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时,便会产生焦虑情绪,它会使人的情绪出现较大波动。
适度的压力其实是有利的,它能激发人的内驱力,让人不断鞭策自己,从而取得进步。但如果焦虑程度过于严重,且持续时间过长,便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甚至发展成抑郁症等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15岁的悦悦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冯梅主任的诊室中,悦悦静静地坐在妈妈身旁,不愿意主动说话,也不愿意回答医生的询问,只是眉头紧锁,双手不停揉着太阳穴。
原来,自从上了初三,悦悦就经常莫名感到头疼,尤其是在上学的日子里,这疼痛如同闹钟般准时“响起”。
起初,家人以为这只是学习压力太大导致的短暂不适,便没太在意。后来看到孩子总在头疼,就开始怀疑是因为学习久坐加上坐姿不健康,引起了颈椎问题。带女儿去公立医院做了一套检查,但结果并未发现什么,于是医生只是简单地开了一些止痛药,嘱咐让悦悦多注意休息。
然而,止痛药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缓解,于是后来又尝试了中药调理,可悦悦头疼的情况却愈演愈烈。更令家人担忧的是,她开始出现长时间的耳鸣以及腹痛、胸闷等症状,常常表示自己浑身都疼,让一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中考了,孩子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严重影响听课和日常生活。

直到前不久听朋友说悦悦这可能是“心病”,悦悦一家这才来到了太原天使儿童医院,希望通过心理门诊找到孩子的病灶所在。
冯梅主任在耐心地询问了悦悦的病史,并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评估后,最终给出了确切的答复,悦悦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其实都是“躯体化”症状的表现,属于心理问题。
听到这陌生的词汇,悦悦家长感到十分茫然,不禁提出疑惑:既然孩子是心理问题,那为什么会出现生理上的疼痛呢?
对此,冯主任给出了关于躯体化的专业解释——

01什么是躯体化?
在心理学中,“躯体化”是指由情绪或其他心理问题引发的身体症状。抑郁症、焦虑症、分离转换性障碍(癔症)等疾病患者,或者精神压力过大的人,常会出现躯体化症状。
也就是说,当情绪上的痛苦、心理困扰等无法直接表达,会通过身体不适表现出来。这本质上是一种“替代性表达”,即患者大脑中激素和神经递质紊乱,影响身体功能,触发了真实的生理反应。
躯体化并非由器质性病变引起,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如童年创伤、家庭变故、疾病经历、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导致。所以经常出现找不到“病根”的情况。

02躯体化的常见表现
01
躯体疼痛症状
可能会出现躯体疼痛的症状,部位不固定,多表现在头、颈、背、四肢及关节等处,这些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多呈正相关,可能出现患者自觉身体被束缚,无法自由活动的情况。
02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部胀满、便秘、腹泻、腹痛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因食欲下降,导致体重下降。
03
呼吸系统症状
患者平时会感到胸闷气短等不适,发作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不畅,甚至伴有窒息感,但肺功能检查及胸部CT看不到明显异常。
04
感觉系统症状
视力、听力下降或丧失、言语音量降低或消失、言语发音异常、喉咙有肿物感等,甚至出现类似昏厥或昏迷的无反应发作。
05
心血管系统症状
还可能会感到心慌、心悸,出现胸痛、心口疼痛的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压升高、血压波动较大、脉搏急促、血管跳动感等。
06
睡眠障碍
表现为入睡困难,有时甚至会出现彻夜难眠的情况;且容易早醒,醒后再难以入睡,睡眠质量较差,容易出现多梦的情况。另外。多数抑郁患者因睡眠问题极度痛苦,情绪极差。
注意: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它有时候还可能会“伪装”成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但这些症状其实与过敏无关,而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皮肤反应。

03家长如何做?
在面对孩子的心理躯体化症状时,我们家长的做法与态度至关重要。
当孩子身体出现莫名不适时,我们一定要重视而不可大意,同时保持冷静和耐心,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责备孩子。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尝试找寻真实“病因”。
当孩子的身体症状持续存在且无法用器质性病变解释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孩子的症状暂时较轻,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也有可能逐渐加重,甚至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早期的发现与干预十分重要!
有一点家长要格外牢记,千万不要自行购买药物或尝试其他非专业治疗方法,不但会拖延治疗,还可能给孩子身体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