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8245,阅读时间:约21分钟
编者按:当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中国的东南海域成为了东西贸易航线的必经之路。而如果要在这片海域找一个地缘支撑点那么无疑就是台湾。因此到了明末的时间段里各国势力为了台湾爆发的多场军事冲突,其中以科罗湾之战最为著名。那么台湾之名从何而来?明末的海商是怎样的群体?福建海商是如何开发台湾的?最终脱颖而出的又为何是料罗湾海战中胜出的郑芝龙?郑芝龙又是如何获胜的呢?
隆庆开海后的明末海商形势当葡萄牙人在1511年(正德六年)进入马六甲,侵占了明朝的附属国满剌加之后,正德和嘉靖两代皇帝皆未出兵。这种对于藩属国“见死不救”的态度也使得洪武、永乐年间(1368年-1424年)的朝贡体系开始渐渐瓦解。而失去了满剌加这个西南的藩属国,明廷的西南海域便暴露在了葡萄牙人的面前。
此后的葡萄牙便继续向东,开始觊觎明朝的西南海域,同时更想以武力逼迫明廷与其“通商”。所以到了1522(嘉靖元年)明葡爆发了西草湾之战,而东边的宁波则在1523年爆发了倭寇争贡事件。
这两次事件的起因无非就是贸易争端引起的。因为对于明廷来说想要贸易只有朝贡,因此对于这种以贸易为借口的武力挑衅,嘉靖皇的应对便是更加严厉的海禁。由此便开启了“嘉靖倭乱”。
因此“嘉靖倭乱”的起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官方海禁与民间反海禁的结果。而从当时的明朝所处的大环境来看,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和洪武、永乐时期已经相隔100多年。当时欧洲船队的到来使得东亚各国可以不再依靠“朝贡”来获得中国商品。
因此继位的隆庆皇吸取了“倭乱”这个惨痛的教训,也更是出于对国家经济的考虑,于是在他登基后便有了“隆庆开海”。
但是“隆庆开海”的政策只是开放了一小部分民间海上贸易,不是关海禁。而且从具体实施来说有以下几点:
开放地仅仅只有漳州月港。之所以是此处最大的原因是在于月港港口吃水线只能通小船而不能通大船。如此便可最小程度的“试运营”开海,从而达到平衡朝中议论的效果。
福建沿海海商为全国最多,开放福建的港口就不至于再让福建海商入海为盗。然后还要控制海商以及出海船只的数量。
只让国内海商出港,禁止外国海商入港。
严禁对日贸易。尤其是铜、铁等金属以及硫磺等军事物资不得出海。
由此看来,“隆庆开海”的实际目的不是废除海禁,而是在国家经济、军力都不可能再回到洪武、永乐的时代的前提下有限度的松弛民间海上贸易,从而达到明廷继续官方海禁的目的。
但是对民间来说,“开海”就意味着逆时代潮流的海禁政策已经开始松懈。
所以在巨额利润下随着此后海商数量的增加,尤其是海商入海后明廷根本无法追查其贸易地。因此大量海商前往日本贸易,后来当地官员对于这种状况干脆“选择性失明”。
虽然在万历援朝战争期间,明廷重新开始了全面海禁,但随着战争结束,两国贸易又开始重新开启。特别是日本的白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后,巨大的利润使得欧洲人都开始眼红。于是对东起日本,西至马尼拉的海上贸易航线的争夺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展开了。
▲笔者在泉州考证海商史料
“海商”:颜思齐、郑芝龙的“开台”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颜思齐出生于厦门青礁村(北宋名士颜慥的后人)。幼时习武,成年后在月港(今漳州海澄)当起了裁缝,后来因为得罪了官府大员逃往了日本平户。
▲央视纪录片《开台湾颜思齐》剧照
德川初期的平户是日本对外通商的口岸。当地的日本官员对于华商经常收重税。颜思齐初来乍到还是以裁缝为生。而当他看到当地日本人欺压华商的时候便仗义相助。这也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海商王”李旦。
那么先来简单说说李旦。
李旦此人出生于福建,早年出海去了马尼拉并在那里经商,在明廷海禁政策下只要具有经商“天赋”那么赚钱就不是个问题。问题是有钱也要有命花,因为当李旦钱赚的越多越是容易引起马尼拉殖民者西班牙人的“眼红”。
好在此人命不该绝: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的马尼拉华人大屠杀期间居然让他“逃”了出来。然后便跑到了日本平户。之后的李旦靠着经商“天赋”成为了平户的“富豪”。然后还收了个干儿子:精通日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的日后另一位传奇人物郑一官。
▲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剧照:李旦画像截图
这个时间段差不多是在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1625年(天启五年)。主要贸易(走私)地区则是台湾的魍港。也因此李旦还派郑一官担任了明廷的对外翻译。而被李旦委派管理魍港的就是颜思齐与郑一官,然后此二人还和另外26人拜了把子。
▲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剧照:颜思齐28人结义名单
之后有一天,颜思齐烧掉了平户当地的税所,仗着充足的财力准备起兵与幕府对抗,占领平户。但是到了当年的八月十三日,消息走漏,幕府调来大量军队,好在郑一官的日本岳父相救,众人才得以逃脱。
但这也意味着不仅众人在平户的大量财物被幕府没收,更是再次亡命海上。因此此时的选择只有两个:舟山和台湾。而考虑到舟山的明廷驻军较多,于是台湾就进入了众海商的视野。然而此时的台湾农耕程度很低,自然环境恶劣,摆在众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靠什么来生存?
但对于颜思齐等具有“经商嗅觉”的人来说却是个天赐良机。
▲央视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剧照:台湾、厦门颜思齐相关遗迹
台湾西靠月港、南抵吕宋、东临琉球、北至平户,独特的地理位置能让其成为东南海域的最佳交通、贸易的中转地。更重要的是此地的气候温湿,其土质完全可以称之为“黑土地”,因此可种植多项物产。
▲央视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剧照:颜思齐登陆地纪念碑截图
于是1624年(天启四年)颜思齐等人便在台湾登陆,开启了“开台”的历程。
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与当地土著交往。关于这点,首先要阐述的是台湾本地肯定会有少量汉民的存在,颜思齐通过这些人与土著交流后等人不仅可以教会当地土著(平埔族)农耕,也渐渐开启了自身势力的发展。
再加上到当时福建沿海遭遇旱灾,颜思齐给出1人2银元,3人再加一头牛的“引资”条件招募了3000多流民赴台开垦出9个村庄。同时颜思齐还在笨港(今台湾云林县北港镇),建设出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十个营寨作为根据地:
主寨:颜思齐大营。
粮草寨:屯粮处。
海防寨:镇守入海港口的要塞。
哨船寨:进出船只的码头。
前寨:军队先锋练兵、屯兵处。
右寨:左军练兵、屯兵处。
左寨:右军练兵、屯兵处。
后寨:后卫军练兵、屯兵处处。
抚番寨:与土著交流处
北寨:预备军练兵、屯兵处处。
▲央视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剧照:颜思齐所建十寨截图
由此也形成了9村10寨的军政格局。
而在营寨的外部便是诸罗山,此山外为海湾,颜思齐等人沿着海湾建造了军事楼台、聚落。而楼台与海湾,便形成了“台湾”这个称呼。
▲央视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剧照:“台湾”的由来
而在不断壮大的不仅是人口(兵力),同时海上贸易也在不断扩张。可惜好景不长,颜思齐在1625年(天启五年)10月不幸染病身亡,一个月后李旦也病故。
虽然此二人的“遗产”被郑一官继承,但此时的台湾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局面:被俞咨皋率领的明军击溃的荷兰人来到了台南的安平,然后便想在此建立殖民统治。
而荷兰人的到来也引起了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的警惕。如此一来,“郑芝龙”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央视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剧照:台湾贸易路线截图
郑芝龙的海上时代跑去台湾的荷兰人最早登陆的地方是大员(今安平),然后陆续修筑了热兰遮城、赤崁、普罗民遮城。而之所以想要长期立足是因为台湾当地的贸易利润高的令人无法想象。
▲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剧照:热兰遮城、赤崁、普罗民遮城位置示意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荷兰人此时在台湾最大的敌人居然是西班牙人。1625年5月,西班牙人侵占在了台湾东北部的基隆。不久后又侵占了临近的淡水。
▲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剧照:西班牙侵略者登陆地、筑城地截图
为此荷兰人便找“翻译”郑一官“帮忙”:招募船队并挂荷兰国旗抢劫马尼拉-福建-台湾-日本海域贸易路线上的西班牙船队。等郑一官抢劫完后“抽成”。但后来的结果却是高额的利润使得郑一官在第二年便自己另立山头。
因为继承了颜思齐、李旦各项“遗产”已经让郑一官有了非常雄厚的资本,再加上华人的身份让郑一官很容易就能招募到精于海上作业的沿海移民使自己日益壮大。如此一来台海附近的大小18支船队首领便争着与郑一官“结拜”。然后其“团队”绰号为“十八芝”,而郑一官也正式改名为郑芝龙。而台湾也就成了郑芝龙在被“诏安”前的“大本营”。
但这样的举动也引起了明廷的注意。只不过明廷的那点海军根本打不过郑芝龙。几次围剿失败后只得在1628年(崇祯元年)九月由福建巡抚熊文灿将其“诏安”。而其“诏安”的过程也很有“明末特色”。
因为郑芝龙明白对于明廷来说自己是海盗,因此直接和明廷对抗只会消耗实力。但如果能挂着明军的旗号那么自己就是“官军”,而且此时的海上力量并非只有郑芝龙,在庞大的贸易利润驱使下不光是荷兰人,还有李魁奇、钟斌、刘香等华人海盗势力。在这种的形势下如果可以借着明廷消灭对手那么等到自己一家独大便可“统治”周边海域,到时候明廷开不开放海禁也就不重要了。
但在成为官军前,必须要让明廷知道自己的实力。于是在与明军作战时郑芝龙虽然屡次击溃明军却少有赶尽杀绝,而明廷此时要应付辽东满军,根本无暇顾及东南沿海。因此时任福建巡抚的蔡继善便在1626年12月(天启六年)第一次“诏安”了郑芝龙。
只不过“诏安”后的明廷根本改不了“老毛病”:不发军饷。蔡继善甚至还要求郑芝龙将他的武装力量解散,于是郑芝龙毫无意外的“叛变”了。而且在1627年5月(崇祯元年)的战役里郑芝龙还击破了俞咨皋的福建水师,使得明廷再也没有了维护海疆的能力。
于是再次“诏安”的福建巡抚熊文灿只得将郑芝龙提为福建海上游击。如此一来,郑芝龙以“官军”的身份剿灭海上群盗的战争开始了。
但首先要做的还是壮大的自己的实力,因为在被“诏安”后,不少部下不愿接受明廷管辖,各自单飞的不在少数,郑芝龙为此还被从游击降到了守备。好在多年的家底使得他很快就又拉起了一支船队,尤其是老家的“子弟兵”都加入了进来。
再加上此时福建再次大旱,郑芝龙便沿用了颜思齐的方法,招抚流民开垦郑芝龙的“第二故乡”:台湾,而且一下子就招抚到了数万人赴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官方组织前往台湾移民工程,由此也算是开启了“开台2.0工程”。而这也更充实了台湾作为此时郑芝龙的“后勤基地”的家底。
▲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剧照:明廷招抚流民去往台湾史料截图
因此当实力得到补充之后,郑芝龙的第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李魁奇。
本来郑芝龙被“诏安”后,李魁奇便成为了“老大”。然而此人居然掳杀了不少原先郑芝龙队伍里来投奔的人。这下子等于主动让出了“老大”的位置,所以郑芝龙很快就在1628年(崇祯二年)击破李魁奇于铜山岛(今漳州东山)。
此战李魁奇只得逃入广东潮州、惠州等地并与钟斌联手共抗郑芝龙。于是郑芝龙便使用“离间计”分化两人,同时熊文灿再次使用“诏安”作为“辅攻”。至1629年11月,钟斌正式投靠了郑芝龙并在12月与“明军”合力在厦门湾再次击破李魁奇船队。
▲笔者在上海考证明军海军装备
但等到李魁奇势力灭亡后,钟斌却成了下一个被郑芝龙打击的目标。
1630年11月熊文灿以钟斌“不听节制,劫掠福州”为名调拨给郑芝龙大批物资,双方便在崇武(今泉州)、平海(今莆田)展开连场激战。钟斌不敌退往广东海域,广东巡按得报后随即出动水师配合郑芝龙一起围剿。
1631年正月,钟斌再次被击溃。此后数月面对前来追剿的“明军”,钟斌无处可逃,最后只得跳海自杀。而当钟斌死后,华人海盗里就只剩下了刘香(或者叫刘香老)。
刘香此人出身于广东香港,既是当年平户结拜的28人之一(唯一一个非福建出身),也是后来的“十八芝”之一。因为拒绝被“诏安”,所以此后经常在海上找郑芝龙的麻烦。但到了此时已经“孤掌难鸣”于是只得找荷兰人帮忙。
巧的是1632年2月第四任的“荷兰驻台湾总督”汉斯·普特曼斯(1628年此人曾经屠杀了大量的台湾原住民)新上任后很想夺取与明朝“贸易”的主导权。双方便一拍即合,于是料罗湾海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
火烧料罗湾▲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剧照:料罗湾海域截图
1633年(崇祯六年)二月,普特曼斯率先发动了“外交攻势”:假意与福建官员谈判,五月间甚至还和郑芝龙签订贸易协定:郑芝龙指派商人参与对荷贸易,荷兰对明贸易只能在泉州,而且必须经过郑芝龙“批准”。
协定签订完后,普特曼斯还派人参加了郑芝龙的晚宴,但新任的福建巡抚邹维琏因为主张海禁所以和郑芝龙成了“政敌”。
如此一来普特曼斯就认为郑芝龙是“骗子”,于是在郑芝龙去广东追剿海盗后,普特曼斯便命荷兰船队在六月初一抵达了南澳港海域(今汕头市),并在六日与刘香组成的“联军”对南澳发起突袭。只不过在守军的坚守下,荷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只得于七日转攻厦门。
因为厦门不仅是郑芝龙的老家还是他的水师基地,而且当荷兰人打上门来的时候,原本镇守厦门的郑芝龙部将张永产居然还在泉州采购军械粮草。结果郑芝龙大量的船只被击毁,然后荷兰船队封锁了厦门湾,甚至要求当地百姓向他们“进贡”猪、牛。
面对封锁,要重新打造战船的郑芝龙只得等待时机,尤其是在海上面对有吨位和火力优势的荷兰战船必须要有足够的把握才能胜出。而邹维琏本也想谈判解决,但荷方的条件是与明廷“自由贸易”,并在鼓浪屿设立商馆,甚至还要在福建省派驻大使。
因此双方一直没谈拢,于是普特曼斯便派出“分舰队”开始在附近海域各种劫掠:
六月间抢劫浯屿(今漳州龙海市港尾镇)25头牛。
七月间抢劫斗美村(今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后将村庄烧毁。
这还只是陆地上的,在海上来往船只在六月至十月间只要被发现就没有幸免。主力舰队则在七月七日夜里再次进攻厦门,而且还是登陆作战。结果回防的张永产和同安知县熊汝霖一起领兵出战打得荷军又退回了海上。
但第二日早晨海上刮起了逆风,“明军”船队无法出航追击,而吃了败仗的荷兰船队此后也未敢靠近厦门湾,于是便又向铜山(今漳州东山)发起攻击。结果铜山在守军经过激烈抵抗后沦陷,此后荷军不仅烧毁了停留在此处的大量船只,还将整个村庄烧毁。
邹维琏在得报后立即调集了临近明军准备将继续在东山抢掠的荷军包围,而荷军也不敢继续深入,在劫掠了大量牲口、粮食后撤回了海上。
▲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剧照:郑芝龙出生地、族谱截图
此后明军在铜山附近部署的兵力越来越多,再加上周边海域遭遇了秋季的连日大风,普特曼斯只得带着船队进至了料罗湾避风,同时等待刘香等海盗军的汇合。而一直等待时机的郑芝龙也终于找到了战机,于是立刻发起了攻势。
九月十三日,邹维琏以郑芝龙为前锋,南路副总兵高应岳为左翼,泉南游击张永产为右翼,澎湖游击王尚忠为游兵,原副总兵刘应宠、参将邓枢为中军,漳南道施邦曜、兴泉道曾樱为监军,誓师出战。
同时郑芝龙还以“江湖义气”的形式发布悬赏令:每位士兵发放2两银子的军饷,如果战事延长,再发5两。而放火船如能焚毁敌船,奖励200两,每艘放火船上有16人,人均12两,另悬赏荷兰人的首级,一个人头奖励50两。
九月二十日五更,继郑和下西洋后,由150艘战船组成的“明军”最庞大的船队从海澄出发驶向了料罗湾的东南海域。面对明军的进攻,普特曼斯的布阵其实很有针对性。
荷兰战船沿海岸一字排开,刘香等人率领的小型船只则在周围护卫,其用意很明显。因为相比“明军”战船荷方战船不仅吨位更大,炮更先进。所以荷军的炮威力更大、射速也更快。“明军”如果想要对轰无疑是找死。唯一的办法就是贴近后使用跳帮战术夺船。但如果刘香等海盗小船在周边护卫,那么无法使用跳帮战术的“明军”战船就只能是送死。
▲笔者亲摄于上海航海博物馆:热兰遮城复原画与荷兰火枪复制品
但这只是荷兰人的想法,而且普特曼斯忽略了海战中最重要的因素:己方沿着海岸铺开的阵型等于是放弃了抢占“上风口”这一海战的必选项。因此当战斗打响后,这群侵略者才知道无故屠杀中国人的代价有多大。
因为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船”,而是抢占上风口之后的“明军”火船,更是密密麻麻,打也打不完的火船。但最让荷兰人恐惧的一幕是这些火船面对猛烈的炮火根本不停,也不开炮还击,而是直接撞向荷军最中间的大船。
撞上之后火船上的“明军”便用叉子射入大船船舱,然后将火船上有硫磺、炸药等点燃。如此一来荷军的第一艘大船很快就被烧毁。
▲电影《英雄郑成功》剧照:郑氏海军所使用的铁钩剧照
与此同时郑芝龙另外又派了一支偏师迂回到下风口截断了荷船队的退路。
接着发动第二波攻势的“明军”使用的是大船。但这些大船即使装备了火炮也没有与荷舰展开炮战。而是和小船一样直接撞向了第2艘荷军大船。然后跳上了荷舰发起了白刃战。当船上荷兰人反应过来准备开枪还击的时候却发现周围的“明军”大船越来越多,荷军的第2艘大船就这么被俘虏了。
▲电影《英雄郑成功》剧照:郑氏海军使用小船烧荷军大船剧照
此后随着冲到眼前的“明军”战船越来越多,荷舰已经无法同时面对“明军”的白刃战,普特曼斯只得率领剩余船只利用吨位和火力优势企图正面冲出包围圈。见此战机,郑芝龙下令发动总攻,从这时开始双方才进入了开炮,但厄运依然还在荷兰人的头上。
“明军”战船吨位和火力、射速虽然不及荷舰却有着战船数量的优势,而且战前郑芝龙还购买了大量英国产的火炮,因此荷舰队在又被击沉了2艘(可能未击沉)后战船后才冲出了包围圈。
▲笔者亲摄于南京的明代海军“招牌”:郑和宝船
至于剩余刘香统率的海盗船队则基本全军覆没,但刘香本人侥幸逃出(或者没有参战)。只不过刘香也没继续嚣张多久,没了荷兰人的支持,被郑芝龙追着打了1年多后于1635年(崇祯八年)四月初八在田尾洋(今汕尾市)集结了1万人,战船数百艘与“明军”决战。此战郑芝龙虽然获胜逼得刘香自焚,但也付出弟弟郑芝虎、郑芝鸽的战死。
▲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剧照:郑芝龙雕像
此后直到1644年(崇祯十七年)的11年里的东南海域俨然成了郑芝龙的私家“池塘”。可惜就在这一年,明朝走进了历史的尘埃。“站错队”的郑芝龙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结语:台湾地缘与明初海禁、明末开海的海商群体明代海商和海盗有区别吗?事实上明末海禁力度松弛,那么海盗就是海商。反之明初海禁力度加大,那么海商就是海盗,对于福建沿海百姓来说更是如此。
福建省山多平原少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大部分人只得以海为生,尤其是明末的动荡更加剧了这个过程。于是海商开发台湾也就应运而生,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郑芝龙。
如果说李旦、颜思齐的遗产给了郑芝龙经济上的资本,那么逐渐开发的台湾无疑就是让郑芝龙在被“诏安”前便有地缘上的资本: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雄厚资本郑芝龙在此后的迅速崭露头角,最终雄霸西起马尼拉东至日本的庞大海域。尤其是到了郑芝龙在料罗湾海战中重创了荷兰舰队以后,此战的结果便是暂时切断了荷兰人乃至欧洲殖民者在明末中国海域的贸易权。这也给明末东南的海商集团发展进一步争取了时间,这才有了郑成功等人日后抗清事业的基础。
而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郑芝龙从海盗成为官军也说明了明廷对于海商的认可,虽然这样的认可也许是无奈,但也反应了明末社会对于海洋有着很强的经济需求。
因此郑氏海商有了参与到国家军政体系的机会,这也表明了从明初开始的官方海禁与民间开海的博弈最终被海商群体在明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重新整合。由此到了南明阶段,郑成功才是显出了以沿海一隅之地独抗“天下之师”的勇气与毅力。
郑成功抗清的最后一战:搏杀厦门海与收复台湾可参考笔者在冷研的文章:
1662年收复台湾前,郑成功在厦门待了15年,都在忙些啥?
郑成功身为海商,为何敢抗“天下之师”,还能“抽空”收复台湾?
▲笔者亲摄于泉州的郑成功雕像
参考资料
纪录片
央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集》
央视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
书籍
张忠培著 《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三联书店
杨友庭著 《明郑四世兴衰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美)欧阳泰著 陈信宏译《1661决战热兰遮: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九州出版社
何锋著《明朝海上力量建设》 厦门大学出版社
杨渡著《1624,颜思齐与大航海时代》九州出版社
晁中辰著《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
期刊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国家航海第一辑》:从料罗湾海战看17世纪中西方海军实力的差距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守方有坚固营垒加持,这点不能忽略
2.5万人围困人家千余人,有什么好吹的?但凡人家有外援,还不知道谁赢谁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