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往事》农村医疗短板:村里的孩子一旦发烧,都要去镇医院

玩乐老王 2025-02-08 16:17:54

农村医疗短板凸显,农民看病步履维

凌晨三点,万籁俱寂,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如惊雷般,将周宇从睡梦中猛地拽醒。“周村官,快救救李大爷!他心脏病犯了,情况特别危急!”邻居张大哥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慌张与恐惧。周宇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李大爷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身边无人照料。

周宇鞋都来不及穿好,便冲出门,与张大哥一道朝着李大爷家飞奔。夜色如墨,冷风呼啸,路边的树枝在黑暗中张牙舞爪,仿佛预示着这场危机的严峻。一进李大爷家门,只见李大爷蜷缩在炕上,面色惨白如纸,双手紧紧捂住胸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艰难地挣扎。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滚落,浸湿了破旧的枕头。

“大爷,您坚持住,我们马上送您去医院!”周宇强装镇定,声音却忍不住微微颤抖。他和张大哥小心翼翼地将李大爷抬上村里仅有的那辆破旧面包车。这辆车平日里就毛病不断,此刻在这紧急关头,更让人心里没底。

车子发动,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如同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孤舟。刚开出没多远,车身突然剧烈摇晃起来,险些侧翻。原来是昨晚的暴雨肆虐,将本就崎岖的山路冲得千疮百孔,一个巨大的坑洼横在眼前。周宇和张大哥对视一眼,二话不说,跳下车。黑暗中,他们凭借着手机微弱的灯光,在路边摸索着寻找树枝和石块。山间的夜风吹得人骨头缝里都透着寒意,可两人顾不上这些,手忙脚乱地将树枝和石块填入坑中,双手被尖锐的石头划破,鲜血直流,他们也浑然不觉。

好不容易将坑洼填平,车子继续前行。没走多远,导航突然“滋滋”作响,随后屏幕一黑,彻底没了信号。四周是无尽的黑暗,山路蜿蜒曲折,错综复杂,他们彻底迷失了方向。周宇的手心沁出了冷汗,他不断尝试重启导航,可一切都是徒劳。张大哥急得满头大汗,声音带着哭腔:“这可咋办啊,周村官,李大爷还等着救命呢!”

周宇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闭上眼睛,在脑海中仔细回忆着之前走访村落时的路线,结合手机地图上仅存的那一点方位信息,凭借着模糊的记忆,艰难地辨别着方向。“走这边!”周宇坚定地说道,重新发动了车子。

终于,在天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他们赶到了镇医院。周宇和张大哥抬着李大爷,一路小跑冲进急诊室。医生和护士迅速围了上来,将李大爷推进抢救室。周宇和张大哥瘫坐在抢救室外的长椅上,大口喘着粗气,疲惫与焦虑写在脸上。

漫长的等待,每一秒都像是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仿佛是倒计时的钟声。周宇的眼睛死死盯着抢救室的门,心中默默祈祷着。终于,抢救室的门缓缓打开,医生走了出来。“病人暂时脱离危险了,但还需要住院观察。”医生的话,让周宇和张大哥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看着病床上虚弱的李大爷,周宇的心中五味杂陈。回到村里后,他开始格外留意村里的医疗状况。他发现,村里的孩子一旦发烧、生病,都得去几十公里外的镇医院。路途遥远不说,山路崎岖,往往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而原本村里是有村医的,但因为这里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医疗设备落后得可怜,收入也少得难以维持生计,村医最终选择离开,此后再没有医生愿意来这里受苦。

周宇深知,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否则不知道还有多少村民会因为看病难而遭受痛苦。他决定先从解决村医的问题入手。

周宇开始挨家挨户拜访村里稍有积蓄的人家。每到一户,他都诚恳地坐在炕头,与村民们促膝长谈。“叔,您看,咱村这医疗条件实在太差了,李大爷这次多危险啊,如果当时有个好点的村医,也不至于这么折腾。要是能把村医请回来,以后咱大家看病都方便,您也能少操点心不是?”他的眼神里充满了真诚与期待。

有的村民表示理解,慷慨解囊;有的则面露难色,担心钱打了水漂。周宇便耐心地解释,承诺会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还会定期公开账目。经过几天的努力,他终于筹集到了一笔资金,用于提升村医的待遇。

接下来,他一头扎进网络的世界,没日没夜地在各大医学院校的官网、医疗人才交流平台上搜索信息,海量地发送招聘信息。他精心撰写招聘文案,详细介绍村子的风土人情、发展潜力以及对村医的殷切期待。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大部分应聘者在看到村子的地理位置和艰苦条件后,连回复都没有。偶尔有几个回复的,也只是简单询问几句,便没了下文。

周宇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他决定主动出击。他整理好行囊,前往周边城市的医学院。站在学校门口,他就像一个推销员,向来来往往的学生们发放自制的宣传手册。

“同学,看看吧,这是我们村的情况,现在特别需要一位有爱心的村医,您要是去了,肯定能大有作为。”周宇热情地递上宣传册,脸上挂着微笑。

可大部分学生只是匆匆接过,瞥一眼便随手扔掉。“这么偏远的地方,谁愿意去啊,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一个学生小声嘀咕道。

周宇听到了,心里一阵刺痛,但他依然满脸笑容,继续向其他学生介绍。一天下来,他的嗓子喊哑了,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可收获却寥寥无几。

多次碰壁后,周宇从一位老乡那里了解到,有一位在邻村临时坐诊的中医赵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且心怀乡村,一直想为乡村医疗做点实事。周宇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立刻前往拜访。

赵大夫的诊所里弥漫着浓浓的药香,周宇走进去时,赵大夫正在给一位病人把脉。他静静地坐在一旁等待,直到赵大夫看完病。

“赵大夫,您好!我是青山村的村官周宇,这次来是想请您去我们村当村医。”周宇开门见山地说道。

赵大夫抬起头,上下打量了周宇一番:“青山村?我听说过,条件可不太好啊。”

周宇连忙将村里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着重强调了村民们对医疗的迫切需求。“赵大夫,我们真的太需要您这样的好医生了,您要是去了,肯定能救很多人。”周宇的眼神里充满了恳求。

赵大夫沉思片刻,说道:“我理解你们的难处,可青山村的条件确实太艰苦了,医疗设备落后,病人也不多,我去了恐怕也施展不开手脚。”

周宇知道,赵大夫这是在犹豫,并没有一口回绝,这就还有希望。从那以后,周宇每周都会带着村里的特产,像自家种的小米、核桃,还有亲手做的腊肉,去拜访赵大夫。每次去,他都会带上一份自己精心撰写的村子发展规划,里面详细地规划了未来医疗设施的改善、病人数量的预估以及对赵大夫工作的全力支持。

“赵大夫,您看,这是我们接下来准备为改善医疗条件做的事情,只要您愿意去,这些都不是问题。”周宇诚恳地说道。

赵大夫看着周宇递过来的规划,又看看他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心中渐渐有些动容。但多年的从医经验告诉他,乡村医疗的困境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他还是有些犹豫。

周宇察觉到了赵大夫的心思,他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他四处打听,了解到赵大夫一直想研究一种针对农村常见疾病的中药配方,但苦于缺乏研究资金和设备。周宇得知后,立刻回到村里,发动村民捐款,同时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科研资金。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筹集到了一笔资金,为赵大夫购置了基本的研究设备。

当周宇再次来到赵大夫的诊所,将设备清单递到赵大夫面前时,赵大夫彻底被打动了。“周村官,你的这份坚持和用心,我都看在眼里。我愿意跟你去青山村试试。”赵大夫说道。

周宇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他紧紧握住赵大夫的手:“赵大夫,太感谢您了,我代表全村人感谢您!”

赵大夫来到青山村后,周宇并没有放松下来。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利用自己在政府部门的人脉关系,积极申请基础医疗设备。经过无数次的沟通、协调,终于申请到了一批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等基础设备。

同时,他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成立医疗协助小组。每天晚上,在村里的老槐树下,赵大夫会给小组成员传授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护理技能。“大家要记住,这些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赵大夫认真地讲解着,年轻人则围坐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周宇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邀请县里的医生来村里为村民普及健康知识。一开始,村民们对这些讲座并不感兴趣,觉得都是些大道理,没什么用。周宇便一家一家去动员,告诉他们这些知识能让他们少生病、早治病。慢慢地,来听讲座的村民越来越多。

在周宇的不懈努力下,青山村的医疗状况逐渐改善。村里的孩子生病了,不用再长途跋涉去镇医院,在村里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村民们对周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每次周宇走在村里,都会有村民热情地拉他到家里吃饭,或是往他手里塞自家种的水果。

在这条改善乡村医疗的道路上,周宇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青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他用自己的坚持、努力和智慧,为村民们的健康福祉不断拼搏着,他的故事,也在青山村代代相传,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