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元宵遥念》赏析
作者:卢新松
作者简介:
陆渴望,原名卢新松,供职于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杂志社、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中国村庄》杂志、《美好生活》杂志等综合媒体。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丁字路口》、《城狐社鼠》,抒情诗集《家乡的九月》、《世纪大合唱》等。

在灯火阑珊的元宵之夜,一首《西江月·元宵遥念》以其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遥念先人的动人画卷。这首词不仅承载着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更融入了光山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送灯”习俗,使得情感与习俗交织,古今相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光山,亦称弦山,其元宵节的“送灯”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先人的缅怀与感恩之情。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会点燃一盏盏明灯,前往祖坟前献上这份光明,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并祈求先人的庇佑与庇护。这一习俗,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而《西江月·元宵遥念》一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将这份深情与习俗巧妙融合,赋予了词作更加丰富的内涵。
词的上片,“烟火情倾洛水,烛光意漫弦山”,以洛水与弦山为喻,描绘出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的盛景。洛水,作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承载着无尽的诗意与浪漫;而弦山,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情怀,成为了光山人民的情感寄托。两句词,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广阔而深邃的时空背景,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城元夕意千千,佳节思亲肠断。”这两句,直接将情感推向高潮。两城,或许指的是作者身处的城市与故乡光山,亦或许象征着现实与回忆、生与死的界限。元夕佳节,本是团圆之时,而作者却身处异乡,只能借由这灯火阑珊的夜晚,遥寄相思之情。思亲肠断,情感真挚而深切,令人动容。
下片,“怅惘归期难启,缅怀祈愿依然。”作者面对归期无望的现实,心中充满了怅惘与无奈。然而,这份无奈并未让他放弃对先人的缅怀与祈愿。他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习俗,用一盏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心中那份永恒的思念。
“凭栏南望泪潸潸,遥祭心香无限。”词作以作者凭栏南望、泪眼婆娑的形象收尾,将这份深情推向极致。遥祭心香,不仅是对先人的祭奠,更是对生命、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这份情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与古人相比,《西江月·元宵遥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古人写元宵,多侧重于节日的热闹与繁华,而本词则另辟蹊径,以“送灯”习俗为切入点,将个人的情感与集体的记忆紧密相连。同时,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象征手法,如洛水、弦山、明灯等,使得词作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沉。此外,词作在结构上紧凑而有序,情感层层递进,最终以一种近乎悲怆的美收束全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西江月·元宵遥念》一词以其深情的笔触、丰富的意象、独特的结构以及深刻的内涵,成功地将光山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送灯”习俗与个人的情感世界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与祈愿,更是对生命、对文化、对传统的深刻思考与坚守。在元宵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点燃一盏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也照亮心中那份永恒的思念与敬仰。
西江月·元宵遥念
弦人/洛阳

烟火情倾洛水,烛光意漫弦山。
两城元夕意千千,佳节思亲肠断。
怅惘归期难启,缅怀祈愿依然。
凭栏南望泪潸潸,遥祭心香无限。
作者简介:
弦人,河南光山县人,长期在洛阳工作,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包括网络)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次),其中诗歌、散文、曲艺等类文学作品近300篇(次),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