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慧出行技术媒体交流会实录

买车大师 2023-11-24 00:42:18

时间:2023年11月10日9:30-12:00

地点:深圳华为坂田基地F区2-A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媒体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是华为智选车技术规划负责人,也是这次交流会的主持人。欢迎各位来到深圳,参加华为智慧出行技术媒体交流会。

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智能化、电动化都是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在这两个领域也持续投入,积累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不断推出了多款非常热销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今天我们也邀请到了华为的领导和研发专家们为大家进行这两个方面的技术解密。

下面有请华为智选车业务总裁汪总为大家开场致辞,有请汪总。

汪严旻:大家早上好!昨天相信大家都参加了智界S7的预售发布会,在这个会上余总第一次给大家介绍了华为智选车核心业务,包括业务范畴。

开场之前,我们想把华为技术有关车方面业务的平台或者技术能够有机会跟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一起来做进一步的分享,这是我们会议的宗旨。第一次我在上海做了分享,今天这是第二次,今天有几个会议主题,我邀请了技术专家来跟大家分享。

在这之前,我把华为智选车的业务跟大家介绍一下,最近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第一,从2021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了问界系列产品,包括问界M5、问界M7,还有问界新M7,上述产品得到了非常多的好评。当然这些产品也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昨天我们又推出了新的智界系列,智界S7是华为与奇瑞汽车共同打造的一款中大型轿车,具备良好的运动和操控性能。

今天的交流主题,第一个是鸿蒙操作系统,昨天余总讲了鸿蒙4将是首先搭载在智界S7的操作系统,有请专家跟大家详细介绍最新的鸿蒙操作系统。

第二个交流主题是HUAWEI SOUND,大家都知道华为过去在汽车音响方面,走的是跟其他品牌厂家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选择推出自己的HUAWEI SOUND,今天这里想详细跟大家介绍,华为为什么有这个自信,为什么不跟这些品牌汽车音响去合作,为什么推出自己的音响,HUAWEI SOUND有哪些打动人心的地方。

第三部分,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与性能、续航、能耗关系非常大,华为的数字人员在电机方面做了长期的开发与积累,所以今天在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HUAWEI DriveONE整个动力系统平台。这套平台也在友商的车上开始批量应用了,看看HUAWEI DriveONE的动力系统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及背后的技术。

这是我今天主要想讲的三个主题,下一步大家如果有任何问题,也欢迎跟我们同事留言或者沟通,我们期待下一次在上海或者是下一次发布会上,继续把智界、华为智选车有关背后技术的详细解读,持续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汪总。

刚才汪总给大家介绍今天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操作系统,华为鸿蒙座舱一直被大家称为“天花板级”的智能座舱,我个人非常喜欢它非常细腻优雅的显示交互,以及非常丝滑、非常灵敏的操作体验。

下面有请,华为智能座舱技术专家李煜博士,带来鸿蒙座舱的技术介绍。

李煜: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华为智能座舱产品线的李煜,今天主要跟大家介绍鸿蒙座舱的维度,包括智能座舱系统维度的技术说明。

众所周知,鸿蒙座舱在外面已经传遍华为是业界的天花板,鸿蒙座舱在体验上能够充满无限的可能。鸿蒙有五大关键:极简交互、丝滑流畅、极致体验、智慧互联、丰富生态上都有比较好的表达。随着昨天发布的智界S7,可以看到在超级桌面,包括丰富的应用生态上有很好的表达。如何支撑鸿蒙智能座舱在几个维度的关键表达,是有三个重要的方向。华为有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还有座舱的生态。在硬件平台上有传统的车机模组,还在车载的智慧屏,包括HUAWEI SOUND。在软件平台上会推出鸿蒙操作系统,还会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鸿蒙的HMI。在座舱生态上,也是面向开发者开放了北向的应用生态,包括对南向硬件伙伴,也会进行协同开发,减少南向接口适配。今天座舱部分重点会针对HMI车机操作系统,以及HUAWEI SOUND进行展开技术解读。

鸿蒙座舱是来改变用户在车机段的体验,众所周知HarmonyOS在手机终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号称是业界流畅的“天花板”。而鸿蒙车机在传统流畅的维度,以及车里的隐私安全,包括车里智慧,比如小艺的语音交互,包括车控智慧体验上,还有面向车的生态应用上,都比传统的车企、相关的新势力全面领先。

为什么华为能够做到全面领先?这是跟华为的鸿蒙这套系统是密不可分的,可以看到鸿蒙车机操作系统是一个从底层的车机模组,再到鸿蒙的微内核,再到系统层、框架层,包括北向原生鸿蒙应用,包括仪表应用,是端到端的全技术栈的深度自研。鸿蒙车机对外也提供了16000个基础能力,包括面向智能化带来车域增强的API,能够大幅减少使用鸿蒙车机时的OEM的适配成本。这样能带来从用户面,到系统面,再到消费者体验的始终流畅,包括极致安全以及极简风格。

华为如何做到如此强大的鸿蒙操作系统,我们会针对天生流畅和安全可靠两个维度来详细展开。

HUAWEI Mate60发布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可以看到,从去年到现在,大家宣称华为是流畅界的天花板,我们的车机像手机也是一样的流畅,在车机里比如说在地图的导航场景可以做到多点的触摸,在多任务流转上能够做到及时切换、始终丝滑,我们推出了超级桌面,能够让手机上的应用随时一触即达,让我们彻底解放传统对于应用图标位置的记忆。

如何来保证鸿蒙车机在这些复杂场景下如何流畅?我们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卡顿。我相信用手机的朋友可能会比较关注到,手机上的卡顿会出现在应用开启的时候出现这个应用突然闪一下,或者在滑屏某个应用的时候突然顿一下等等这些,在车机远比手机还要复杂,因为车机操作系统是面向用户全场景的表达。在这里我们有复杂的智慧化能力,在这里卡顿也是分三个维度进行展开:

第一点,CPU的资源调度或者供给的维度。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用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来表达,比如说我们是一个开车,在传统的业务里,比如说我要从当前的深圳去到北京,当前的业务面如果是一条道,随着今天的视角出面,可能还是在这一条道上来进行执行,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不管优先级高的任务还是优先级的任务都会出现一个公平对待,在这里就会出现我紧急的事务不能得到及时的响应,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称之为资源供给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在整个卡顿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我们用户经常说我操控的东西,我又不想它做了,我怎么来表达用户多任务切换的行为。我们手机上比较明显,比如我进入一个东西,但退出一个东西会感觉它没有按照我的意图执行,感觉慢了半拍这种感受,这点从整个技术栈来讲,它是从系统的顶端的渲染,包括绘制动效的这块不能满足我们的业务要求,所以不管是手机还是车机传输都会带来一定的卡顿。

第三个原因,车机可以看到有更多的屏幕、更多的体验。面对这套系统带来的很大挑战是,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如何来保证不同的任务能够快速得到及时响应,在用户界面上给到消费者比较好的表达,这样才能真正表达,让消费者感觉符合我的意图。但针对这些原因,针对这个卡顿,整个鸿蒙车机操作系统从鸿蒙内核、再到动效系统、图形系统都进行深度的自研,华为通过鸿蒙内核的调度引擎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可终端动效来解决多任务切换过程中反应不及时,或者不灵敏的问题。华为是通过座舱融合感知的引擎来保证多任务的并发处理,始终能够满足消费者或者车机的要求。

我们首先讲一下在调度领域,我们做的关键的一个点。举一个例子,传统的车企或者调度如果是属于操作系统,整个调度是系统最基础的流畅的关键要素,传统的车机是采用公平的调度体系,相当于用左边的图来示意,类似是一条跑道,有新的任务,就会把这个任务直接放在车道进行执行,不管是小汽车,是大卡车,不管码数,相当于把这个任务直接放到车上进行执行。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汽车有快、有慢,比如卡车,针对这个问题,传统的Linux是不能够感知用户场景的,它都不知道这个车是谁,更不知道这个车跑多少码。而华为鸿蒙车机操作系统采用的是鸿蒙微内核,是深度自研的底层操作系统,能够感知到上层车道,我们设计了更高的车道,因为我们能够感知到业务的场景,比如这是一个跑120码的车,而这是一个跑60码的业务,我们能够给更快的车提供更高的车道,这样能够保证同样的业务在传统整个调度里直接是串行来一个一个进行跑。而在鸿蒙内部能够智慧感知,直接精准调度,让更快的车跑在更快的车道上,是这么一个核心的技术,做到精准的调度。

另外一个,刚才我们讲到,如何来解决用户的手眼合一的问题,经常手机上也会有,就是一个操作界面上可能会出现我想这样,发现我的意图改变了,它不能够及时响应。举一个例子,以坐飞机为例,如果从当前的深圳飞往北京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假如上了车机,我突然发现要改目的地要去到上海,而在传统的动态效果里,必须要落脚到北京才能原地转机再到上海,这样用户面感知是我的最终目的地是上海,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动效系统能够完成,我当前飞到一半,比如飞到了再往北一点点,到了湖南,直接把目的地调向上海,这样用户界面能够及时响应我心理预期的交互行为,这就是可终端的动态引擎的引来。在传统的业界动效系统里,整个动画是逐帧在业务侧,来完成一帧一帧动效的下发,进行渲染显示。在这里会带来很大的点,第一点如果业务侧出现了高负载的行为,动效是被阻止在这里,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执行,这里会带来我因为动效模型卡顿了,就是手机退出的场景,车机里应用的退出和车机界面和多场景的交互都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行为上顿了一下卡了一下的感受是很不好。为了深度解决车机上多任务专场的丝滑流畅,华为推出了自研的可中断的动效引擎,在这里除了把整个动画本身的行为,能够在你全新的用户意图下能够修改,比如飞机飞到一半不用去北京,我们能够及时把动效行为按照最新的意图进行修改,满足用户的意图进行执行。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能够把动效从传统的业务侧解耦开来,放到渲染侧,这样好处是业务侧因为一些原因产生一些负载或者其他的原因产生卡顿,不影响动态的继续执行,不影响最后能够满足人的交互行为,这样从车机界面来看,就是丝滑的流畅,而且能够让用户感觉到,华为为什么是座舱界或者流畅界天花板一个核心秘密。

第三点,随着整个车的业务,或者车机里屏幕智能化,可以看到突出了多屏的体验,推出了智慧屏等等这些场景。传统的渲染里是没有来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它是按照窗口级别串行的渲染。举一个买票的例子,比如早上要去食堂吃饭,传统一个人代表一个屏,可能一个屏幕就一个人去买这个饭,可能不需要排队,因为我直接买这个饭就OK了。但如果人一多,今天中午吃饭就会有这么一个感受,会带来我需要排队,前面还有几个人,比如有5个人需要排队来完成这个买票,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样的5个人要完成业务,还要依赖于前面那个人买完票才能执行,这样就大大阻碍了不同屏幕之间的交互。换句话来说会带来什么问题?一块屏幕的卡顿可能会关联到另外一个屏幕上同样的卡顿,相当于不能得到有效的响应,我们感觉可能小朋友在车机上一块屏幕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这是卡的,整个其他的屏幕全是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为推出了融合的感知智慧引擎,也是业界独创的并行渲染的技术,能做到多屏也流畅,可以看到当前我们能够做到五屏60帧,也是华为首创的技术。能够远远超过传统渲染,比如多屏以后会出现掉帧卡顿,直接散帧,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点,我们能够精准给不同的屏幕,因为屏幕越来越多,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包括车里的整个车膜,包括更好的动效表达,如何解决不同的界面,这块屏幕和这块屏幕任务不是很一致,这里融合感知的引擎能够精准地感测到GPU的负载,能够给GPU进行每个屏幕独立的供给,这样每个屏幕会根据当前的负载行为,就是整个绘制的负载行为能够实时给到GPU资源,就像我们买票一样,因为我是一个很大的体格,可能我会给一个很宽的通道让我们买票,直接买票通过。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屏幕都有独立的渲染合成的通道,这样解决车机永远在满帧这个维度持续流畅,让消费者知道华为是在一直持续地迭代。

而我们刚才讲到,卡顿解决了三个问题,解决了CPU的供给问题,解决了多屏任务的问题,也解决了绘制渲染的问题。这不是关键,因为我们需要解决卡顿的几大点这不是关键,最关键的点是什么?我们的卡顿,我们不卡顿不代表符合人的意图的流畅,我们内部称之为傻,从原来的卡变成傻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内部也在探索流畅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最后发现流畅的秘诀是符合用户用途的交互,它不是加速一样的,0秒,类似于加速,不一定说1秒立刻响应到你的行为,而是我符合你的意图,你想走就走,你想停就停,符合用户意图的交互行为。

而在用户意图这块华为有海量的数据,因为也是端到端技术底座,来保障整个体验的持续流畅,众所周知整个华为在鸿蒙用户已经累积7亿的用户量,也超10年的持续的体验的迭代,华为也是根据各种的交互场景能够来进行人因维度的交互设计,这样能更好符合人的意图维度的交互,而不是傻快,我们是来完成这个维度。

在面向人的意图维度的交互里,华为也是从鸿蒙车机,从鸿蒙底座,比如鸿蒙的微内核,再到框架层,再到服务层,再到鸿蒙HMI都是全栈的端到端的持续构建,从而保障了符合人的意图的流畅。

流畅的“天花板”大家可能比较清楚,但鸿蒙车机除了传统的流畅,还在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大家知道车的操作系统和手机不一样,车不可能说我开的过程中突然屏幕黑掉或者突然系统崩溃,这是很危险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安全可靠也是华为内部也是整个鸿蒙车机最大的豪华在这块。在这点华为持续来构筑安全可靠的技术积累和关键能力迭代。

我跟大家说明一下,举一个例子,华为为什么在安全可靠,也能做到遥遥领先。这是车质网2022年车辆黑屏的投诉率,我们可以看到某车辆靠前的车企当前用户黑屏投诉率高达39.2%,而问界M5从发布到现在还没有收到用户黑屏的反馈,我们是怎么做到在车机能够永不黑屏呢?

为了打造整个车机永不黑屏的鸿蒙车机,华为有两大核心的关键技术,第一大技术我们有芯片级独立的可靠性系统,就是最左侧的高可靠引擎,我们能够有相关的区域检测,包括动真检测,能够实时检测娱乐域、仪表域的潜在稳定性或者可靠性的风险,从而及时通过100%的覆盖检测与快速自恢复,做到秒级恢复,能够保证即使出了问题,能在秒级瞬间恢复,而且在高可靠引擎上,比如在开车过程中突然有些仪表有些状态是产生问题,而这个案例上刚好整个仪表的自恢复,我们这些比较危险的信号仍然能够在车机上展示,原因是什么呢?华为是有个安全独立于当前鸿蒙内核这块,换句话说,当鸿蒙内核这块上面的仪表或者娱乐一些行为的异常我们能够快速恢复,而且能够及时接管关键信息,让用户的安全始终让用户看得见、能让用户听得见。

第二大特点是鸿蒙的内核,大家可能也比较了解,我们鸿蒙内核相比传统的Linux内核它是鸿蒙的微内核,包括鸿蒙内核的服务结构,而鸿蒙内核的服务是能够做到没有入的权限,而且我们能够让鸿蒙内核的服务相对隔离,它能够做到内核服务之间的故障不蔓延,如果出现服务的异常,能够做到服务的自恢复。在这里鸿蒙微内核也是经过形式化的数学表达,来达成真正安全可靠的鸿蒙车机系统。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大家开发过软件程序可能知道,我们要开发一个鸿蒙的内核或者开发一个系统,如何100%验证它是一个安全可靠,我们是传统的办法是不能够完成这块的举证,在这里我们首次采用形式化表达的方式来解决鸿蒙内核天生的可靠安全的基因。整个鸿蒙内核也是首个业界最高安全等级的内核,而且今年也是完成了在智能领域是完成最高的CC EAL6+的认证,也是世界首个这块的认证。当然我们也在车机车的功能规格,包括整个工业安全也是拿到最高等级的安全认证。正是由于华为有高可靠引擎以及当前鸿蒙的微内核的整体,而做到了鸿蒙车机系统永远的可靠安全。

至此,就解决了在鸿蒙车机上消费者最想要的两件事,一件事看得见,始终流畅,另外一件事看不见,就是鸿蒙车机系统时常在关注车机的安全可靠,来保证整个消费者的深层次的体验。

关于鸿蒙车机这块我大概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煜博士的分享。

鸿蒙座舱它除了有视觉、触觉,还有非常安全可靠之外,因为车是一个视觉和听觉综合的体验,车内的座舱。我们下一部分会讲HUAWEI SOUND听觉方面给大家带来非常好的和黑科技的东西,大家可能觉得听觉不是玄学,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听觉不是玄学是科学,我们怎么做到非常通透、非常震撼的音响效果,以及十几二十多个扬声器在车内的空间里用什么样的算法,把空间声场给大家真正做到,能够给用户非常正确非常科学的听音美学,有请华为智能座舱音频技术专家吴晟博士。

吴晟:各位媒体老师,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讲一讲HUAWEI SOUND的技术故事,也是在这个季节。应该是2年前,HUAWEI SOUND第一代音响产品随着问界M5在深圳发布。经过2年的进一步的积累和拓展,我们即将也是在2023年迎来全新的更加智慧、更加沉浸的好音响的发布,它将车载音响体验会提高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汽车音响是消费音频产品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音响工业的皇冠。打造一个顶级的汽车音响产品就需要完整地将一个技术产业链的积累,华为在2012年就成立了音频实验室,我们在媒体与音效算法、器件模组以及声学材料包括工艺上进行了很多的技术积累。随着消费者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断继续积累声学与音频技术,以及我们在产品生产和制造方面的经验。到了2019年我们终于有机会能够亲手设计高级的汽车音响产品,经过我们2年的紧锣密鼓的研发,我们在2021年年底推出了第一代HUAWEI SOUND的汽车音响,它是一个具备7.1环绕声通路,1000瓦大功率功放的音响系统。我们让超过10万个家庭享受到了媲美百万豪车的高级音响体验。在今年还有将近10万的家庭正在等待能够享受到这样一个百万豪车,我们知道新问界M5已经超过8万的订单,我们也在加班加点,保质保量提高产能,让这些车主少等一段时间。在2023年也就是现在,我们将会迎来全新的HUAWEI SOUND的音响系统,它将带来更多的智慧化的音响体验,并将我们的产品进一步高端化,并且还会有更多的档位的产品面世。打造一款高级的音响产品,除了技术积累以外,华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深度国际化与全球声学人才资源的汇聚。我们在六国十地汇聚了全球各方面的人才,并且依据我们在全球不同人才高地的特点,在芬兰打造声音评价的团队。在俄罗斯他们数学很强,我们有AI算法用于辅助声学建模的团队。在德国,德国是声学大国,在德国的慕尼黑研究所建立了虚拟声学、音频算法、音效算法与调音团队。我们在意大利的米兰有美学设计团队,他帮助我们进行音响的外观设计。我们知道日本也是全球知名声学产品的大国,不但有声学设计,也有音乐类的人才和效果设计,东京研究所不但帮助我们进行声学上的设计,也帮助我们进行声效设计。所有的团队他们的技术贡献最终汇聚在上海的总部团队,最终实现系统设计,我们的生产制造最终能够呈现一个完美的产品。

有了这样的技术积累以及全球的人才汇聚,我们能够打造一个顶级的产品,并且树立顶级的产品理念,它包括品质声音、沉浸声场、智慧声响与端到端的顶级的影音体验。其实品质声音与沉浸声场,我们整个汽车音响行业大家都在投入,特别是沉浸声场,在近几年大家都在提高音响通道数,提高扬声器的规格,用于沉浸声场。但这两点华为有整个行业最具独特的优势,我们不光是一个扬声器的设计与制造者,还是整车的定义与设计者,这就与很多厂商以及扬声器供应商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我们可以全权去定义一款汽车扬声器的设计与制造,我们可以定义每个扬声器布局在最合适的位置以及最合适的结构,并且可以设计最合适的内饰,能够让每一颗扬声器发挥出最极致的性能。同时基于最极致的声学设计,还有音频算法,功放设计,以及自己的调音团队,由德国大师领衔联合上海以及日本的团队,我们能够对汽车音响进行最精确的标定和呈现,最终能够呈现完整的结果。

除了品质声音和沉浸声场以外,华为在智慧声响与端到端语音方面有着更加独特的优势。因为我们有非常强大的算法研究能力,华为算法团队人非常多,他们除了在空间矩阵拾音上能够精准去识取每个成员的声音,能够让他更流畅去使用车内的语音命令,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人员交互以及交互娱乐,后面回到交互娱乐,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们还有更多的声学算法实现智慧功能,包括随噪补偿、甜点自适应,以及在不久的将来将要发布的主动降噪、声场控制、独立音区等等最顶尖的尖端功能。

端到端的影音体验,是说有一个好的音响没有足够好的内容,特别是空间上的内容也是不行的。HUAWEI SOUND依托于鸿蒙生态,我们联合众多的内容生态供应伙伴,共同实现了丰富的并且不断拓展的空间声内容资源,真正在业界实现了从硬件到算法、到效果、到内容的端到端的顶级的影音体验。

打造一个顶级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完善的全链路的系统工程,这样的系统工程才能够实现一个好的音响从玄学到专学的转变。这样的链路系统工程包含两段,第一段是从0到1的过程,要打造在实验室当中好的声音的标杆包含4个步骤,要有最好的声学器件扬声器,要有精准的声学设计,扬声器布置在哪,以什么结构布置,它的外围怎么设计,内饰怎么设计,要有好的功放、多通道的功放,和在车机上运行的声效算法,最后还要有测量测试方法与调音。

这样一系列的动作需要有大量的团队来配合,在器件方面有位于东莞的2012的声学工程实验室,以及在日本的东京研究所,我们知道日本是声学大国,有索尼、雅马哈的耳熟能详、知名的声学公司,它孕育了大量的声学人才。华为也是在东京汇聚了这样的人才,他们和东莞声学工程实验室的同事一起,我们打造了高品质的顶级的扬声器器件,并且他们共同参与了声学设计。同时意大利米兰的美学研究所的同事也共同参与了声学设计,并对声学和美学的融合提供了非常多的绝对性的技术方案。有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声学设计,上海、深圳与德国的音频算法团队他们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实现一个完善的,并且能够自适应音效算法,它可以针对不同的音响配置灵活去配置,发挥它的最大性能。基于这样的音效算法,包括它的工具,我们的德国调音团队可以带领上海音效团队一起能够实现产品的调教与标定,最终能够实现好声音的标杆。

但是一个在实验室当中的好声音标杆要能够做到一个好产品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我们能够从1到N地复制,能够把好声音带给每个车主,这就需要我们实现了制造与全检标定的环节,它真正实现了从1到N的精准复制,到好声音的标杆复制到每个车主能够拿到手中的车,实现了不开盲盒,台台都是精标车。有了每一台的精标车以后,依照华为的生态能力,高清空间声音源、高速高清的音频传输,最终能够让用户享受到端到端的顶级的语音体验。

前面提到了整个链路的环节,第一个环节便是声学器件。换句话说就是扬声器,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重资产的投入、最重技术研发投入的环节。很幸运的是,华为在华为2012实验室有非常雄厚的材料科学研究积累和硬件工程技术的积累,依托于这样强大的基础技术的底座,我们声学工程实验室、东京音频实验室以及上海总部的研发人员才能够设计出,通过对于扬声器、对于主观体验最大部分来进行分析,我们在主观体验最大的技术点以及材料和设计点投入最饱和的技术投入、成本投入,设计出最顶级的扬声器。

有了最顶级的扬声器,我们还建立了精密设计的能力,建立了电力声仿真能力、结构仿真能力以及声场测试与仿真能力,最终能够实现精密的车内的声学设计。

依托于顶级电声器件的设计能力以及整车声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了在HUAWEI SOUND的音响硬件当中的好多顶级的器件能力。这里列举了三个领先技术,我们带来了HUAWEI SOUND的高音清澈还原与低音的保真澎湃。

有了顶级的器件,前面提到华为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不管是扬声器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车,还是整车的定义与设计者,有了这样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对每一款车进行专属的声学布局,让每一颗扬声器进行极致的性能调教,在这个基础上应用声学算法、音效算法,实现每个座位最佳的听感。

一款好的产品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尺子去衡量、好的尺子不断去优化迭代,对于一个好的音响来说一个好的尺子非常重要。在音响产品如何去设计建立这样的尺子,非常困难。华为在这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全球调集了很多资源去建立主客观音效评价体系的研发团队,这个团队的人数可能超过很多硬件厂商们整个团队的人力,他们不但在华为内部去创造这样的评价体系标准、方法、工具,还在为业界做贡献,我们是电子音响行业协会汽车音响团标的主要贡献者。上海、芬兰以及德国的团队共同制定了基于生理声学和人体工程的主客观的评价标准,并且设计制造了主客观的评测工具,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庞大并且强大的主观评价专家池,他们包括CBG的音频专家、2012音频专家、外部音响专家、外部知名音乐人、艺术家,以及资深汽车音响用户,他们在我们每一款产品的重要环节都进行评鉴和反馈,帮助我们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去迭代,最终达到能够这款车的目标用户满意的产品。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技术方面的东西,华为投入了很多资源去打造技术底座、技术内涵,华为也有美学与内涵共同具备的技术。余总在前不久发布过的星环散射体,便是这样一个技术,而且是全新的HUAWEI SOUND的标志。这样一个灵动的东西,中间是由水晶打造了,并且还加入了灯光,在音乐响起的时候,灯光每个灯柱可以灵动的闪现,能够给到用户美轮美奂的声光效果,星环散射体的设计理念是源自于剧院的穹顶。

技术理念是来自建筑声学当中的散射体,也叫扩散体的技术,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用于剧院厅堂低音均匀性的优化,能够克服这样的低音陷阱。HUAWEI SOUND首次把这样的技术上车。星环散射体能够将高音的黑晶振膜发出来高达35khz的高音声线均匀地扩散、清晰地直达前排每个成员的人心,能够实现清澈均匀的中至高音的呈现。

星环散射体是如何上车?我们看一下过程,它是施罗德散射体理论的持续创新,将施罗德散射体这样一个技术直接搬上车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的技术理论对于高音的微结构,而且是高音单元和散射体近距离的结构是不够完美的,我们创立了一个新的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去寻找最优的边界参数。通过仿真,因为这个仿真的参数量非常多,如果是用穷举的方法可能永远也算不完,所以我们加入了遗传算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当中去找到最优的边界参数。这样的边界参数与美学团队一起去做美学与声学的联合优化,最终选定出最合适的而且也是最美观的结构参数,我们再进行样品的试制与实测,包括对于材质的验证,最终我们能够在座舱内实现美学与声学都能够达到接近完美的高音体验。

可以看到效果,对比传统智能高音,它随着偏离中轴线的角度,它的声压是不断衰减,我们偏离中间以后它的音色会变得暗淡,在偏离角度最大的时候它的衰减达到了14DP。而我们使用了星环散射体,它在正负90度,就是说前方180度的范围内衰减都没有超过2dB,覆盖角度从原来的大概四五十度扩大了3倍,扩大了180度,可以看到整个座舱内的高音声场,这个高音是指10Khz到20Khz的高音声场,完全均匀,可以让前排的乘客能够体验到非常一致并且直达的高音,清澈深入人心。

这段音频也是引出全新的HUAWEI SOUND,除了在星环散射体以外,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全面进入了空间音频时代。凭借着我们在全新的HUAWEI SOUND音响系统、更高规格的音频功放、更多数量的扬声器,能够实现更好的空间感,具备流动的听音体验以及让听众身处舞台中央的临场感。

立体声时代,很多调音都讲究声效一定要在前方、在仪表盘。随着车内扬声器的增加,上升到环绕声时代,通过增加混响,扩大前方舞台的宽度,通过一些简单的矩阵计算汲取出背景音能够放在后方,扩大声音的包围感,但远远还没有到空间声的时代。真正的空间声时代,声源可以丰富的自然地来自四面八方,可以让听众感觉身处线上、身处舞台中央、身处电影事件发生的中心位置,能够真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我们知道现在也只是空间音频的创世时代,有很多的全新内容是按照空间音频的标准进行制作的,但是我们还有大量的存量内容,目前还没有办法进入空间音频的体验当中,这就需要HUAWEI SOUND能够带来一些技术上的改变,能够让存量内容也能够获得空间声的体验,这就是二维声转三维声的技术。这个技术有三个技术底座,第一是空间音频解析技术,依托于盘古大模型以及云端的海量操算,可以识别出数万个声音元素,能够同时对12种声音元素进行高清的音轨分离,得到了这样高清分离的音轨之后,就需要有一个空间音定位和重混技术,实际上实现了艺术家的混音制作的过程。我们首先要进行数万首典型歌曲的混音策略的学习,去针对不同内容生成不同一系列的混音编排模板。在新的立体声和音乐来了以后,首先对它进行高清音轨的分离,然后识别乐曲的类型,并且运用最合适的模板,将分离的音轨在空间当中灵动的进行重合,最终获得了高清空间音的音乐。

有了高清的空间声的音源,还要在座舱当中进行回放,每一台车声学上都是定制设计,扬声器可能略有变化,位置一定会不一样,这就需要每台车都要进行声场匹配,我们有声场匹配技术,它是一个非常复杂,也是工作量非常大的技术,我们现在车里有十几个、二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扬声器,每个位置都有很多听音的位置,就需要进行对数十个扬声器所适应的数千个传递通道进行策略,针对这些策略数据运用空间响应均衡算法,对7个位置,就是前排左右、后排左右、中间,总共7个,暂时第三排不考虑,为7个位置进行了空间声的声场匹配,最终能够呈现最真实的音色与最佳的空间听感。

有了这三个技术底座,空间声的解析技术、空间声象的重新定位以及空间声的重新重编排重混技术,以及舱内生产匹配技术,就可以实现二维声到三维声的转换,打破了音源的限制,将大量的存量的二维声推向空间声体验,无限扩展了我们的空间声体验。

除了空间声,全新HUAWEI SOUND还提供了大量的智慧功能,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是随噪补偿,在1.0已经有了,在2.0进行升级。自适应甜点,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会迎来基于生产控制算法的三项技术,有些余总可能已经透露过了,主动降噪、独立音区以及私密声场技术。今天在这里我只能详细去介绍一下车内K歌,就是右下角全车黑唱的技术。

这个技术我们在问界M5、M7发布之后做过统计,有40%的车主买了手持的车载麦克风,足以证明用户是非常喜爱这个功能的。在全新的HUAWEI SOUND系统发布之后,手持麦克风的性能将进一步升级,达到了端到端20毫秒的延迟,这个延迟已经达到了人耳听觉能够判别的生理极限,是低于这个生理极限的,这也就是说它真正实现了KTV专用的K歌音响设备的K歌体验。有了这个K歌体验好像还有一点不够,为什么?只能停车的时候用,或者车上成员用,驾驶员用不了,因为驾驶员要开车,这是一个安全问题。为此我们在最新的HUAWEI SOUND当中又引入了无麦K歌、免麦K歌的功能。这个功能是依托于强大的全新矩阵式拾音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右下角的图,应用了矩阵拾音技术,麦克风的波速可以实时精准去追踪说话或者唱歌的那个人,能够把他的声音精准从伴奏声以及扬声器播出来的扩音的歌唱声当中提取出来,克服了去除伴奏与去除啸叫的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了免麦K歌一路唱响,并且K歌体验非常接近手持麦克风。

最后我要讲的是,在智界S7上我们专门打造定制的燃情声浪的功能,这是全新HUAWEI SOUND全新研发的,但是每一款车声浪的调校、风格定制都是专属的,智界S7是一款运动型的轿车,首先是优化了声浪整个体系通路,实现了实时的运动响应与动态的人声交互,它能够实现和机械的动作零延迟的动态反馈,能够1比1复刻赛车的跟脚感,并且能够利用全新的空间音响系统,能够实现沉浸式的声浪体验。同时我们还引入了原宝马和奔驰的声浪音效团队进行专属的声浪设计,打造的灵动感和未来主义的声浪,带来了强劲的驾驶动力反馈。希望未来媒体朋友们和车主们试驾智界S7时,能够喜欢这样的功能。

今天我所讲的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全新的HUAWEI SOUND。

主持人:感谢吴博士的精彩演讲,我也是音乐发烧友,也是一步一步看到HUAWEI SOUND一代一代听音的提升,而且我个人非常喜欢无麦K歌的功能,自己开车的时候,大家都有这种感觉,情绪来了正好来两句,因为一首歌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唱高潮部分,免麦K歌技术我非常喜欢,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体验一下。

我们看到一个好的智能电动汽车除了舱内的无微不至,还有舱外的无处不达的动力,现在华为全栈自研高压电动体系就是这样的动力系统,它既拥有澎湃动力,还有静谧平顺的技术优势,还有安全可靠,不管开到什么路面上,大家都有非常稳定的信心。

接下来有请林军海博士对全栈高压电驱平台进行技术的解密。谢谢。

林军海:各位媒体老师,车主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林军海,来自智能电动产品线。今天非常荣幸跟大家来分享智能电动产品线DriveONE全新的高效高压动力总成平台的技术。

燃油车的时代,大家对于选车的时候都很关注的汽车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到了电动车时代,现在也有一种声音,说现在做一个电机和以前做发动机相比,好像没有那么难了。实际上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做一个电驱动,比做高效能的燃油驱动级确实技术上要简单一点,但是想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像前段时间杭州亚运会,100米人人都能跑,但是想跑得比博尔特还要快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今天我把动力组成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一些现在达成的重要的技术优势,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余总对智慧出行解决方案的介绍当中,座舱、智能驾驶等等介绍得多一些,因为动力组成是埋在车里,各位车主朋友平时也碰不到,所以露出机会不多,今天把这块内容做一个分享。

在介绍我们的产品之前,还是跟大家先介绍一下我们的业务架构。公众了解华为公司,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华为做终端做手机,再深入一点就是知道华为公司以前做过通信,同时还有云,还有计算等等各种各样的业务。实际上华为有六大业务,数字能源是我们六大业务之一,数字能源下午下面又有三个大的业务群,智能电动是其中之一,智能电动负责的是新能源汽车上动力解决方案的产品开发业务,同时还有智能光伏、数据中心能源与关键供电,了解数据能源知道智能光伏是很大的业务,比如说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在青海共和县的三塔拉是我们参与建造与并网的。全球最大的离网的光储发电系统在中东沙特的红海新城,整个城市都是靠光伏来充电,也是华为智能光伏团队业务集成的,这是我们一个比较重要的业务。同时数据中心能源和关键供电业务主要面向ICT产业,包括对于数据中心的供电、制冷、备电等等,以及通信运营商网络的供备电方案在这里。

下面也列了数据能源的大数据,这里不一一介绍。讲一下绿色发电,这里有一个累计绿色发电8400多亿度电,去年全国的总耗电量是8.6亿度左右,这个数据是去年全国总耗电量的1/10,当然绿色发电不仅仅在中国,是全球的业务。

回到智能电动业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2014年开始布局发展到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域的一个完整解决方案的产品系列平台。我们面向两大类车型,一个是纯电动,另外一个是混动。混动车型主要聚焦的是增程式的混动。面对这两大车型,我们有一系列的不同动力总成的方案,同时我们也做车上的充电,比如OBC、电池的管理单元等等,围绕动力域、电能使用这块来提供解决方案。在性能方面、在效率方面以及在高压技术方面,华为一直处在行业引领的地位。

动力域几个比较关注的性能点跟大家展开一下。比如说,实际上一个动力组成包含三个大的部件,第一个是MCU电极控制器,负责把电池包里的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驱动电机去应用。电机是第二个部件,第三个部件是减速器,大致是这样的过程。MCU是华为一直以来的强项,MCU刚刚讲电池包的直流电变交流电,实际上这个技术和智能光伏的逆变器技术是相通的,智能光伏的逆变器也是把太阳能出的直流电变交流电,实际上都是一个逆变的技术。还包括超高速的电机、智能油冷、AI仿真等等。高速电机和机械相关多一点,但它也涉及电池方案的应用,电池方案如何适配,包括设计过程中一些软件的方法、仿真方法的应用。第三个智能油冷,油冷是华为在业界率先提出的方向,最开始我们动力总成可能用水冷会多些,但水冷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体积很大,散热效果有相应的瓶颈。我们创新采用了立体的油道,因为动力总成在运转的时候里面不同部位的发热是不一样的,把它全注满了油,散热能保证、润滑也能保证,但是运转阻力很大。所以这里有个平衡的问题,我们采用了立体的油道,主动的润滑、主动的喷淋,再加上油泵转数上的控制,达到保证润滑、保证散热又最高效率这样一个平衡点。最后一个是AI仿真,用到了我们在计算上的技术,大家都知道之前盘古大模型,最近在业界比较火,这是华为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比较重要的技术。

总结下来,这些不同的部件上,部件取得技术上的领先的点,离不开这么多年来整个华为公司在电力电子技术、在数字技术、在通信技术等等各种各样的领域多少年来的数据积累和持续的投入。

举其中一个例子,热管理对于动力组成来说非常重要,热管理的技术在华为公司内部这也是一个共享共同的技术管理,比如我们5G,两三年前我们开始部署5G,第一代5G产品出来,我们看华为的5G天线,比同期业界的5G天线小很多。但我们知道5G的功耗很大,为什么能做小,这里涉及能效、涉及热管理,表面的5G天线背后的翅片怎么设计,空气动力学一系列的技术都在里面。

刚刚又提到智能电动进入汽车业,跟汽车业当然不能比,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是2014年,从2014年到2019年是预演、累积做准备的过程,2020年开始一系列的新的解决方案逐步向业界推出,比如最早推出了七合一的动力总成,这里有一个高集成度的,融合了各种各样的电处理功能的。2021年我们在业界首先提出了高压动力组成的平台方向,我们基本上看新能源汽车高压是大家公认的方向,我们早在2021年领先业界完成了动力总成的全栈解决方案的发布。2022年、2023年有对应的产品,比如今年上半年4月份上海车展期间,产品线总裁王超总亲自发布了最新一代超高效的黄金动力总成平台,也是昨天余总在发布会上提到的,现在也在智界S7上来应用。

做一个总结,这么多的事情,做出来容易做好难,基于我们刚刚提到全面的全方位的跨学科的技术积累,通过与ICT共同成长的电力电子技术,还有通过用软件+计算+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去反向突破的机械技术以及全球的布局,还有持续的研发投入,保证华为的产品持续在业界处于领先的水平。

回到产品本身,昨天余总给大家介绍了很多,这里提示一下,我这里讲的是动力总成,如果大家引用动力参数去讲智界S7、讲一些车型,大家以整车的参数为准,毕竟从能效、动力总成到整车还有一个单部件到整车的关系,所以我这里讲的不是动力总成。

动力总成尤其关注三个比较大的价值,第一,要把能效做到极致。昨天余总发布的时候也提到百公里的电耗达到全新非常高的水平,这里跟动力总成的非常密切。整车的能耗当中大概一半以上都是在动力总成,消耗在驱动车辆上。第二,是高压的平台技术,昨天余总也讲了双800,另外一个800是800伏的电压平台,带来的效果是充电的速度会非常快,体验非常好。最后一个是舒适的驾乘,有几个维度,比如说整车的舒适驾乘是比较大的维度,我们讲到动力总成第一个是噪声、振动、声品质,NVH,另外一个是动力会不会很突兀,会不会在场景下车辆前蹿,或者在过减速带的时候车辆会抖动等等,都跟动力域相关。抖动振动大家说主要靠悬架,的确主要靠悬架来解决,但动力域也相关,比如开车的时候刹车会点头,全油门起步的时候会抬头,已经改变车在垂直方向上姿态。但是它是动力域来改变的,当我们反向优化动力输出的特性,也能改善乘车对振动、颠簸、传动的表现控制。

这两个动力总成一个前驱一个后驱,这是后驱。后驱我们采用的是高压碳化硅技术驱动超高效的一款动力总成,经过了中汽研的台驾测试,效率高达92.01%,应该在业界是非常领先的指标。

对于前驱,不同于后驱,后驱是同步,前驱采用的是异步,前异后同。前驱最关键的技术点在于有一个智能辅驱技术,比以前买四驱车行车的质感、安全性好很多。但有一个问题是能耗问题,一般情况下四驱车比两驱可能要高一两个油,在电车时代,我们能够精准控制前驱的电池方案的情况下,就有一个自适应的可以智能控制的前驱控制,当你需要四驱动力的时候,我们给你四驱动力。当你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两驱的能耗,所以即使是四驱车型,我们在能耗表现上也不会比两驱车型要吃亏多少,同时你又得到了四驱的性能,这是我们今年非常主打的四驱车型的方案。

在产品的背后也是总结了在效率方面、在舒适驾乘方面、控制方面等等关键的优势点,我这里总结了五个:1、智能辅驱算法,刚刚介绍到的四驱车型使用的。2、油冷,镜面磨削齿轴来提升能效,当然能效的提升远远不止这些,我只是举其中的一些技术点;3、AI平台帮助我们做NVH改善设计,NVH就是噪音、振动和声品质;4、动力域全栈高压;5、华为的DATS系统,可能大家都了解,这是一套动力自适应的响应系统,一会有视频给大家做展示。

1、智能辅驱算法,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是什么样的功能,如果用电驱动来做四驱,业界常用做法一般是保持两个前后电驱都常开,为什么要常开?因为电驱在通电和断电你让它自适应去运转的时候,会有电流冲击的问题。电流冲击是怎么造成的?因为电机在通电之后会产生磁场磁链,断链之后磁链还是有剩磁的,让很多厂家为了照顾消费者的体验,或者尽量避免让四驱的电机频繁起停,因为电流冲击会感到车的顿挫、车的前蹿,会对你的体验影响很大。这里我们做了一个事情是,基于在计算AI方面的累积,专门做了剩磁估算的算法,让我们的车在你想踩的时候就可以踩,想收电门的时候你就收,绝对不能产生那种一踩马上有一个很突兀的冲击感出来,动力会更线性,响应又快。基于这个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最右边的异步按需开关可以做到非常快速的响应,130毫秒的快速响应。

2、关于低拖曳损耗和智能油冷,前驱不是一直在工作的,四驱的车型里。比如两驱在匀速巡航的时候拖曳阻力是一个很大的能耗消耗的点。我们这里专门对齿轮做了一个镜面磨削的处理,把表面的光洁度、齿间的缝隙,经过严密的AI拟合仿真出来以后做了一个效益最大化的设计,同时配合智能油冷,油冷现在已经演进到了2.0的版本,在以前立体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主动的散热、加入了流量的智能控制。油冷这里刚刚有提到,第一个要散热能散走,比如电机里的定制转子里的永磁体对热是很敏感的,齿轮对于润滑的要求很高,我们可以定向对敏感部位精准做散热。另外在这个基础上用油量控制到非常小的程度,为什么?齿轮在油当中转动的时候搅油的阻力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能效的问题。所以把这三者的平衡做好,就是智能油冷2.0技术来解决的问题。综合下来前驱拖曳力比业界的产品基本上低30%左右。

3、讲到了舒适性的驾乘这块NVH的设计,NVH是噪音、振动和声品质。这块在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不断去追寻更高水平的事情。业界常用的方法,比如说新动力行业要先看我们动力性的指标去设计不同的减速比、不同齿轮的组件出来之后,然后上台驾去测试,去实验室测试,NVH是怎样,不同机制下的噪音水平怎么样,有问题回来再改,是不停循环的过程。经验丰富的厂家可能会直接把以前用过的技术放上来,但管不管用不知道,可能根据经验有些厂家确认能管用,但另外一个会不会引发别的问题,如果没碰到那就不好说了。华为这边的做法是我们针对整个动力总成做了Optimus耦合仿真的平台,我们把动力总成音响NVH表现的各种各样的设计参数以及运行的功耗都可以导入到平台当中来,正向去设计每一个部件应该做成什么样子,一方面可以保证齿轮齿和齿之间的重合度进一步把它提升,部件上我们甚至平台能给我们一些异形的结构出来,比如第二个齿轮的轮浮并不一定是很规则的圆或者椭圆,有时能是异形结果,保证了刚度,保证了各方面性能的情况下,比如模态、刚度和最后总成的效果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平台来做拟合、做仿真,最后的结果是你总成设计成什么样子,做出来的图纸去实验室测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他们两个之间的准确率目前能达到92%以上。

基于这个平台,这里也展示了过程当中的技术过程。最左手边是动力总成在平台当中去仿真的时候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的NVH的参量。实际上看整个动力总成是一方面,我们也会打开做其中的各个部件对应的优化,比如中间的就是对电磁方案的优化,能够对不同的功耗下低速区转速的波动通过电磁方案优化去改善它,最后一个像高强度的转子,昨天余总也介绍了25000转留了3000转,高强度转子来做的,因为高转速影响最大的就是转子,它在非常大的转速下会有离心力导致它变形,转子的结构做成什么样,可能靠人去画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能要去靠软件、靠仿真做结构的设计。当然也包括这里也能对各种各样的参杂不同材料之后力学性能的改变都能够仿真去设计。

4、讲到了动力域的全栈高压,我们这里特意讲到了全栈高压,不是单部件的高压,我们从充电枪插到车身上,从接口一直到PDU、到动力总成,动力总成我们也能做深压处理,一直到电池包,再反向利用过来,整个全栈高压化的能力已经全部都实现了。我所在的华为智能电动主要处理是车上部分,同样数字能源另外一个团队,他们处理车下的全液冷超充系统。最近大家可能看到一秒一公里,对应就是全液充的超充。当然也有一些朋友在担心一个事情,这么大的充电功率是不是对电网有很大的影响,会不会对电网产生冲击,实际上这块电网恰恰也是我们的强项,比如刚刚介绍的智能光伏,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光伏上网的电站,各种各样的需要做的黑启动、故障穿越,电网的性能也是我们的强项所在,所以全液冷超充系统也是我们在DCAC整流逆变全学科的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新能源汽车上的全栈解决方案的领先能力。

我再把车上部分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做一个全栈高压,是有各种各样的技术难点要解决。比如说高压电池包的管理,我们做AI BMS也能够做提前的预警。还有轴承腐蚀,在高压情况下轴承腐蚀也是业界的难题,我们也是利用对材料、对电拓扑的理解,用结构设计包括基础上的超轻来解决电轴承腐蚀。大家新买到车不会有这个问题,等开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处理好你会感到噪声越来越大,实际上都是轴承表面的光洁度被电离给腐蚀掉了。还有MCU功能安全,还有硬件的提升EMC,也是跟环境安全相关的。

5、HUAWEI DATS动态自适应的扭矩系统,这套系统和以前的燃油车时代或者和电动车时代,和传统的电动车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扭矩的控制在电机内部完成了自闭环。比如说以前燃油车时代的ESP做车身的姿态控制,是先从车轮到轮速传感器,再到整个通信电路,到ESP、VCU,再到下放控制指令到发动机,是整个很长的链路。新能源汽车时代也是对应的链路,信号要先上,看总线,处理之后再下发命令来处理。我们这里不一样,这里做的是电机扭矩的自闭环的管理,也是在人驾的基础上做一些舒适性改善的提升。这套系统针对的场景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场景,比如大家在开车在车库里经过减速带,如果车扭矩设计得不好,你就会感到车轮在那跳,过坎的时候车身在晃动就会比较大。还有一些场景,比如说雪地里开车,一启动或者一踩刹车,两侧的扭矩或者分配得不合理,因为附着力很难保证两边是一样的,传统的系统反应时间又很慢,最后的结果车会斜过来侧滑。我们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响应时间非常快,4毫秒去调整扭矩,4毫秒时间从路况的检测到扭矩的响应就完成了处理动作,我们在一些车上也做过测试,右边是去年冬测的时候问界M5做的测试,上面是没有开这个功能的情况下能看到车因为扭矩的控制没有那么快,这时候轮速传感器应该能感受到前轮和后轮的轮速差是很大的,它应该去控制扭矩,但因为响应时间慢,它不一定能够实时帮你调整这个事情。我们开这功能之后,你能够看到很快去压制后轮的扭矩输出,让整车平缓起步。实际上对应的是起步打滑,但是控制和侧滑也是有效果的。

讲完了产品的一些技术,再稍微提一下智能电动DriveONE产品的其他优势。

第一,关于制造。实际上汽车的制造业都说是制造业上的皇冠,在上万多的零件、零部件流水线式的生产,又保证几十万台车的高一致性,实际上难度非常大。华为也一直在不停在学习制造业的先进经验。同时我们在引入华为自有的独特优势,来提升我们在制造产品质量管控上的表现,比如说盘古大模型在松山湖的产线上也有应用。动力总成的生产线上,主要用在什么地方?比如镭雕的检测、错漏焊的检测、还有激光焊的检测等等,因为这些对应的质量瑕疵是千变万化的,有的时候合格和不合格之间的分界不是那么容易按一个非常硬性的线去标它,所以我们用到大模型的技术来做这个事情。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0碰撞齿轮啮合的安装,我们知道动力总成减速器有几套齿轮,我刚刚有介绍,表面的处理要非常的精细来保证NVH一致的表现和效率的表现。在安装过程中能做到一个效果,安装的时候每放入一个齿轮,放下一个齿轮,它们之间绝对不会发生碰撞,因为每磕碰一下可能在表面就会留下一个什么小瑕疵。能做到这个,我们想一下齿轮缝隙是非常小,因为你把它设计得过大,齿轮会碰撞,就会带来撬齿的声音,开车的时候听到这种声音心里都会不爽,缝隙那么小的情况下我们用机器视觉+传感+智能机械手的控制,能够精准把齿轮旋转的方式放进对应的槽位上,这都是我们应用的特点,通过华为本身积累的AI计算、传感、视觉等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到制造体系上来。

最后一个是云的应用。华为有云业务,实际上云在很多不同的业务领域之间充分在应用,目前也在大力推广智能电动云。我们这里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打通了产品生命周期全周期的数据链条,产品从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给的测试数据一直到实验室,我们的研发团队去设计的实验室的测试数据、生产的数据,一直到车主使用过程当中车主跟我们签授权的过程,一直到车主使用行驶的性能脱敏的数据,还有维修,后面保养的数据,全流程的数据打通。带来的效果,我们通过这么多的数据,再加上AI的能力去识别当中各种各样的隐患,再朝一个目标做,让动力总成的故障发生前给车主推送风险的预警,在电池的故障发生之前推送风险预警,这样可以让车主朋友们按需维护,以前燃油汽车时代4S店都讲,5000公里一到你要过来换机油,不换机油就会脱保。实际上数字化的技术能够让用车的过程更舒适。

我们基于故障收集回来,能够很容易回溯到问题点在什么地方,是生产过程出了问题,还是设计过程出了问题,还是供应商来料出了问题,可以举一反三防再犯,可以批量来解决质量问题。在这块我们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一方面保证现有的产品质量是一个非常高的表现水平,另外未来希望通过这个业务服务更广大的车主。

以上是我关于动力总成的分享,谢谢大家。

1 阅读:35
评论列表
  • 2023-11-24 20:11

    目测贴牌米的PPT里会加入这些技术,然后自媒体宣传说十几年前就开始做这块技术研发了!

买车大师

简介:明明白白买车,就找买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