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位期间,有很多劣迹,比如闭关锁国、钳制思想、大兴文字狱、限制工商业发展等。
中华文明也正是在乾隆年间彻底落后于西方。
可是,如果我们全面看待乾隆的一生,会发现他在坚持统一、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领土这方面也是真不含糊。
乾隆曾说过:“既不强取他国之寸土,亦不无故轻让我寸土于人。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意思就是说,我不干开疆扩土的事,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华故土,咱是一寸也不敢丢。
回顾历史,乾隆还真不是自夸。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捍卫主权,他一生发动了数场战争。
后来乾隆还命人将这一系列战争撰写进《御制十全记》,史称“十全武功”。
那么,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指的是哪些战争?这些战争的含金量如何,是否存在乾隆吹牛灌水的成分呢?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逐个来说。
十全武功的第一功是1747~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1747年三月,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发动叛乱。
大金川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金川县(原名靖化县)。这个地方虽然地狭民贫,但却是川西藏区通往四川汉地的要道之一,战略地位比较重要。
清朝统治者一直认为“治藏必先治川”,边疆一日不靖,内地一日不安。
于是当叛乱发生后,乾隆便第一时间派兵进行镇压。
平乱期间,金川叛军依靠陡峭的地形和坚固碉楼屡屡重创清军。
不过,乾隆对拿下大金川的意愿很强烈。
为了打赢战争,可谓不计代价。
面对清朝的屡屡增兵,莎罗奔在最终重压之下,主动请降。
战后,清朝加强了对川西藏区的控制。但由于清军在战争期间的无能表现令当地土司极为藐视,这也就为后来的第二次金川战争埋下了隐患。
总体来看,第一次金川之战是不成功的。叛军首领不过是县令级别的几个土司,叛军装备只是些长矛土枪,总人数不过数万。乾隆花了那么多钱,处死了那么多高官,下了那么大力气,最终只是形式上平定叛乱。
这个结果无论怎么看,都不值得吹嘘。
十全武功的第二功是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
清准战争我们之前有详细介绍,这里简单说说。
1745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后,准部实力最强的两个大贵族,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为争夺领导权而内讧。
两派混战数月,最终阿睦尔撒纳战败,归附清朝。
阿睦尔撒纳降清的次年,乾隆力排众议,出兵五万远征准噶尔。
最终,清军由阿睦尔撒纳带路,闪击伊犁,并一战俘虏达瓦齐。
第三功是1755~1757年的“平定阿穆尔撒纳之战”。
清军灭了达瓦齐后,乾隆下旨将准噶尔故地分治,并册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
阿睦尔撒纳这个人,野心很大,他之前归附清朝,不过是想借清廷之手消灭死对头达瓦齐而已。
因此,当清军主力由于补给困难撤回中土后,阿睦尔撒纳立即造反,歼灭了留守伊犁的五百清军。
得知阿睦尔撒纳反叛,清廷内部争论不休。许多大臣建议放弃伊犁,承认阿睦尔撒纳的割据事实。
不过,乾隆再次力排众议,出兵征讨,最终将阿睦尔撒纳驱赶到了沙俄。
经此一役,与清朝缠斗70余年的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自唐中期分离千年之后,重回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十全武功的第四功是1757~1759年的“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阿睦尔撒纳造反时,统治南疆回部的小和卓也参与叛乱。
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兵败逃亡的小和卓不服气,回头又怂恿兄长大和卓在南疆举旗叛乱,试图脱离清朝的控制。
得知回部叛乱,乾隆令驻防伊犁的定边将军兆惠率部进剿。
1759年七月,清军历经多场大战,攻克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大小和卓在穷途末路下,逃至今天的阿富汗巴达赫尚。
听说大小和卓跑了,乾隆下旨“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清军随即追至巴达赫尚,向当地城主施压,不交人就连你也一起打。
当地城主扛不住压力,但又担心如果公开认怂,日后恐众人不服,只好偷偷将大小和卓处死,并遣使向清朝表示归附。
战后,乾隆下令改革回部原有的伯克制,禁止伯克世袭,确定大小伯克的品级、员额、俸禄,并实行回避。
最终,乾隆通过有限度的“改土归流”,使得伯克阶层由原来的世袭贵族转变为清朝的地方官吏。
另外,乾隆当时还制定了优厚政策,如免费发放土地、农具、籽种、房子,提供车辆、路费,减免六年税收等,鼓励中原汉人移民新疆。
根据史料统计,前后约有几十万人移居至新疆屯垦。
乾隆此举,有力的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控制。历史意义巨大。
十全武功的第五功是1762~1769年的“清缅战争”。
清军平准、平回期间,新崛起的缅甸贡榜王朝屡屡侵犯云南。
一开始,乾隆为了集中全力对付新疆叛乱,选择了息事宁人。
但乾隆的隐忍并未换来和平,反而让贡榜王朝统治者认为清朝软弱可欺,加大了侵略力气。
1762年,彻底解决新疆问题后,忍无可忍的乾隆下令反击。
由此,清缅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耗时七年,历经四次大战。
前两次大战,清军惨败,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战术僵硬,火器落后,军队腐朽,前线的清军将领缺乏合作精神等。
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改善,从而避免的。但乾隆不了解情况,把战场失利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绿营兵战力孱弱,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调八旗军作战就能转败为胜。
结果八旗军参战后,由于主帅明瑞轻敌,被缅军切断后勤线,清军又收获一场惨败。
三战三败,乾隆只好拿出底牌,让他的小舅子傅恒挂帅出征。
相比前三任主帅,傅恒还是靠谱的。清军也因此第一次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然而,傅恒可以解决清军心态自大,战术呆板等问题,却无法克服缅甸的瘟疫。
第四次清缅战争,清军因缅甸热带雨林中的瘴气而损失惨重。三万人出征,最后仅有一万三千人归国,就连主帅傅恒也在前线病倒,回京的第二年就病死了。
傅恒的病死,对乾隆打击很大。
他算了算账,为了打缅甸,折损几万将士性命,九百万两军费,还搭进去了自己的头号心腹,未免太不值当。
于是,乾隆便在缅甸方面没有正式奉表纳贡的情况下,单方面叫停了战争。而缅甸贡榜王朝直到18年后才派人向清朝表示归附。
所以很显然,清缅战争也是一场水分十足的大功。
十全武功的第六功是1771~1776年的“再平大小金川之战”。
清缅战争期间,大小金川土司起兵作乱,频频侵扰邻近部落。
一开始,乾隆回想起清军第一次征讨金川时的糟糕表现。为了避免再次丢人现眼,便选择了息事宁人。
但随着清缅战争结束,以及大小金川坐大,吞噬邻邦,引起周边诸多土司联兵攻打。乾隆认为,自己可以“以番治番”,于是便任命阿桂为主帅,领兵征讨。
这一次,叛军的战术依旧如故,靠着海量的碉楼与清军周旋。
叛军固守的这些碉楼,高达数十米,每层四周都有内大外小的射击孔,有专门储存粮食、弹药的地方,易守难攻。
并且,每个碉楼下面都有地道,形成地下家家相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格局。
而以清军当时的装备水平,攻克这种立体战略防御体系是很困难的。
因而再平大小金川之战,清军损失巨大,耗费白银七千万两,官兵死伤数以万计。
不过相比上次,清军这回总算是打服了大小金川土司。
经此一战后,川西藏区土著再不敢与中央对抗。乾隆则趁势废除了当地延续近千年的土司制度,委派流官管理当地。
总体来看,第一次金川之战有水分。再平大小金川之战虽然损失很大,但并非徒劳无功。
应该说,这一战的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
十全武功的第七功是1786~1788年的“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
1786年,台湾彰化地区的天地会头目林爽文率领千余人起义,后被福康安率军镇压。
此次征讨,出兵规模不大,很快就平定了。乾隆将其列为十全武功,名不副实。
不过从坚持统一方面来看,清朝加深了对台湾的控制力度,此战还是有一定政治意义的。
第八功是1788~1789年的“安南之役”。
1787年,割据今天越南南部的阮文惠攻打河内,安南国王黎维祁打不过,带着老婆孩子逃到广西请求清朝出兵干涉。
乾隆认为,百余年来,安南黎氏政权一直称臣纳贡,是大清最忠实的藩属之一,如果自己不能“兴灭继绝”,大清就丢面了。
于是,乾隆便令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兵1.2万人护送黎维禧回国。
与之同时,又令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兵8千,策应孙士毅,打击阮文惠。
此役,清军师出有名,原本将阮文惠打得遁还广南。
但孙士毅在取得初期胜利后,得意忘形,于正月初一在军中喝酒庆贺新年,给了阮文惠偷袭的机会。
结果清军死伤惨重,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尚维升等人战死。
事后,阮文惠见好就收,主动遣使求和。表示可以全盘接受清朝的四项乞降请封条件,即送回散落在安南的清军士兵、将残害清军的安南军将领于军前正法、阮文惠在乾隆八旬生日期间亲自赴京吁恳、为清军阵亡将士建立祠宇。
乾隆见阮文惠乞和态度诚恳,又得知黎维禧确实不得人心,便下旨册封阮文惠为安南国王,主动结束了此次战争。
至于黎维禧一家,乾隆将他们安置于京城,归入八旗汉军。
安南之役,清军没占到任何便宜,无疑又是一个水分十足的大功。
十全武功的第九和第十功是1788~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
廓尔喀就是今天的尼泊尔。
十八世纪下半叶,廓尔喀完成内部统一后,由于地狭人稠,土地资源养不活过多的人口。廓尔喀国王为解决“国内之民难以自给”问题,便决定侵略西藏。
为啥廓尔喀人不敢入侵印度,偏偏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打西藏的主意呢?
这是因为西藏弱。
从地图上看,西藏面积是尼泊尔的八倍有余。
可是论人口,尼泊尔却是西藏的八倍。
清朝时期,藏廓间的差距虽然没有八倍,但廓尔喀的人口也是多于西藏的。
古代战争,人口多寡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侵略西藏,对于廓尔喀来说,确实相对容易一些。
1788年,趁六世班禅之弟沙玛尔巴与其兄仲巴呼图克图发生内斗之际,廓尔喀国王出动三千兵力,连克聂拉木、吉隆等地,将定日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的拉萨当局,号称拥兵1.5万,理论兵力是廓尔喀军的五倍。
可是由于自康熙末年以来,藏区承平已久,武备废弛。藏兵平日都在家耕牧营生,缺乏基本训练。
因而面对廓尔喀的入侵,西藏高层毫无应对之策,只得求助于清朝。
乾隆得知消息后,拨了一百万军费,令驻藏大臣雅满泰组织军队稳定局势的同时,又令四川提督成德从四川各地抽调八旗军、绿营兵共四千余人驰赴西藏。
可是就在援兵抵达之前,达赖喇嘛和雅满泰却瞒着乾隆,私自与廓尔喀议和,答应以后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作为聂拉木、吉隆等地的赎金。
议和之后,达赖喇嘛和雅满泰又谎报战功,再次忽悠乾隆,说敌人已被赶跑。
如果他们真有能力解决问题,他们瞒着乾隆私下里议和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然而一年后,当廓尔喀国王派人到拉萨索要赎金时,拉萨当局却拿不出钱。
这一下,事情闹大了。
廓尔喀国王大怒,遂调集兵力再次入侵西藏。而藏兵又打不过。
无奈之下,达赖和班禅只好再次向乾隆求援,并告知前线实情。
清末藏兵
乾隆知道真相,极为震怒,首先处理了欺君的官员,随即又任命福康安为大将军,率军反击。
福康安领命后,率军翻越喜马拉雅山,深入廓尔喀腹地,包围了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廓尔喀国王见清军势大,弃城逃跑,留下叔叔巴哈都尔·沙阿与福康安谈判。
后来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廓尔喀先前与拉萨当局签订的协议作废。廓尔喀与清朝划定疆界后,成为清朝的属国。
搞定廓尔喀后,乾隆为加强对藏区的控制,避免自己再次被忽悠。制订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具有同等政治地位。
与之同时,乾隆还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达赖、班禅死后,转世灵童要先经由中央认定,才具有合法身份。
乾隆的这两个举措,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统治。
第一次廓尔喀之役,清军与廓尔喀军压根没打起来。
乾隆将此役列入十全武功,明显是为了凑数。凑够所谓的十大军功。
至于第二次廓尔喀之役,清军还是很厉害的。福康安从西安出发,只用50天便走完了原本要四个月的路程,并且还能六战六捷,表现堪称逆天。
总体来看。乾隆的十全武功,虽说有五成名不副实,但剩下的一半,平定准部、回部,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控制;平定大小金川,加强中央对川西藏区的控制;反击廓尔喀,加强对中央对西藏的控制。都还是很有政治意义和历史贡献的。
个人认为,如果纵向对比,也就是与以前的汉唐明相比,清军远征伊犁,远征廓尔喀,含金量极高。兆惠和福康安的壮举,完全可以与翻越帕米尔高原,一战攻灭小勃律的唐朝名将高仙芝相媲美。
但很可惜,纵然清军的战力达到了古典封建王朝军队的极限,时代终究是变了。
如果横向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清军与当时的欧洲军队根本不在同一维度。
1756~1763年,英国—普鲁士联盟与法国—奥地利联盟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堪称世界大战。
后来李鸿章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早在乾隆在位期间,就已经来临了。
正当乾隆还沉迷于十全武功时,国门之外,英国已经开启了工业化。法国、普鲁士正在酝酿工业化。
这种发展上的错位表现,就犹如马车和火车赛跑。
清朝将马车艺术发展到了极限,可睁眼一看西方,发现人家已经不玩这个了。
1799年,乾隆驾崩。
41年后,鸦片战争来了。英国人用残酷的事实告诉清朝人,封建国家通过开疆拓土创造的“武功”,不过是沙丘上盖起来的房子,根本经不起工业国坚船利炮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