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这包装出来的华丽,欺骗了国人两百年。

吕布省愚 2025-02-10 03:10:52

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31-横向和纵向比较,它都算不上什么盛世。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4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0 分钟)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前面二十年,中国的电视荧幕充斥着大量清宫剧。清宫剧的主角主要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人。而皇太极被提及得不多,提他就不得不提收继婚,与文明世界相距甚远;顺治被提的也不算多,提他就不得不提皇帝出家;嘉庆被提得也不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存在感;道光被提得也不多,因为此人踢死自己的亲儿子还爱抽鸦片;道光以后就更不好意思提了,丢人。

所以,康雍乾三人便一次又一次,成为荧幕主角的不二人选。

荧幕上,康熙被塑造成开疆拓土的伟人;雍正被塑造成勤政廉洁的高士;乾隆被塑造成忠贞不二的情圣。然而实际上,省愚一向秉承的观点,您自己是伟人吗?是高士吗?是情圣吗?如果您也不是,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是。

康老三的痘印倒是不敢画出来

但是,抵不过宣传与不停响彻在耳边的呼喊,给人们形成的观点。所以,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似乎早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鄙人一直以来皆认为,这所谓的“康乾盛世”不但不是盛世,反而是民众无尽灾难的开端。今天,咱们就用历史数据,剖解一下这所谓的“盛世”。

·盛世的基本盘

首先,康乾盛世的提法已经超过了至少一百年。广义上,指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当时亦可指从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到嘉庆四年(也即是公元1799年)这一段时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嘉庆四年?因为这一年,佟十全老人家弘历晏驾了。

这百余年的时间,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吹嘘为华夏大地上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世,然而它的基本盘却几乎很难被摆上台面。那我们就首先看看这盛世的基本盘。

有说法认为康乾盛世虽被称为盛世,但是纵观该时期几乎是民变迭起,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所以,这里便存在极大的悖论,既然是盛世,又怎么可能民变四起呢?说起民变大家可能会自然而然想到了明末。同样的民变四起,怎么没人说明末是盛世?

此外,也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自康熙以少年天子的身份制伏权臣鳌拜,并平定三藩之乱之后,皇室权威大提升,中原地区完全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整个国家也没有长期和大型的战事导致社会受到破坏,因此社会得以安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只不过,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鼓起了权贵,尤其是八旗的腰包,而民众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与穷困潦倒之中。

到底谁才是盛世的基本盘?很显然,是民众。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所谓康乾盛世所在的清朝,民众的生活幸福度都不如所谓积贫积弱的南宋。

·士人政权变为部族政权

那么清朝为何会成为一个民众生活穷困的朝代呢?这又与士人政权变为部族政权有关。因为在这所谓的盛世时期,实际上是专治达到顶峰的阶段。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的范畴下,权力得不到制约,就容易滋生腐败,而这种腐败是从皇帝为根源的腐败。

清初时期,顺治帝福临的继位及官员间的人事变动,均由议政诸王协商而生。这也是为何顺治帝在位初期,对于自己的叔叔多尔衮敢怒而不敢言的根本原因。但是顺治帝自己的隐忍是难以想象的,其对于多尔衮死后的处理方式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但不管怎样,当时的皇权很明显得到了制约,取而代之的是,诸王分享的王权。

传教士所画的乾隆后期士兵图

后来,康熙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手段限制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提出要建立由皇帝个人专断的政体,希望“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表面上看,这实际上自秦以来一直存在的斗争遗留物品。只不过,在康熙这一朝,皇帝是胜利者。

但是康雍乾时期,最大的弊端根源在于,历史上,从汉朝到明朝,当朝都是“士人政权”,大权都掌握在读书人“士”手里,而到了元朝和清朝却改变了。比如,革命先驱邹容的《革命军》指中国,在元清时代由“士人政权”变为“部族政权”,蒙古人和满洲人变为中国内的特权阶级或特殊分子。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亦认为清朝政权始终是维护和偏袒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

而清朝的统治,制度的意义很少,法术的意义多,又认为清朝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非常不合理,比如“寄信上谕”是清朝特有的,不按照中国向来的程序,而是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旁人都不知道。

此外,钱穆认为清朝以前从外送到朝廷的公事都是先送到六部,而皇帝拿出来的公事也一定要由六部先过目,有关教育也一定要经过礼部过目,不能由是皇帝私下决定,而清朝却相反。清朝六部虽然沿袭于明朝,但是权力大大缩小,六部尚书更不能直接对部下发命令,而六部尚书也不是行政首长。六部无权限可操作,权力便集中到皇帝手中,同时清朝还要求满汉分开,有一个汉人尚书,就必须有一个满洲尚书。

这种体制下,作为整个社会最主要的运行中枢,“士”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谁的膝盖更软,谁就能更加位高权重,这也即是整个清朝的基本盘。这种基本盘下,怎么会出现盛世?即便出现了,也不过是那些膝盖劳损严重的所谓“文人”的附会。

·就是不允许

另一个主要的点,来自于对于皇权的约束,整个康雍乾时期,几乎毫无约束。比如,人们津津乐道的,皇帝憎恨与自己争夺过皇位的弟弟,一个改名“阿其那”,一个改名“塞思黑”。不得不说,这就很小家子气了,哪里还有帝王该有气魄呢?

历史学家们认为,华夏大地上的极端专制主义始于秦,但是以后经过各朝各代,君主的权力均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而以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士大夫得以在各种社会生活中广泛参与国事,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比如,被一些吃瓜群众嘲笑的明朝嘉靖帝、万历帝,嘉靖帝想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万历帝想立自己疼爱的第三子为太子,都受到了极大的阻挠。而对于两位施加阻挠的,便正是社会的运行中枢,这群“士”。

所以,这也即是明末士人尚有议政的风气,却在清人入关之后,被彻底的销声匿迹、

满清禁止读书人上书建言、订盟、刊刻文字,对于读书人的束缚难以想象。咱们看过历史的朋友都知晓,历代中国朝代都奖励民间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只有清朝不允许,在清朝除了六部尚书和侍郎以外不论什么人都不许向皇帝讲话,一直得到中央重视的翰林院等到了清朝也不准专折言事。他们到底在惧怕什么呢?惧怕的就是被他们粉饰出来的“盛世”被当众揭穿的尴尬。毕竟,他们那群人是不会顾及民间疾苦的,反而十分顾及自己的颜面。

这样的康雍乾时代,又怎么可能是盛世呢?

·横向与纵向比较

那么咱们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康雍乾时期横向与纵向比较又是什么模样?

一句话回答: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英国来横向比较,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与历史上的宋朝、明朝比较,康乾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实力不强、文化事业停滞不前,政治制度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这样的情况,又怎么可能是盛世?

本质上讲,农耕时代不太可能出现颠覆人思维基础的盛世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经验看,国家军力强盛、对外开疆拓土的同时会伴随着对内的横征暴敛,因为强大的军力和战争需要经济的支撑,导致民力消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这就是生产力低下时期的反差,往往会出现,百姓民间疾苦得不到半点声援的现象。

咱们举例论证,秦始皇伐匈奴、征南越、建长城、修宫室耗费天下民力,结果强大盛的秦朝传至二世后灭亡。汉武帝征伐匈奴的结果是汉朝户口减半,导致民怨沸腾,汉武帝本人晚年也痛悔自己就是另一个秦始皇。又例如,唐玄宗对外频繁用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亲历者杜甫形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结果唐朝的开元盛世迅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走向了衰落。

而康乾盛世开拓的版图空前,用兵频繁,从历史经验看横征暴敛不可避免,所以,从历史的经验看,当时的民众生活得很幸福,耕者有其田,这,有可能吗?

所以,咱们想要挖掘真相,可以借着鲁迅先生的研究观点,拿来主义。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所以,这什么康乾盛世,无非就是一刀一刀剐出来的,文人的初心当时已经消失殆尽,最终留下了粉饰的繁荣。完。

1 阅读:42
评论列表
  • 2025-02-11 10:36

    其实古代所谓的盛世,就是单纯的没有战争和天灾人祸。就别做梦吃饱穿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