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同里古镇观光游览的心愿由然已久(我曾在2009年初,在参加一个会议的早餐前空余时间走进过古镇的石板路和民居),昨天冒着寒风降温穿行于古镇的石板路,跨过那一座座历史悠久的石桥,走进那一栋栋高墙深院的大户人家,听着那一句句悦耳的吴侬细语,看着那手摇小船在清水中慢行,我在江南水乡——同里古镇盘恒了四个多小时,原生态的古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们江南水乡一幅人间烟火图。

同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特色是“水”,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

同里民居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被分割成7个小岛,历史上因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同里又是江南水乡的富庶之地,人文历史悠久,那镶嵌在众多民居中的诸如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还有那嘉荫堂、崇本堂、耕乐堂、珍珠塔园、松石悟园陈去病故居和王绍鳌纪念馆,更是一篇古镇人文历史的画卷,行走之间,深感古镇文化深厚和民风醇厚,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同里古镇从南宋以来就成规模,1000多年来民居多为依水而建的格调没有改变,或面水或背水,出行的石板路以条石为主,众多的石(拱)板桥是出行的捷径,摇橹木船是出现的交通工具(古镇核心景区依然不能通行汽车)。

这里的三张图片就是核心景区内的三桥景区的石板(拱)桥,向来是古镇居民欣奉喜事大事都要绕行的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的三座石桥,祈求太平、美满、吉利。我今天也走过这三座石桥,期盼余生顺遂康宁。




古镇和我十五年前的匆忙一瞥,除了增加了一点商铺和餐饮铺外,核心景区内的建筑依旧是粉墙黛瓦原生态的旧时民居,或平房或楼房我没有看见一栋有着新建痕迹的建筑。
建筑是时代的记录、是文化的记忆。我感叹,这片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街区能保持原汁原味,固然有政府和文保部门的管理和政策作用,但更多的则是原住民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认同和自我牺牲,他们的居住环境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得到改善,才是我们旅者在观光过程中原汁原味了解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和感受江南水乡历史文化。
当我离开古镇时,我对古镇居民的付出和牺牲表示由衷的感谢。

王绍鳌纪念馆就是王绍鳌故居,两进旧居是纪念馆,陈列用图片和文字介绍王绍鳌的光辉一生。





珍珠塔园——陈御使府。




嘉荫堂是民初建筑,它的特别是(上图)大门是青砖西式建筑,而内院却是完全中式的,我在参观后,和工作人员交流时,得知主人是柳亚子先生的亲戚,文化知识深厚。





“退思园”,名出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是晚清官员任兰生退任后回乡筑地修建的园林式私宅。





下面一块巨石是退思园的镇园之宝——石人峰,你仔细观察,石顶有一乌龟。


耕乐堂是明代初士朱祥宅邸,现存展大量根雕,很有艺术价值。








下图是同里古镇北门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去同里很是方便,地铁4号线到同里站,出站百米就是免费智轨电车,四站就到同里北门,行500余米就进入古镇核心区域,古镇景点标识清晰,游览只要跟着标识走,可以不走回头路,同时,古镇服务也很周全,入口处都有游客中心,要喝热水和休息都能得到关照。

古镇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居住地,传统建筑是居民生活的栖息地,它映照着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我们去古镇游览不仅仅是发思古之情和单纯的游览观光,而是探寻我们的来处、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俗,进而寻找到一种归属感。
我很感谢苏州政府和文旅部门,没有大拆大建搞复古,而是将一座原生态的古镇呈现给各地游客,也感谢古镇原住民的付出和奉献,是古镇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我想这就是人文历史的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