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甲寺地名怎么来的?

荀攸说体育 2024-03-24 17:31:20



今日天津疫情围绕挂甲寺街道惊心动魄,景兴里、景兴西里解封两天再度封闭,令人唏嘘,很多外地朋友问我,挂甲寺街道名字怎么来的,今天趁着做完核酸的当儿,和大伙儿说说。

挂甲寺街道,确实得名于寺庙,但是这座庙,最初可不叫挂甲寺,我来细说说,您听听。想当初,五代十国时期,佛教进入中原,南朝皇帝梁氏,笃信佛教,大兴土木,兴修寺庙,一时间“南朝四百八十寺”,出家出家,出家之后不纳粮,由此佛教大兴,后大隋一统天下,虽隋炀帝暴虐无道,但却不拆庙,又修建了京杭大运河,由于天津濒临水道,海河两岸也逐渐兴旺,有一座小庙由此而生,是名庆国寺。

隋亡唐兴,一代明主李世民一生三征朝鲜,欲平朝鲜,先征辽东。收复辽东,津沽为必经之地,辽东贼寇岂是唐王对手,大唐凯旋,班师回朝,又至津沽。唐王念过此处即获大胜,使兵将于此修整,大将尉迟恭(没错,就是门神)恰巧于庆国寺整顿兵马,津沽潮湿,乃令兵将卸甲晾晒,挂于院中,一连数日。兵之杀气极重,鬼神回避,周边百姓为求辟邪,又为国荣,改称寺庙为挂甲寺,虽僧侣不乐,但出家不出世,也就随了众人。

后挂甲寺香火极旺,一度盛极一时,后宋辽交战,以海河为界,海河两岸哀鸿遍野,挂甲寺也于此衰败。

有明一代,万历年间,倭首丰臣秀吉(就是木下藤吉郎)痴心妄想,欲染指我中华江山,数日攻克平壤,朝鲜国王仓皇求助,万历帝下旨,名将李如松率军抗倭。游击将军张良相忆起大唐攻克辽东之事,图个彩头,令部下重修挂甲寺,以求大胜。民众多有出力,寺速成。大将万世德数月便得大胜,回归津沽,与张良相一同还愿,效法古人,挂甲于此,后挂甲寺再度兴旺。

直至满清,挂甲寺依旧香火不断,所在村落以此为傲,改为挂甲村。乃至妖女慈禧太后篡权夺政,败我华夏,致使八国联军侵华,天津为外寇所占,瓜分干净,成立伪都统衙门,后为解决海河水患,裁弯取直,取淤泥填充租界(即现在的五大道地区),挂甲寺本在海河之东(河东大直沽地区),由此改建于河西,至新中国成立,寺庙重建,乃有如今挂甲寺街道。

挂甲寺法鼓为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 阅读:0

荀攸说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