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曲艺奇葩:梅花大鼓

荀攸说体育 2024-03-25 03:18:26



天津是有名的曲艺之乡,除了国人熟知的相声外,京剧、评剧等剧种也十分活跃,其中梅花大鼓可能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却在中国曲艺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种,也是北京、天津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种之一。梅花大鼓曲调优美,旋律悠长,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钗头凤》《琴挑》等。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报的“梅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16。(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梅花大鼓的创始人业界一直有所争论,但其起源于北京的“北城大鼓”并无争议,创始人也定然是北京的满洲贵族,为其群体在闲暇无事时所哼唱音乐之一,后传至南城,很多专业的鼓曲演员也进行了学习及改编,形成了独特的腔调及唱法,由于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称梅花大鼓。后传至天津及其他地区,与相声和其他某些曲艺形式一样,梅花大鼓起源于北京,兴盛于天津。

20世纪初期,天津也开始流行梅花大鼓,在天津出现了女艺人学唱梅花大鼓,到了 20世纪20 年代后期,梅花大鼓在天津杂耍园中已成为常见的曲种,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金派、卢派(也称“花”派)等诸多流派。

金万昌(1870-1944),奉天人,生于北京,满族。早年拜张德海为师学唱八角鼓,后拜韩万祥为师学唱大鼓,并向文玉福、綦凤翔学习清口大鼓。1917年在天津四海升平演出《大观园》走红,后曾到南京、武汉、上海等地演出。时评“仙音正曲、玉振金声、引吭高歌、九皋鸣鹤”,被誉为“梅花鼓王”。传人有刘连玉、荣少昌、周麟阁、王玉珍等。由于其在梅花大鼓历史上地位过高,有人认为其与卢成科即为梅花大鼓的创始人。

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保留下来的共有三十三段,大都为清末梅花大鼓艺人王文瑞提供,经单弦艺人德寿山修改后交给金万昌演唱流传下来的。其中取材于《红楼梦》的有《黛玉思亲》《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劝黛玉》《黛玉归天》《晴雯补裘》《探晴雯》《别紫鹃》等。其他题材的曲目,有《鸿雁捎书》《摔镜架》《昭君出塞》《怯绣》《韩湘子上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的曲目有《拷红》《龙女听琴》《秋江》《玉玲珑》等。

和其他戏曲相同,梅花大鼓也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虽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对于青年人吸引力不够,现在天津市只有天津曲艺团进行传承,目前最为知名的传承人为籍薇,梅花大鼓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0 阅读:0

荀攸说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