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心里疾病,可为啥大部分患者经过长期的心里疗愈还是陷在抑郁的泥潭走不出来呢?

心能双驱廿四载 2021-10-10 10:19:56

医学上对于抑郁症的疗愈标准是:症状的缓解以及社会功能的正常行使。这一标准和抑郁症患者内心的渴望存有较大的落差。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我什么时候能感受到喜悦?什么时候能像其他人一样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什么时候能看到生活的色彩?什么时候能感受到身体的活力?

怀着美好的期待,很多患者走进了心里治疗室,接受治疗师的全方位心里疗愈。可是几年下来,大部分患者变得更加的焦虑:喜悦和活力为何越来越遥不可及呢?

一位抑郁症孩子的母亲说,孩子服药三年,全方位心理干预疗愈了三年,最近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到医院复查后鉴定的结果还是重度抑郁,中度焦虑,真是郁闷死了。

难道全方位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无效?

有效,但我们不要期待全方位心理干预能最终解决患者内在的喜悦,阳光,自信和活力这一核心诉求。

全方位心理干预仅仅是抑郁症疗愈程序中的一个环节,它不是疗愈的起点,更不是终点。

其实,部分心理治疗师,患者都陷入一个认识误区。

很多治疗师是以自己的心境状况为参照物来疗愈患者,他认为他的倾听能真正化解患者内在的压抑,他的鼓励能真正立起患者生活的信心,他的劝慰能让患者真正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包括接纳自己的不接纳。治疗师以为患者能够理解并接受他传递的信息,可实际情况是,即使患者很努力地做治疗师期望的样子,往往也很难做到,大部分时间的努力是失败的。

患者以为把自己内在的压抑全部向治疗师倒出来,发泄出来并得到治疗师的理解,鼓励和劝慰就可以了,可患者不知道的是,能说出来的压抑并非是抑郁的根源。患者以为他的活力和喜悦会从治疗师那得到,或者启发到,患者不知道的是,他所体验到的喜悦到底是什么,他的活力究竟来自哪里。

双方巨大的认识误区,疗愈可能会被动陷入僵局,陷入死循环。

一位患重度抑郁症孩子跟我说,她的画画老师说她画的作品色彩太灰暗,让她把色彩调淡些,调明亮些,可孩子说她根本看不出她的画哪里色彩过于灰暗,她认为她的画颜色很正常。

抑郁症患者内在的灰暗全部投射在她的画上,她的画显示了她此时真实的心境。我手里存有很多抑郁症孩子的画作(这是疗愈的一部分),这些画作无不是充满灰暗,阴暗,恐怖,怪异,死亡的信息。因为这些画作太过负面,太过阴暗,也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我没有公开过。

患者的画是窥探抑郁症患者内在心境最直接,最透彻的途径,患者的语言不是,表情更不是。

患者为什么做不到治疗师希望的样子呢?

情感的传递需要大脑丰富的神经元传导,大脑特定区域神经元的数量和神经元间神经递质的水准尤为重要。而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元的数量和神经元间神经递质的水准异常于普通的抑郁情绪患者。治疗师以自己的心境状况疗愈抑郁症,希望患者能像治疗师说的那样来改变,这无异于告诉一个陷在泥潭里的人如何自救一样。

抑郁症真的不同于抑郁情绪。全方位心理干预对普通的抑郁情绪可能是终结者,但对抑郁症,它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程序,不是终点。

患者以为治疗师理解和鼓励可以给他带来喜悦和自信,扫除阴暗和颓废,其实,持久的喜悦和自信不可能来自任何外在的语言暗示。

真正的喜悦,自信和活力来自于脑内丰富的神经元,神经元间高水准的神经递质和内分泌荷尔蒙。

脑内合成5-羟色胺神经递质的关键材料是维生素B6,色氨酸和丰富的荷尔蒙。10%的合成点在脑干区域,其它大部分的合成点在哪里呢?

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师应该思考下:尽管国内官方调查数据显示26%的人患有抑郁症,可为啥有74%的人免疫了?难道他们都有完美的原生家庭?都有幸福的童年?

完美的父母很稀缺,幸福的童年也不多见。

这其中是否有遗传易感性的存在?

如果有,那扭转遗传易感性或许是抑郁症疗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

真正的喜悦是遗传易感性被扭转之后才能体验和品尝到的。

大脑快感体验能力的恢复才是真正脱离抑郁症的开始。

心能双驱廿四载 ,只做独家原创。

0 阅读:114

心能双驱廿四载

简介:消除潜意识有害图像信息,扭转遗传易感性,远离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