,而是:枋贴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

那么福字后来又是怎么从这些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呢?

福字之所以能够成为春节文化的符号代表,和春节的宗教色彩还是分不开的。

虽然从宋朝之后春节逐渐成为了一个民俗性的节日,但无论游戏和活动多么丰富,祭天和祭祖依然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也是春节最早的节日内涵。

而福字本来就来源于传统的宗教仪式,其甲骨文的样式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用来描述祭祀场景的。

在周代,福字则被用来表示祭祀典礼结束后众人分享的肉类,这令福和祈祷等仪式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一基础上,福字在之后的文化体系中逐渐产生了两种引申含义:

其一为“庇荫佑护”,中国先民们在进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往往是为了祈求神灵给予更多的食物以满足人们的生存。

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虽然变得更加多样化,但总体来说还是在向神灵寻求庇护。

而春节时人们进行的祭天和祭祖活动,其本来目的也是为了向上天以及祖宗和神灵寻求庇护,即向他们祈福,因此相比于其他的吉祥话,福字显然和春节的节日内涵更加契合。

福字内涵的第二个分支为今天所谓的幸福,其在古代的解释是《韩非子》中的“全寿富贵之谓福”,更加具体的解释是《尚书》中给出的五福定义: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其中寿和富的概念和如今相当,而康宁是健康安逸的意思,攸好德意为从善如流、修具好的品德,考终命指善终,这都是古人对于生命的美好期盼。

因此相比于其他吉祥话,福字显然有着更完备的寓意。

此外相较于财、喜等意象,福并不代表着具体的事件,它更像是一种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福气”。

而在祭祀活动中,人们期盼的便是通过仪式使自己获得赐福,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心想事成,福显然更贴近人们的这一期盼,其能够成为春节的代表符号也就不难理解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春节贴福字的习俗是从桃符,宜春贴等传统习俗中演化出来的,是民间智慧和百姓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但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体系中,每种习俗甚至每种物品几乎都要用传说故事作为点缀,这不但能为习俗增添趣味,也更加有利于其推广,贴福字自然也不例外。

关于贴福字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传说和姜子牙有关。

据传当年姜子牙带领周朝将士通过浴血拼杀,终于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在胜利后其便命人建筑了封神台,封赏那些为此战做出了牺牲的将士。

在封赏快要结束的时候,姜子牙的妻子马氏赶来了,她觉得自己作为姜子牙的妻子,虽然很快就和姜子牙离了婚,但多少也算为伐纣做出了贡献,就也想讨要个神位。

姜子牙对她的无理取闹十分不满,思考片刻后他说马氏跟着自己的时候没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个穷命,就赐给马氏穷神的职位了。

马氏随后问姜子牙,自己这个穷神要去哪里生活呢?

姜子牙说只要是没有福气的地方,她都可以落脚,并且还特地叮嘱她只能去富贵人家,不能在穷苦百姓家停留,免得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此后为了避免穷神光临,古人就会在春节的时候在门口贴上福字,表示这是有福气之家,部分地区的百姓还会在头上绑块破布,为的是告诉马氏自己并富贵人家,叫她不要停留。

除了姜子牙的妻子马氏之外,另一个和福字有关的传说也和一位马姓女子有关,那就是朱元璋的皇后马夫人。

据传一次朱元璋外出微服私访,发现几名农夫对着一张漫画哈哈大笑,她凑上前去发现上面画着一位拥有一双大脚抱着西瓜的女人。

朱元璋觉得这是在嘲笑淮西女人脚大,而马皇后便是淮西人士,并以大脚闻名。

怒不可遏的朱元璋回宫之后便要求军士查清漫画的作者以及取笑画中人的农夫,将他们全部法办。

查明真相后军士们为了避免伤及无辜,就在无关人家的门上贴了福字做记号,此后人们就也开始用贴福字的方法来消除灾祸了。

关于马皇后和福字的传说并不止这一个,据传人们之所以会倒贴福字也和这位贤后有关。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经派人暗中调查有罪之人,其麾下的军士为了展现态度便给很多无辜之人也编造了罪名,为了标记这些人家,他们还特地在这些人家门口贴了福字做记号。

马皇后知道此事后,为了制止朱元璋滥杀无辜,便赶忙派人出宫传播消息,要所有百姓在当天夜里在门外贴上福字。

因此第二天等到朱元璋执行抓捕行动的时候,他和下属根本没有办法分辨哪个才是自己留下的记号。

此时朱元璋看到了一户人家门口的福字贴反了,正在气头上的他便要拿这家人开刀。

好在马皇后及时提出,这家人把福字倒贴,是因为知道皇上今天要巡访,因此特地这么做来表示福气到了的意思,是对皇帝的尊重。

朱元璋听后怒气全消,便带着军士返回了宫中,百姓这才躲过一劫。

此后百姓们为了纪念马皇后,同时也是为了祈求福气到家,便纷纷将福字倒过来贴,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除了这个传说之外,关于倒贴福字还有一个传说,据传清朝时恭亲王在春节前夕要求家丁在王府各处张贴福字。

其中一个家丁因为不识字把福字贴反了,恭亲王福晋看到后怒不可遏,当即要处死犯错的家丁。

好在恭亲王府的管家灵机一动,告诉恭亲王福晋这是为了表示“福气到了”,是大吉之兆,福晋听后觉得有理,不但收回了处罚的成命,还重赏了管家和那名犯错的家丁。

之后这个故事逐渐散布到了民间,百姓也开始效仿,这才有了倒贴福字的风潮。

虽然过年贴福字的传统在春节习俗中并不是历史最久远的,但其如今已经成为了春节最具仪式感的活动之一。

福文化也成为了春节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这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而这些期盼也是春节能够成为每个中国人最美好记忆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春节贴“福”字的来由》,刊登于《国学》2012年01期。

0 阅读:12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