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历史记载中,有很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像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这些战役都是以少胜多,而且打的都是十分精彩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战役都决定了三国的历史走向。因为这些战役十分的重要,而且打的十分精彩,所以被后世酷爱历史的人经常拿出来研究。
其实在三国历史中还有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这两场战役并不是特别的重要,打赢打输都不会影响历史的走向问题,所以不怎么被后人所熟知。但是这两场战役却使两个人一战成名,这两场战役分别是刘备五百人人破程远志五万大军,另一个人张辽八百人马败孙权十万大军。
刘备出初茅庐时靠着张飞变卖家产,算是招募到了五百士兵,刘备带着这五百士兵参与到黄巾军的平叛当中。刘备清剿黄巾军最危险的一仗就是打程远志的一仗,当时刘备手下只有五百人,而程远志手下却有五万人,五百人对五万人实力已经是非常悬殊的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撤退,但刘备知道这一仗是必须打的,只有打赢了他才能站的住脚。
刘备与程远志列开阵来,程远志让刘备投降于他,刘备听得此话大骂程远志,程远志听到刘备辱骂自己,便让邓茂出阵斩杀刘备,张飞见有人前来挑战刘备,手持丈八蛇矛拍马而上,只一个回合就杀了邓茂。程远志见兄弟被杀,舞刀直取张飞,却被关羽迎面一刀杀死了。黄巾军见两位主将都已被杀,军心已经大乱,刘备这时亲自率五百士兵冲入敌阵,众黄巾军皆是大惊失色,所有人都在后退,刘备趁机追杀,就这样五万黄巾军彻底被刘备的五百人击退。
刘备用五百人打败了程远志的五万人主要是靠两点,第一就是程远志无谋,自己的兄弟被杀死了还不派大军掩杀过去,还要前去单挑,这就是自寻死路。第二就是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二位猛将,论单挑能力这二位在三国里都是顶尖高手,程远志与邓茂与他们二位对上就是在找死。如果程远志不心急,刘备手下没有关羽、张飞二位猛将,想必刘备五百打五万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刘备五百士兵破敌五万是真实存在的,而张辽八百士兵破敌十万其实是有水分的。那是在建安二十年,孙权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当时合肥的守军只有七千余人,守城的将领是张辽、李典、乐进等人。张辽等人见孙权来势汹汹,急忙向曹操求援,可是曹操正在汉中与张鲁作战,一时难以赶回来救援。曹操给合肥守将休书一封,告诉守将们危急时刻将书信打开。
孙权守军已经兵临城下,张辽等人打开曹操的书信,信中曹操让张辽、李典带兵出城主动进攻孙权大军,让乐进守护城池。众人看见曹操的书信迟疑不已,因为己方只有七千人,而孙权手下却有十万人,主动进攻不是自寻死路吗?但是张辽对曹操的话深信不疑,李典也支持张辽的看法,于是两人挑选的八百敢死队,趁着夜色主动夜袭孙权的军营。
这时孙权的十万大军还未到齐,到了的军队正在安营扎寨,张辽趁吴军立势未稳掩杀过来,吴军仓惶迎战,总算是将张辽的八百人围住了,但是张辽等人又奋力杀出了重围回到城中,此战对吴军的打击很大。在之后的十几天里,孙权指挥吴军加大兵力攻城,誓要攻下城池一雪前耻,但孙权、李典等人将城池守的特别牢靠,所以吴军并没有攻下城池。双方又这样僵持了几天,魏军与吴军各有损失。如果孙权率军继续攻城张辽等人一定守不住,但是吴军突发了瘟疫,孙权为了控制疫情只好领兵撤退。
孙权率军撤退留下千余人断后,张辽见吴军撤退果断率军追击,刹那间就与吴军断后的千余人相遇,断后的吴军抵挡不住只好向孙权求援,孙权紧急率军回救,但撤退的大军由于相距较远已经联系,孙权只好率少量士兵回救断后的吴军。
吴军由于连战连败士气大减,而张辽率领的魏军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就这样孙权回救的兵马又被张辽团团围住,孙权也陷入了重重包围。最后虽说孙权逃出了包围圈,但是属下士兵大多数死在了魏军刀下,而且孙权手下大将凌统、徐盛负伤,而吴军大将陈武当场战死。
这一仗张辽虽然是张辽率军击败了孙权所带领的大军,但是说张辽百百士兵击退孙权十万士兵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了。因为张辽第一次败孙权是因为孙权立足未稳,第二次败孙权是因为孙权断后的士兵过于少,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张辽才可以两次击败孙权。
所以说刘备用五百士兵击败了程远志的五万人马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案例,但要是说张辽率八百人击败了孙权十万大军确实有点过于贬低孙权,也过于抬高张辽了,损失孙权军队没有发生瘟疫,想必合肥城早晚是孙权的囊中之物。虽然张辽八百士兵击败孙权十万大军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张辽确实是凭借少数兵马重挫孙权大军,这一仗使张辽一战成名,同样也是孙权数年不敢侵犯魏国边界。
你的意思是打仗都得学宋襄公?整整齐齐对冲锋?逍遥津之战乃是张辽成名之战,准确把握了战局,并完美的执行了其作战部署,充分体现其实力的一次经典战役在你嘴里就是不过尔尔?真不过尔尔的是你说的刘备破黄巾,正规军与乌合之众打后者再多都没用,这是常识。啥都不知道就在这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