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迅速,到公元 1200 年宋朝人口超过 1 亿,水稻的引入确立了南方经济中心地位,养活了庞大帝国人口。
从历史资料来看,宋朝时期人口增长确实非常迅速。北宋时期齐州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一直在传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户口的殷实和经济的发达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侧面。宋朝人口数量的起伏变化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北宋初年全国人口约为 3000 万,到南宋末年人口已经达到了 1 亿。这种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宋朝的农业发展,其中水稻的引入起到了关键作用。水稻的广泛种植确立了南方经济中心地位,为庞大的帝国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
科技进步,工业发展迅猛,企业规模大,铁产量和煤产量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
宋朝的技术创新与工业革命的曙光可见一斑。在宋朝时期,中国在许多技术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矿冶业发展迅猛,坑冶数量多,矿产品产量高。如元丰元年(1078 年)官府所收的矿产品中,金、银、铜、铁、铅、锡等产量都大超过前代。而且宋代采煤地点分布广泛,现今煤的主产区在宋代已多有开采活动。河南鹤壁市发现的宋代煤矿遗址表明,当时的采煤技术已经掌握了先由地面开凿竖井,并依地下自然煤层的变化开掘巷道,然后将需采煤田凿成若干小区,运用“跳格式”的先内后外的方法逐步后撤。同时在井下的排水技术上,亦掌握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矿冶业取得的成就和采矿技术的进步有直接关系,宋代已能够开凿很深的矿井。此外,宋代铸钱工艺也有新的发展,铜钱有了非常科学、先进的统一配方。
经济繁荣,取消诸多禁令,开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商业流通运营模式基本定型,出现第一批股份制合伙公司、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等经济制度创新。
宋朝经济究竟有多繁荣?一亿贯财政收入中 7 成都是非农税收!宋朝的城市规模更大,开封城鼎盛时期人口 150 万人,十万人以上的城市超过 50 座。宋朝的城市主要以商业为主,唐朝的坊市制度被打破,街市制度开始,各类市场昼夜不绝,不少城市的夜经济已经相当繁荣。商业的发展,贸易量自然激增,政府开始征收商业税,岁入中非农税收占据很大比例。因为商贸的发展,自然需要有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一般等价物,于是坚挺的宋朝铸币开始成为泛区域性货币,由于铸币大量外逃,因此宋朝不得已发行了纸币,这就是最早的纸币交子。
(二)文化昌盛的原因重视文治,文人地位高,文官队伍庞大,政治斗争失败者主要是贬官下放,很少抄家灭族。
宋朝统治者提出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崇文抑武”的治国思想下,宋朝的士大夫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大臣甚至敢指着皇帝的鼻子进谏,下官也敢于参劾上官。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地位高,文官队伍庞大。政治斗争失败者主要是贬官下放,很少抄家灭族,这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科举取士数量为历朝历代之最,加上恩荫制度,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宋朝的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 115427 人,平均每年 361 人,这个数字约为唐代的 5 倍,元代的 30 倍,明代的 4 倍,清代的 3.4 倍。而且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都允许应举入仕。像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代名相,均出自寒门。宋代科举考试为了确保公平,程序相当复杂繁琐,但一经考试及第即可授官,不需再经吏部考核。此外,宋朝除了科举制度之外,还有恩荫制度。恩荫制度在宋代最初的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到了中后期恩荫逐渐泛滥,造成了冗官冗费等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许多官员家族的子弟通过恩荫制度入仕,他们与诗人、大儒等也有密切联系,如吕蒙正,吕夷简和吕公著这祖孙三辈,都出任了宰相一职;诗人王安石、及其胞弟王安国、和其叔叔王霈叔侄三人,皆在朝廷上担任了重要的职位。这种文化氛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宋朝的关键事件与转折(一)陈桥兵变与宋朝建立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
时间:公元960年。
地点: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主要人物:赵匡胤、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普、石守信等将领以及后周恭帝柴宗训、符太后等。
事件发展过程,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政治局势动荡,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显德七年(960年)春正月初一,边境急报,北汉联合契丹入侵。周恭帝诏令赵匡胤领兵抵抗。正月初二,殿前司副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太原慕容延钊作为前锋率军先行出发。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兵从京城(今河南开封)出发,当天夜里在陈桥驿住宿。军中将士发动兵变,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接着赵匡胤率军返回京城,周恭帝禅位。
标志着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政治基础。
陈桥兵变是一场少有的兵不血刃的兵变事件,整个兵变过程水到渠成,没有遭遇强力抵抗,也没有生灵涂炭。赵匡胤登基称帝,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这场兵变结束了后周的统治,开启了唐宋之际天下由乱而治,由分而合的根本转机,对两宋社会产生了积极的规范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宋朝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杯酒释兵权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
时间: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
地点:京城。
主要人物:宋太祖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禁军高级将领。
赵匡胤担忧武将威胁,通过酒宴解除大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下降。
唐末五代起,禁军开始成为左右中央政局的主要力量,并形成“兵骄叛上,废置天子,变易朝廷”的风气。赵匡胤代周建宋后,禁军将领多为后周旧臣,功高权重,变易朝廷的隐患仍存。建隆元年,赵匡胤先后解除禁军张光翰、赵彦徽以及慕容延钊、韩令坤的兵权。建隆二年七月初九,赵匡胤在宴饮时劝导石守信等禁军将领交出兵权,顺利收回兵权。之后,禁军体制变为“三衙”,调兵权收归中央,实施兵将分离的更戍制,形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内外相制”的局面。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五代以来禁军反叛的隐患,但也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下降,为北宋“文盛武衰”埋下伏笔。
(三)澶渊之盟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
时间:公元1005年。
地点:澶州(今河南濮阳)。
主要人物:宋真宗赵恒、宰相寇准、辽国太后萧绰、皇帝耶律隆绪等。
宋辽两国签订和平协议,结束长期战争状态,开启和平共处新时期,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
公元1004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辽国太后萧绰和皇帝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以南的十个县为名义,率领大军南下攻宋。辽军进入北宋境内,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都城东京。宋真宗急召群臣百官商议对策,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和签枢密院事陈尧叟为代表的主迁派建议真宗迁都南京或成都。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后,登上北城楼鼓舞士气,宋军士气大振。辽国大将萧挞凛率游骑进攻澶州,被宋将张环以床子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挫。辽太后便听取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向宋真宗议和。宋真宗本就不想与辽国开战,当即派人回信,表示愿意同辽国议和。最终在公元1005年,双方在河北澶州签订合约。双方停战,以白沟河作为宋辽之间的国界。双方约定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并且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互市。澶渊之盟的缔结,结束了宋辽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局势,创造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催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四)庆历新政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
时间: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至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
地点:北宋全国。
主要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
范仲淹等大臣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加强边防,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而失败,对宋朝政治、军事和民生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也暴露出政治制度弊端。
宋仁宗时期,朝廷出现冗官冗员的局面,官员办事效率低下。边境又遭到辽和西夏的骚扰。内忧外患之下,宋仁宗在庆历三年下令召回因劝谏时政被贬的范仲淹,封他做参知政事,并重用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同年九月,范仲淹根据仁宗的要求,草拟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包括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但由于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庆历五年,杜衍、韩琦、欧阳修先后遭贬出朝,短暂的“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新政的推行暂时缓解了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政治制度的弊端。
(五)王安石变法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
时间:宋神宗熙宁年间(始于熙宁二年(1069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
地点:北宋全国。
主要人物: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等。
王安石推行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改革,旨在富国强兵,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反对而失败。
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其中“富国之法”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强兵之法”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法;“取士之法”则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等内容。后因王安石变法触及到大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极力阻挠变法,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官僚为此展开了激烈斗争,在重重压力下,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元丰八年,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因病去世,九岁的太子赵煦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元祐,高太后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为相,将王安石新法内容尽数废除,史称元祐更化。虽然有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等人为王安石辩护,但后世大多数史学家和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仍然持否定的态度,因变法推行激化了朝野内外矛盾,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近现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研究不断深化,王安石变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在增加政府收入和改善军队战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基本上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三、宋朝的衰落之因(一)政治腐败出现昏君,如宋徽宗贪图享乐,大臣投其所好,朝政内部腐败黑暗。
宋徽宗在位期间,沉迷于艺术和享乐,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园林。他对奇花异石有着狂热的追求,派人在江南大肆搜刮,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许多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大臣们为了迎合徽宗,纷纷投其所好,搜刮民脂民膏以进献宝物。朝政被一些阿谀奉承之徒把持,政治黑暗,决策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决策失误,在面对北方政权入侵时,主战主和摇摆不定。
宋朝在面对北方政权如辽国、西夏和金朝的入侵时,朝廷内部在主战和主和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有大臣主张坚决抵抗,保卫国家领土和尊严;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大臣害怕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主张通过求和来换取短暂的和平。这种摇摆不定的决策使得宋朝在战争中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军队也难以形成统一的作战意志,导致在与北方政权的对抗中屡屡处于被动地位。
(二)军事失利重文轻武策略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屡战屡败。
宋朝自建立起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防止武将权力过大威胁政权稳定。这一政策使得武将地位低下,社会上形成了“好男不当兵”的观念。军队中优秀人才匮乏,士兵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兵将分离,将领对士兵不熟悉,士兵对将领也缺乏信任和忠诚,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宋朝军队屡战屡败,无法有效地保卫国家领土。
军事战略失误,如在与金朝和蒙古的战争中,采取保守防御策略,处于被动地位。
在与金朝和蒙古的战争中,宋朝采取保守防御策略。这种策略使得宋朝军队在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无法主动出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保守防御容易被敌人找到破绽,一旦防线被突破,就会陷入全面被动。例如,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宋朝虽然依靠险要的地形和河流湖泊进行防御,但蒙古军队采用围攻策略,先攻下吐蕃、大理等宋朝邻国,形成包围圈,逐步压缩宋朝的生存空间。
(三)外部压力蒙古帝国崛起与入侵,强大的军队席卷亚洲大陆,攻破宋朝防线。
蒙古帝国崛起后,其强大的军队迅速席卷亚洲大陆。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强,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他们在战争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善于长途奔袭和包围歼灭。宋朝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在面对蒙古骑兵时处于劣势。尽管宋朝军队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蒙古军队的进攻,宋朝防线被逐步攻破。
辽国、西夏和金朝等北方民族侵扰,宋朝内外交困,难以应对蒙古入侵。
辽国、西夏和金朝等北方民族长期侵扰宋朝,使得宋朝在边境地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宋朝在与这些北方民族的战争中,虽然有时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但总体上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在面对蒙古入侵时,宋朝已经内外交困,既要应对北方民族的侵扰,又要抵御蒙古军队的强大攻势,难以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抵抗。
四、宋朝兴衰的启示一个国家要处理好各方面事务,才能持续壮大。
宋朝的兴衰历程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如同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机器,各个方面的事务如同机器的零部件,只有每个零部件都正常运转,国家这部机器才能持续壮大。宋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曾取得辉煌成就,但最终却走向衰落,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在政治上要保持清明,避免腐败和决策失误。
政治清明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宋徽宗等昏君,他们贪图享乐,致使大臣投其所好,朝政内部腐败黑暗。这种腐败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也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此外,宋朝在面对北方政权入侵时,朝廷内部在主战和主和之间摇摆不定,决策失误频繁。这种摇摆不定使得宋朝在战争中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军队也难以形成统一的作战意志,最终导致在与北方政权的对抗中屡屡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政治清明,坚决打击腐败行为,同时在重大决策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决策失误而给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军事上要合理平衡文治与武功,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宋朝自建立起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武将权力过大威胁政权稳定,但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下降。武将地位低下,社会上形成了“好男不当兵”的观念,军队中优秀人才匮乏,士兵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兵将分离,将领对士兵不熟悉,士兵对将领也缺乏信任和忠诚,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宋朝军队屡战屡败,无法有效地保卫国家领土。此外,宋朝在军事战略上也存在失误,如在与金朝和蒙古的战争中,采取保守防御策略,处于被动地位。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军事上要合理平衡文治与武功,既要重视文化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要重视军事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硬要说宋朝弱那只有一点儒教官僚他们不愿意干仗打赢打输都会影响他们的奢靡生活[抠鼻]宋朝的经济发展的算是封建时代最好的军队建设更是牛逼以步军结阵也能与金辽骑军打个有来有回历朝历代能有几家步军办到[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