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月亮,不借谁的光,不慌不忙,野蛮生长。
01很久不用钢笔写字,拿起笔的样子略显笨拙。昏黄的光线下,笔尖触及纸张,自带一种钝感,心里一急,字也跟着变得飘忽,想纠正一下,已经来不及。
看着并不好看的字发怔,心里觉得好生奇怪:急着写完,是为着什么呢?
钢笔好像在提醒一句:慢点儿,写个字而已,慌什么。
先慢下来,再静下来,缓缓落在纸上的字迹,便有了一种时光的温度。
钢笔有一种中性笔替代不了的质感,正如手机也永远替代不了相机。
快节奏的时代,那些慢下来的事物,容易被遗忘在角落,而它们有各自的节奏,专注,从容,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默默蓄力,自成一片风景。

某天,拿着相机去捕捉春天
02某天途经一条热闹的小巷,临街摆满了各种餐车,纵向排成一列,间隔一米就有一个摊位。路上汽笛声、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横向街区摆满了各种水果。
上午十一点一刻,街巷里已经布满烟火气息。
穿过红绿灯,拐进另一条巷子,商业气息略微淡了些。巷子里人来人往,相对而言,脚步并不那么匆忙。
人行道上,一排共享单车旁边,一位戴眼镜的老者坐着小扎凳,静静地翻一本书,面前的小书摊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些旧书。
也许是书本的气息吸引了自己,路过时,不由自主放慢脚步,停下来,看了看那些书,然后走开。
没走几步,回头又望了一眼,这简单素朴的场景就留在了心里。
老人不发一语,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点也不像在卖书。他不关注过往行人,也不关心有没有人来光顾书摊,有没有人买书,看起来是一件并不重要的事。
不知道他在这里多久了,像是一种默许的习惯,和那些陪伴了自己许久的书,一起待在闹市的一角,从屋子里走出来,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伴。
再往前走了没几步,又有一位老人,穿了厚厚的羽绒服,带了帽子,在路边站着,一旁是个小小的理发摊位,牌子上写着,理发10元。
我从旁经过时,心里突然有一种感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永远还有人非常慢,非常真诚,没有那么多功利心,不参与竞争。
早春的风,并不那么温柔,但阳光每天都来,外面天地广阔。
在一个不起眼的街角,小书摊的老人、理发的老人,可以安静地待一整天,这一天里,有可能连一个顾客都没有,他们耐心地等待,或者只是以等待的方式,和世界产生某种连接,某种还可以产生价值感的连接。
你料想不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什么会安静地出现在街角,他们似乎并不想靠卖书或者理发挣钱。
他们或许没有任何念头,只是简单地存在着,像一棵老树,早已不在乎芸芸众生的想法,任由自己待在那里,被时光定格成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样子,孤独,安静,淡泊,好像游离于热闹场域之外的粒子。

早春的山桃花
03慢的事物,经受了时光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本身就有一种力量。
这世上有一种色系,叫莫兰迪色系,是以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的名字而命名的。
莫兰迪色系因其饱和度低,能够产生一种柔和、静谧、耐看的视觉效果,被冠以“高级感”标签,也成为了永不过时的经典。
一些经典色系,如烟灰、雾霾蓝、抹茶绿、燕麦灰、烟粉等,也被广泛用于艺术创作、家居设计、服装及平面设计等领域。
莫兰迪色系以及衍生出的各种作品,传递出一种克制、内省的审美态度,被视为对抗浮躁时代的“精神良药”。
偶然从一本书里看到关于莫兰迪的故事,对他产生一种敬畏和钦佩之情,去查找莫兰迪的生平传记,却没有找到,他低调到甚至想抹去自己在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
乔治·莫兰迪终身未婚,一生专注于静物画的创作,过着简朴的隐居生活。
莫兰迪性格内向,不喜社交,在他57年的艺术生涯中,大半时间都在自己的房间里画画,画得最多的,是一堆毫不起眼的瓶瓶罐罐。
他的目光安静地捕捉视线内一切平淡细碎的事物,专注于事物本身去创作。
他认为,静物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
而画作所呈现出来的,也恰恰是一个人心境的写照。
相比于一些画家倾向于明艳的色调,莫兰迪在作画时,总是更偏向于降低颜色的纯度,让画面色调偏灰,却不失去应有的美感。
为了专注于创作,尽可能还原事物的原貌,莫兰迪的画室通常不允许别人踏足,除了画家本身不喜社交的性情,此举更多地是对作品的保护。
莫兰迪的妹妹有时候给他打扫房间,他很生气,不让擦掉画室的灰尘,他认为,把灰尘擦掉会改变光线。
很少有人会对灰尘也带着敬畏之心,灰尘通常被我们视为一种不洁之物,想要时时勤拂拭,而在一些艺术家眼里,不起眼的灰尘,则带有一种独特的禅意。
黎戈在《时间的果》一书中写道:
“灰尘见证了时光的来路,也掩盖了材质,模糊了物品的贵贱、出身、世俗和市场价格意义上的价值,使它们更能体现真实的存在,也利于构造墙壁和书桌面的空间关系。”
莫兰迪的画,覆着了一层朦胧的灰尘,却透着干净和纯粹,没有复杂的背景,没有多余的陈设装饰,于朴素中,散发出一种宁静与神秘的气息。
万物静观而自得,莫兰迪通过静观,获得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他的作品,兼具西方理性与东方禅意,被巴尔蒂斯评价为——“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
正因为曾有这样一个人,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缓慢,专注,投入,沉静,一点一点捕捉那些细微画面,日复一日,重复着一件看似枯燥乏味的事而不知疲倦,莫兰迪色系才能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

篱笆上爬出来的迎春花
【写在最后】
快节奏的时代,速食产品在不断分走我们的注意力,仍要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恬淡,不被轻易影响和带偏。
世界有世界的节奏,自己有自己的秩序。
并非所有快的事物,都代表着高效,有时候慢一点,专注一点,反而收获了内心的淡定从容。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任何天分的显化都需复利效应的加持,才能真正落地。”
大道至简,世上本没有捷径,能称之为捷径的,有可能是一种小聪明,别害怕笨拙地尝试。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有时候就是一种捷径。
慢一点,稳一点,做好自己,向着一个方向不断坚持蓄力,做好手边清晰的事,该来的,总会来,但不过分期待,专注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姿态。
文/素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