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的书?
一般人都说是汉代,最多也就是战国——确实,从《黄帝内经》里面的文字风格来看,这必然是在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经过修订的版本。
但是,这本书里面的理论体系,是战国时期才有的吗?
绝对不是。
因为黄帝,是在1.1万年以前创造了甲骨文的有虞氏禘祭的对象。
那些以为黄帝只有五千年的数盲们,根本就不知道黄帝只是上古黄帝术里的一个称呼而已!
1.1万年以前甲骨文里的“黄”,正画的是一个人的中丹田黄庭,黄庭,也就是黄帝之庭!


甲骨文的“黄”特指中丹田黄庭
也就是说,最晚在1.1万年以前,黄帝术和《黄帝内经》的人体修炼内容,已经高度成熟而且体系化了!
流行于魏晋时代的《黄庭经》,实际上是最晚1.1万年以前有虞氏的黄帝术遗存。

《黄帝内经》里《九宫八风篇》记载的洛书九宫图,和七千年前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盆一模一样,实证河图洛书同样也是在最晚1.1万年以前就已经成熟了,熟透了!
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呢?
看天文记录。
《黄帝内经.卫气行》记载: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什么叫作“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当然是黄帝术丹道里的周天丹法!
看下图,房宿、昴宿、虚宿、张宿,分别位于子午卯酉四个方位,形成一纵一横的“十”字形经纬,经纬相交的地方,就是黄庭!黄帝之庭!

周天丹法图
《周易参同契》也说:
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
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
可见东宫青龙房宿对应的是震卦,在东方卯位,在人体上对应的黄庭正后方的命门!
“帝出乎震”,说的就是先天太一(太乙天帝)元炁从命门开始出行上升!
西宫白虎昴宿,在正西方酉位,在人体上对应的是黄庭正前方的神阙,通往黄帝神宫的门阙!
北宫玄武虚宿,对应人身尾闾处的会阴!
南宫朱鸟张宿,对应人身泥丸宫处的天谷!
人身四大要穴,分别对应着天上的四个星宿!天人合一之道,昭然可见!
难怪《黄帝阴符经》一开头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因为黄帝术,本就是天人合一的丹法!
房张昴虚这四个星宿,什么时候和春夏秋冬四时对应得这么完美?天人合一的景象,究竟是什么时候?
抱雪斋用最不成器的脚趾甲盖想了一下,然后搜到了这样的答案。
公元前15747年。
公元前15747年,春分日,日躔东宫青龙房宿,也就是《周易参同契》里说的
“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
公元前15747年,秋分日,日躔西宫白虎昴宿。也就是《周易参同契》里说的:
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
天道昭昭,实证《黄帝内经》里的黄帝周天丹法,最晚最晚是在公元前15747年就已经成熟,熟透了!
更早的时候有没有?
当然有!
而且这个丹法,只有中国有,而且至今还有。
因为这个黄帝丹法要配合八卦,配合《周易参同契》。
这就是《黄帝阴符经》说的: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

黄帝阴符经: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一万年以前到今天,地球上还有那个地方有易卦?
唯有中国。
下图是上山文化有虞氏一万年前的卦,真真是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抠鼻]既然是1.1万年前的书,为什么商朝没有记载?周朝也没有记载?夏朝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明确的文字出土。不否认仓颉造字,但是不是造的甲骨文,现在也没有定论。所以,《黄帝内经》是怎么突然从战国时期冒出来的呢?文中又说,“黄”字是中丹田的黄庭,为什么不叫黄庭内经呢?用现在的话说,是不是战国时为了引起重视,才蹭了“黄帝”的热点呢?就比如嬴政为什么坚信方士徐福的忽悠一样,吹嘘出来的海外仙岛。再反过来说,“黄”是丹田,为什么轩辕要用“黄帝”(肚脐大帝?)这一称谓呢?这似乎不太合理吧?……对了,既然《黄帝内经》成书成名都那么早,为什么嬴政不做两手准备呢?而且战国时期与周朝之前的帝王侯们都不算长寿呢?包括名医“扁鹊”也只字未提《黄帝内经》……综合先秦时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个人认为《黄帝内经》在汉朝之前并未成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顺则人逆则仙,玄妙就在颠倒间!
这个是奇文章了[点赞][点赞]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在一掌中[呲牙笑]
懂中华古文化的人越来越稀少!
说出来没人听,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