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又迎来好消息!2025年4月1日起,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权益迎来历史性突破。根据上海市人社局、医保局及税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本市原“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相关后续工作的通知》,原综合保险将正式纳入企业职工社保体系,覆盖养老和医疗两大核心保障。这一政策不仅解决了过去综合保险与社保体系衔接的难题,更为数百万外来务工者提供了更长远的生活保障。

过去,外来务工人员缴纳的综合保险仅能覆盖特定风险,无法直接转化为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新规实施后,综合保险账户中的老年补贴金额将全额转入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年限则按比例折算。具体而言,每缴纳1年综合保险可折算约0.35年职工社保年限(相当于每2年10个月综合保险折算1年社保)。例如,一名缴纳6年综合保险的外来务工者,可额外增加约2.1年社保缴费时间,直接提升养老金和医保报销待遇。对于临近退休的人员,这一调整意味着养老金的显著增长——按上海现行标准,折算后的年限叠加最低缴费基数,退休后每月可多领取数百元。
已退休人员补救方案:重新核算待遇政策充分考虑已退休群体的利益。若退休后尚未领取综合保险的老年补贴,可选择将补贴金额转入社保账户,重新核算养老金并从次月开始按新标准发放。已领取补贴的人员,若自愿退回款项,同样可享受重新核定的养老金。这一机制确保不同阶段的参保者均能受益,避免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对于未达退休年龄的参保者,若折算后的社保年限仍不足最低要求(15-20年),可在退休时一次性补缴差额。补缴基数按上海市上年度社平工资的60%确定,且补缴年限与折算年限合计不超过3年。例如,一名50岁女性若需补缴2年社保,仅需按当前基数下限7384元的标准缴纳,成本可控且操作便捷。这一设计既保障了制度的灵活性,又为外来务工者提供了明确的养老规划路径。
自愿申请+线上办理:操作更人性化
政策实施遵循自愿原则,参保者可权衡利弊后自主选择。申请流程也大幅简化:4月起,符合条件的人员可通过政府线上平台提交材料,由单位或个人直接办理。对于无固定工作单位的外来务工者,线上通道的开放极大降低了办理门槛。
政策启示:从“城市门票”到“区域硬通货”上海此次改革标志着社保体系向“普惠化”迈出关键一步。过去,综合保险与职工社保的割裂导致外来务工者难以享受平等福利;如今,账户金额和缴费年限的双重转化,不仅提升了个人保障水平,更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社保互认的深化。数据显示,长三角41城6000家医院已实现医保直接结算,而社保年限的跨省折算(如苏浙皖工作经历按50%折算上海年限)进一步加速了人才流动。这一系列调整,印证了社保正从“属地化福利”升级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素”。

上海综合保险转社保新政,既是制度优化的里程碑,也是民生关怀的生动体现。通过打通历史缴费与现行体系的壁垒,政府切实回应了外来务工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诉求。未来,随着更多城市借鉴这一经验,全国社保网络的互联互通将为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信息来源: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联合发布文件;上海热线百事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