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伪造特殊工种经历骗养老金"的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关注。2025年3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通报,张某因虚构工作经历办理提前退休,被判决退还全部违规领取的养老金,并取消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这起案件犹如一记重锤,再次敲响"骗保必究"的警钟。

事情要从张某精心设计的"退休计划"说起。为提前享受养老待遇,他通过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提交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申请,材料中赫然标注着从事井下、高温等特殊工种的工作履历。凭借这些伪造的证明材料,张某顺利通过退休审批,开始按月领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然而天网恢恢,2023年接到群众举报后,北京市人社局展开专项核查,通过比对原始档案、走访用人单位,最终确认其申报材料存在造假。
面对确凿证据,人社局果断作出处理:立即撤销退休审批手续,停发每月养老金,并要求30个工作日内退还已领取的12万余元保险金。张某不服处罚提起行政诉讼,但法院审理认为,根据《社会保险法》第88条,任何伪造材料骗取社保待遇行为都需退回资金并接受2-5倍罚款,而《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第22条更明确,领取养老金必须同时满足退休条件与15年缴费年限两个硬指标。由于张某既不符合特殊工种退休条件,实际缴费年限也不足,双重违规使其彻底失去享受待遇的资格。

这起案件暴露出社保监管的三大焦点问题:首先,特殊工种认定存在材料审核漏洞,个别中介机构为牟利协助伪造档案;其次,部分人员存在"钻空子"心理,企图通过虚假申报提前退休;更重要的是,违法行为直接侵蚀社保基金池,损害全体参保人权益。据测算,若纵容此类骗保行为,仅北京市每年可能流失社保资金超千万元,直接影响养老金的正常发放和调整机制。
法官特别提醒,社保体系建立在真实参保记录基础上。就像建筑需要坚实的地基,养老保险制度依赖每位参保人的诚信缴费。那些伪造高温、井下等特殊工种证明,或是挂靠单位虚构劳动关系的行为,不仅面临行政追责,累计骗保金额超5000元就可能构成诈骗罪。2024年浙江某企业主因组织23人骗保,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就是前车之鉴。

守住养老钱袋子,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北京市已建立人社、公安、民政等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比对个税记录、用工备案等信息精准识别异常参保行为。2023年全市累计核查疑点数据1.2万条,追回违规资金860余万元。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要牢记"三个凡是":凡是声称交钱就能补缴年限的、凡是代办特殊工种退休的、凡是承诺"内部渠道"快速审批的,都是诈骗陷阱。
这个案例给我们三重启示:于个人,诚信参保是享受待遇的前提,投机取巧终将人财两空;于企业,协助造假将承担连带责任,某中介机构就因伪造材料被处以10万元罚款;于社会,每笔违规领取的养老金都在透支制度公信力。正如办案法官所言:"社保基金是全体参保人的共同财富,容不得任何蛀虫侵蚀。"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