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即使关系再亲密,也经不起一个人满嘴惹人厌的毒言恶语。不会说话的人,跟人打交道就像是随时撒毒,让人听得心里一阵发堵,气不打一处来。希望以下两点原因,你一条也没占。
1. 总是吹牛有些人说话张口就是吹,实在让人腻烦。明明大家都是普通人,他偏要把自己和家人捧上天,子女多有出息,收入多高,甚至自己怎么耐,非得让人羡慕到仰视。这种言语,说白了不过是自我膨胀,想压别人一头,博个虚名。起初大家还能敷衍听听,但时间一长,这种风格只会让人觉得“水分”太大,不靠谱。
适当夸夸自己无可厚非,可是天天把牛皮当正事吹,不分场合、不管人情,那只会显得浮夸,甚至沦为大家的笑话。成年人说话,是要有分寸的,自己吹得再响,别人内心照样嫌弃。话过了头,不只让人看笑话,自己也成了不值得深交的人。
2. 过于爱控制别人有一种人,控制欲强到令人窒息,凡事都要插手,打着关心的幌子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控制的姿态让人不堪忍受。谁受得了把自己当小孩看?对方已经是成年人了,既有自己的工作,也能承担责任,压根不需要被人时时刻刻管着。
这种人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倒认为是关心,还找各种借口给自己辩解。但其实只是自私的“管理”。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里,这种控制欲带来的压迫感更是显而易见。试想,有个人什么都管,连生活细节都要过问,时间长了,谁还不会反感?
关系的维系是相互尊重,而不是你来指挥我来听。过分的控制,只会让人渐行渐远。
强者没有社交,弱者没有圈子强者没有社交作家姜戎曾被评选为“中国最不合群的作家”。2004年,他发表了小说《狼图腾》,短短几年销量就超过了650万册。成名后的姜戎,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参加各种研讨会、交流会,反倒选择淡出人们的视野。
每年都有许多媒体记者找上来,想要访问他,邀请他出席活动,可对于这些交际应酬,他毫无兴趣,总是一概拒绝。他始终游离于主流之外,潜心闭门写作,这也让他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作品。
这让我想起媒体人金科说过的一句话:“以前有人告诉我,你要累积人脉,你要人际交往。后来我才发现,只要你够强大,这些都不是必需品。”
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社交,也不需要去维护关系。对他们来说,集中所有精力提升自我的能力,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新裤子乐团的主唱彭磊一直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别人都想要认识大佬,为自己积攒人脉,他却在人际交往上异常冷漠。他有一个原则:通讯录里每增加一个人,就要删掉一个人。
比起社交,他更喜欢一个人鼓捣乐器、写词、练歌。独来独往的他,一心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打磨出了一首又一首金曲,这也让他成为各大节目争相邀约的对象。
作家寇士奇说,强大的人往往都很少有社交生活。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相互客套、彼此攀扯,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与其在各种关系中消耗,他们宁愿选择独自修炼。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社交能力,而是懂得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当你开始懂得这一点,你就能不断精进,活成自己最理想的样子。
弱者没有圈子里面有句话:当你没有达到更高层次的时候,所有的人脉都是不值钱的。如果你不够优秀,那些所谓的人脉、圈子就通通是个笑话。
李雪琴曾在访谈中分享过一段经历。在纽约留学期间,她曾参加了一场纽约的北大校友聚会。前来参加校友会的人,在纽约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要么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要么有丰厚的身家。
为了参加这场聚会,李雪琴特意化了精致的妆,还穿了高跟鞋。可去了以后她发现,根本没人搭理她。即便她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对方也只是笑笑,并没有想跟她认识的意思。也有人要了现场很多人的微信,唯独忽略了她。
这让李雪琴不禁感慨:没有实力,在哪你都只能是个小透明。
李雪琴的经历,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忙于各种聚会,混迹各种圈子,目的是拉关系、找机会。但如果没有实力,就算你削尖了脑袋,混进再牛的圈子,也没有任何用处。
商业记者许峰讲过一个故事。前两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办,很多世界500强副总裁级的高层都前来参加。当时某小企业的经理找到许峰,希望他能带自己参加闭幕会晚宴。碍于情面,许峰便带他去了。
这个经理本来想通过这次机会结识一些业界大佬,可没想到去了以后,他四处发名片,大家却选择无视他。后来每次谈及此事,许峰都感慨:一个人的级别、层次不够,即使混进了高端圈子,也得不到接纳。
周国平说,社交场上的主宰绝对不是友谊,而是利益或实力。你的价值决定你在社交场的位置。没有实力加持,那些偶然得来的人脉资源,不过是假的泡沫。你太弱的时候,钻进再多的圈子,见到再多的大佬,最终只能沦为圈外人。当你强大了,关系自然都来了。
心理学家丹·艾瑞里说:所谓的关系,不过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最重要的是门当户对。一个人只有足够出众,才能拥有底气去配对并吸引其他出众的人。
编剧陆JJ早年刚进写作圈时,给自己印了一盒名片。他整日奔走于各种读书论坛、书展签售,想认识一些同行,也为自己找点资源。结果现实却让他不断遇冷。有人不理会他,有人冷冰冰地拒绝他,还有人接过名片看一眼,直接就丢了。
那段四处碰壁的日子,让陆JJ彻底醒悟:你不强大,没人会正眼看你。此后,他不再四处瞎混,而是专注创作剧本,最终拿下几部编剧大奖。成名后,业内许多同行前辈都纷纷主动找上门来。
这个社会的通行法则是:你弱小的时候,路人最多;你强大的时候,朋友最多。当你优秀到了某个地步,拥有人脉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6条惊人的社会定律读懂这些定律,人生少走很多弯路。
代替定律日常交往中,我们会遇上这样的情况:和我们交好的人遇到难解的事需要抉择。这种时候,我们可以给出意见,分析利弊,真心诚意地去为对方着想,但千万不要替对方下任何决定。
关系再好,也别替人做决定。结果若皆大欢喜,固然很好;若不尽人意,你的好意可能会让你背负骂名。别人的人生,我们无权去过多的干预。要知道,帮忙的最大智慧就是把握尺度,干预越多,原本的交好也可能变成最后的交恶。
嫉妒定律人们嫉妒的,从来不是陌生人飞黄腾达,而是身边人小有成就。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很多人都见不得别人过好日子。自己没有的,若别人有,自己就会心生恨;若别人正追求一个自己没有却十分想要的东西,便会极力撺掇说:此物不好。
人性最大的愚蠢,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助人就是助己,互利才能共赢。喜欢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偷偷种刺的人,身边满是荆棘。真正的强者都懂得欣赏别人,为彼此搭桥,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仙人掌定律人们之所以把仙人掌赶到沙漠中,是因为它浑身是刺。做人适当圆滑一点,不要活成仙人掌。
古人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曾国藩曾希望弟弟们以他为表率,改掉身上的缺点,便在家书中将弟弟们批评得体无完肤,颜面无存。弟弟们看后纷纷抗议,责备他不蒙道、喜欢训斥人,因此而疏远他。后来他才幡然醒悟,即便自己是好心,也不应该用这么伤人的方式。
诗人柳宗元说:“方其中,圆其外。”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碰壁。很多人总觉得为人要刚正不阿,所以说话带刺,但其实,做人正直和处世圆滑并不冲突。规矩,是自己的底线;圆滑,是待人的善意。学会适当包装自己的言语,让别人舒服,才能让自己省心。
吃亏定律与人交往时,有些人总怕自己被占便宜,于是时刻提防、处处小心,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其实,只要你认为自己不吃亏,别人一定没有占到便宜。
有句话说得好:吃不吃亏,看的是心境。有人觉得多干了活是吃亏,有人觉得是锻炼;有人觉得被占便宜是吃亏,有人觉得是积攒人情。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白走的桥,你的每一步都算数。先乐意吃亏,机会才会光顾。
三七定律想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舒服长久,一定要懂得“三七定律”:
三分明讲,七分默契:有误解了,有矛盾了,说开来最好。但有时,两个人话不投机,就没必要强行附和。世上最好的默契,是有人懂你的每一个眼神和气息。
三分沟通,七分包容:人与人之间多一份沟通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三分尊重,七分珍惜:尊重彼此的不同,是一生的修行。珍惜身边的人,才配长久拥有。
无知定律表面上装无知,是我们为人处世中非常必要的技能。凡是太过聪明,处处要强,成不了大事。
《菜根谭》裡说: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大意就是,与人交际,懂得将自己的聪明藏在愚笨之中,锋芒不外露。即使十分明白,也不能过于表现,宁可用谦逊来收敛自己。越是爱炫耀,经常「暴露」自己的人,只会让人觉得无知、肤浅。
莎士比亚曾说:
“不是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当聪明的愚人。”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在适当之时装糊涂,韬光养晦,低调行事,不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