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57窟:初唐最美的观音

探文化古今 2024-05-04 08:03:03

这是一位身披白纱,双眸低垂的美人,她容颜秀丽,柳叶眉,樱桃小嘴,身躯略作“三屈式”弯,更显得婀娜多姿。额上、鬓边、眼睑、两颊、下颏都用淡染的手法,让她的肌肤看起来润泽细嫩,就像妙龄少女一样。

她就是来自敦煌莫高窟第57窟的“美人观音”,这窟也因她被称做“美人窟”。

美人菩萨

01

双龙莲花,疾行飞天

57窟大致营建于唐武德至贞观年间,这一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仍保留隋代余风。从形制上就能看出来,洞窟形制为方形覆斗顶殿堂式窟,西壁开双层圆券龛,这都是隋代流行的样式。

莫高窟外景

主室为初唐所绘,甬道和前室壁画在晚唐曾经重绘过,窟内的菩萨像形态生动逼真,服饰形制与纹样色彩丰富典雅,可以说是初唐时期的代表作品。

57窟西壁

初唐前期石窟以承袭隋代石窟第三期特征为主,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唐代石窟的新因素,但是鲜明的唐前期石窟的特征尚未出现。然而窟内纹样的表现却与此不同,不断推陈出新,风格变化多端。

让我们先抬头来看一看这一窟的窟顶吧。主室窟顶藻井画双龙莲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周环绕飞天。藻井是天花向上凹进为穹窿状的东西,用在寺庙中神佛主像上方或者宫殿中帝王宝座的上方。后来把这种形式移入了佛教石窟,仍沿用“藻井”一词。

57窟藻井,周围有飞天

北朝石窟藻井的井心基本上以“斗四方井套叠”结构为主,井中画一朵轮状大莲花,井外无边饰或只有简单的边饰和三角纹垂幔。

莫高窟55窟双龙莲花藻井 宋(临摹)

这种形式到隋代有所改变,到唐代,石窟的藻井图进入全盛时期,风格变得富丽明艳了起来。57窟中间这两条龙环绕着中央和莲花头相对,尾部相交叉,线条流畅,在方形井心外层,画出一层圆环连珠纹,一层方形二方连续花纹,一层鳞片纹,一层连珠纹,最外层画垂角纹和帷幔铺向四披,形成了一个华盖的形状。

莫高窟392窟双龙莲花藻井 盛唐(临摹)

双龙莲花图案受中原装饰风格影响而产生,例如河南洛阳北魏元氏墓志盖中央刻十二瓣莲花,周围环绕一蟠龙,四角各刻一异兽神像。另外我们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联珠龙纹锦、唐代双龙铜镜,以及唐代云龙纹白玉浮雕中,都能看到与莫高窟第57窟藻井井心类似的纹样。

唐 黄色联珠对龙纹绮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21号墓出土

02

西壁、东壁:主龛主像千佛观

57窟的西壁有一个双层敞口龛,龛内塑像为一铺七身,是一佛二弟子四菩萨(有一身菩萨已毁)。主尊释迦牟尼佛着通肩袈裟,内著僧祇支,头上有螺髻,双目正视前方,面部表情庄严肃穆。袈裟的衣纹自然体贴,并且衣纹的褶襞很浅,采用波浪式的作法,非常写实。

57窟西壁佛龛

从服装形制来看,57窟菩萨像的基本衣着方式为上身着僧祇支或络腋,下身着裙装,双肩披披帛,在身前交络于双臂。菩萨像穿着“僧祇支+长裙+披帛”的搭配方式在莫高窟北朝时期洞窟中便已出现,在隋代的洞窟中较为流行;而菩萨像着“络腋+长裙+披帛”的搭配方式,在莫高窟则始见于初唐时期。

佛像小知识:

僧祇支:依据佛教律典记载,僧祇支原本为僧尼遮羞之衣,为比丘与比丘尼在出入世俗场所时所穿。它也被称为僧竭支、僧迦支或僧却崎。主要特点是作为一种长形衣片,通常着于袈裟之下。穿法是从左肩缠至右腋之下,覆盖两腋,左开右合,长度超过腰部。类似于今天我们所用的“内搭”。

络腋:在隋唐及以前的律典中,“络腋”表示缠绕至腋下的动作。今天学界普遍把这种在菩萨像身上从单肩至另侧腋下斜披并缠绕至后背的长条帛状服饰称为“络腋”。

西壁龛内南侧菩萨壁画

菩萨像为何会着僧祇支呢?依据佛教经律的记载,僧祇支原本为僧尼遮羞之衣,为比丘与比丘尼在出入世俗场所时所穿。至于57窟单肩带式僧祇支的出现,其实是受到魏晋南北朝服饰风气的影响。

西壁北侧菩萨

龛外北壁下部画菩萨二身,身体修长,足踏莲台,面相丰满,头戴宝冠,并有华丽的头光,璎珞飘带垂于胸前,珠光宝气,富丽堂皇。龛外南壁下部的两身菩萨也站在莲台上;龛下画供器,两侧画供养菩萨各五身。

内层龛外画出龛梁和龙首龛柱,内层龛外两侧画思惟菩萨各一身,思惟菩萨下各画婆薮仙和鹿头梵志。

浮塑龙首龛柱

龛外思惟菩萨像

龛外北壁上部画乘象入胎,讲的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因梦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而怀孕,生下了释迦。南壁上部画夜半逾城的场面,表现悉达多太子长大成人后见到了人间的生、老、病、死诸苦,一直在思索解脱之道,最后决定出家的故事。

乘象入胎

夜半逾城

东壁上部绘千佛,门两侧各绘一铺说法图。说法图下部原有供养人,已残毁。基本上还是隋代的模式,在菩提树下,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趺坐,扬掌说法,两旁各有一身菩萨,或持莲花,或抚飘带,身体虽有弯曲,但不明显。

57窟东壁

03

南壁、北壁:说法图中的惊鸿一瞥

南壁中央画一铺说法图,四周画千佛,下部画供养人(大部分已残毁)。说法图为弥勒说法图,这铺说法图中佛、菩萨、弟子等形象达十五六身,除了主尊佛像和两身大菩萨以及身材较小的天王外,其余的人都仅露出半身或头部。

南壁及说法图细节

在大菩萨后面的三身菩萨虽然只露出头部,但面容秀美,神情各异,特别是靠近佛像的一身菩萨,手托莲花,头微侧,目光向着观众,神态娇媚。这就是刚刚提到的美人菩萨。

美人菩萨细节

美人菩萨是对于南壁弥勒说法图主尊东侧胁侍菩萨的俗称。和南北两壁其他菩萨相比,肤色最白皙,人物造型极为优美。57窟美人菩萨是“三屈式造型”式的动态人物造型。

三屈式示意图

三屈式是古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规范,美人菩萨的头部正面向右方倾斜,肩部向左方,同时臀部向右方略微倾斜,而双脚并齐,非常符合这种“美”的标准。

印度阿旃陀石窟第1窟壁画 手持莲花的菩萨

三屈式更明显一些

在塑造上线条更熟练酣畅,设色绚丽自由,人物形体更具美感,姿态更为生动。尤其在饰品和法器的塑造上还大量运用了沥粉贴金的技法,使得美人菩萨不仅美,还多了一份华丽感。

南壁主尊弥勒细节

从画师绘制57窟的美人菩萨的绘制手法和画面展现的淡雅富丽的色调上来看,在初唐57窟绘制时敦煌壁画的色彩和风格已经完全本土化了。

南壁胁侍-大势至菩萨

南壁说法图-阿难

北壁布局与南壁一致,也是中央画说法图一铺,周围画千佛,下部画供养人。上部的千佛烟熏变黑,下部供养人也已模糊。

北壁说法图

中央的说法图保存较好,阿弥陀佛结跏趺坐,扬掌说法。图中佛像右侧的弟子迦叶身着袈裟,不经意地手托鲜花,正虔诚地听佛说法;佛左侧弟子阿难面朝佛像,双手捧着长茎莲花,神态恭谨。

北壁迦叶和观音

迦叶旁边提净瓶的观音菩萨,侧身向佛,头微微低下,轻抚衣带,神态安详;大势至菩萨则是面向观众,一手上举,一手持花自然垂下,双目下视,神态温婉。下面七宝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说法图中的飞天张开双臂,身体呈弧形飞下。

北壁大势至菩萨和阿难

这两幅说法图的背景都是白色的,在一水儿的土红设色的千佛图中可以说是相当扎眼。南壁的《说法图》整体富丽有不失清新淡雅的色调,构图紧凑,描绘精细,还用淡朱晕染了肤色,衣冠服饰也沥粉堆金。

北壁和南壁风格有很大不同,北壁延续早期敦煌风格,人物刻画更偏向胡风,粗犷简略。

04

结语

说起来毛笔真是一种刚柔并济的工具,柔软而饱含水分,浓墨亦或是重彩都有趣味。这些笔触就更加“暧昧”,在坚硬的墙壁上勾出柔软的布料,金碧辉煌的头饰……甚至一张张顾盼生姿的脸。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