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他不是傻子,只是想成为普通人的成年人

特友影影 2025-03-06 11:02:04

近些年来,类似于《小小的我》这种关注残障人群的现实主义电影越来越多。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关注的是智力障碍群体挑战自我收获成长的励志精神,《最好的相遇》则是直面智力障碍群体生育的困境与自由,《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是残障女性与弃婴之间超越血缘的情感联结。

这些从现实出发,引起观众共情的影片有一个共同的母题,那就是这些所谓的特殊群体拼尽全力、排除万难,是为了证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可以有生育的自由、抚养的自由、独立生活的自由、公平享有尊严和权利的大写的人。

《小小的我》讲的是一个脑瘫患者不甘于命运的安排,用打工挣学费,上师范大学,梦想成为人民教师如此清晰明确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去对抗各种偏见、歧视自己来自母亲的过度保护,他想要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应有的自我选择权和那份公平对待的尊严。

想要成为普通人的人

刘春和从小就患有脑瘫,二十岁的他总被母亲当作是三岁小孩来看待。

可实际上在他自己看来他是一个可以独立生活,自主选择未来的成年人。

影片多次提到总有人把刘春和这样的脑瘫患者当作是“傻子”“精神病人”,可事实上,脑瘫患者的智力、智商和情商都与普通人无异,有的只是成见之下的歧视与刻板印象。

刘春和之所以会在应聘咖啡店服务员的时候当着所有顾客和店员的面报菜名,说绕口令,只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那是一个记性很好、交流无障碍、头脑清晰的普通人。

即便所有人看向他的目光里总带着几分异样的感觉他,他早已习惯了,习惯了别人用怜悯、嘲笑、恐惧、厌恶的目光扫视自己,他渴望的是别人直视自己,把他当作普通的人。

影片除了用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去展现刘春和与命运的抗争过程,也围绕着刘春和刻画了一群用不同目光和情感去审视他的人。

因想要成为普通人的人而变得不普通的人

首先要说的一定是影片绝对的女主角——刘春和的外婆。

外婆可能是影片中最可爱、最阳光、最能理解和支持刘春和的女性。

外婆绝对不会允许有人用“傻子”这种词汇来形容自己的外孙,也不会把他当作是没有长大的孩子。

外婆自始至终都把刘春和当成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有理想与目标,有信念和追求,有情绪变化和生理需求的成年男性,这一点已经超越了刘春和身边的所有人。

外婆也有自己的内心阴郁,二十出头就结婚生子,却遇人不淑被抛弃,为了养活孩子只能远走打工,回来时女儿已经十五岁了。

心中的亏欠和内疚可能是她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的,她只能把所有的爱与鼓励给予外孙,让他可以自己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外婆的好友们也是逐渐认可和支持刘春和的那群人,他们与刘春和似乎有些共同点,那就是被儿女亲人忽视,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但好在他们还有彼此,还有对生活的的热情,对音乐的执着,对快乐的坚守。

这样一群老有所乐的人也在某种程度上治愈了刘春和内心的创伤。

刘春和母亲的形象有一种艺术加工但又说不上是过度放大的复杂。

一方面她对刘春和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是过度的、偏执的、矫枉过正的。

她总把刘春和当作是三岁小孩,限制他的人身自由,限制他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她成了刘春和自由意志的绊脚石,是他人生成长路上最大的阻碍之一。

她想让刘春和留在自己身边上学,也不支持他考取师范院校,不支持他以后做一名老师。

可这是刘春和此生最大的心愿,是他一直以来梦想的人生,无论怎样艰难,无论遭遇什么阻碍,他都不会轻言放弃。

另一方面,母亲又怀上了二胎,美其名曰珍惜最后一次做母亲的机会,实际上还是有私心的。

当然,如果展开去分析,往好的一面去想,也许是为了他们百年之后,还能有一个至亲照顾和关爱着刘春和,但这都是影片之外的遐想。

影片里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母亲在没有跟刘春和坦白的前提下就要了二胎,这也是她没有把刘春和当作是独立完整的人看来待的证据之一。

影片还有一个刘春和的回忆,是他在吃了牛轧糖被堵住气管,意识模糊的时候想起来的一件事。

他小时候喜欢藏在行李箱子里。有一次他藏进了行李箱,父母没有找到他。

他们就在客厅里说起来如果没有刘春和,他们的生活可能会好过一点。

这句话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残酷而无奈的现实,但刚巧倍刘春和听到了,而且一下就深深地记住了。

总之,影片里的母亲远没有外婆那么讨人喜欢,身上总有一种拧巴的感觉了,可能就是雅雅说的“双标自私的大人”吧。

最后说一下影片更莫名其妙的角色——雅雅。

这个突然闯入刘春和孤独内心的女神一般的角色总给人一种莫名的失真感。

这个人物的作用更像是为了证明刘春和是一个二十岁的有着正常生理需求的成年男性,是让刘春和在梦里想象自己可以真正变成普通人,可以像蝉那样蜕壳新生的梦境工具人。

她接近刘春和的目的影片没有明说,可从她知道了刘春和的心意并突然消失可以看出,她可能也就是图一个新鲜,在好奇心驱使下去走进刘春和特殊的人生。

这本质上去那些带着巨大成见和异样眼光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满足自己心里龌龊自私的需要。

小小的我偏要活成大大的我

影片整体叙事完全按照青春励志片的模式展开,积攒矛盾,看到希望,爆发冲突再到升华主题,最后用大团圆收尾,其中许多戏份过于冗长,又带有太明显的说教意味。

刘春和与命运的抗争到底最后还是用自杀这种最俗套也最乏力的方式去展现,他与母亲的和解缺乏说服力,母亲放手让他去上师大的转变也很突兀。

或许可以说刘春和与母亲所有的对手戏都很刻意,很舞台表演话,就是没有真实生活里那种人情味和亲情味。

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励志片,至少在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发声和鼓劲方面确实提供了积极的意义。

可如果能删减一些次要人物和没有太多说服力的剧情,让影片的节奏更紧凑、更明快,也许可以打动更多的人,让更多人看到那些想要成为普通人的人。

“我只是想让你们看见,再渺小、再破碎的个体,也都是完整的我。关于幸福的意义里,应该有我们每一个人。”

加油!每一个想要成为普通人的人,还有想要活成完整的我、活成自由的我的普通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1 阅读:8

特友影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