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少斌||春节的回忆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2025-02-22 03:52:46

春节的回忆

文/宁少斌

春节,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温情的节日,宛如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我无数温暖与欢乐的回忆。尤其是童年时期在山村老家度过的春节,那独特的风俗人情,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至今仍在我心中徐徐展开,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浓浓的年味和真挚的情感。如今,时光流转,我在岁月更迭中见证了春节的新变化,这些新旧交织的画面,构成了我对春节最深刻、最眷恋的情感脉络。

在我的记忆深处,山村老家的春节总是早早地拉开帷幕。刚迈进腊月,大人们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忙碌。整个村子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息,那是年的味道在空气中悄悄发酵。

女人们一头扎进厨房,奏响了年货准备的交响曲。蒸馒头时,那一大盆白花花的面团在她们手中如同有了生命,被揉、搓、捏、团,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馒头胚。蒸笼一上,热气腾腾,馒头出锅的那一刻,蓬松柔软,麦香四溢。炸丸子更是我的最爱,看着母亲把调好味的肉馅或萝卜丝面糊,用勺子舀起,轻轻放入滚烫的油锅中,“滋滋”声响起,丸子迅速变成金黄,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屋子。做豆腐也是个技术活,从泡豆子、磨豆浆,到点卤、压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大人们的耐心与智慧。我们小孩子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时不时伸手想去抓一块刚出锅的豆腐,总会被母亲笑着拍开。

男人们则扛起扫帚、拿起抹布,开始清扫房屋。他们爬上梯子,擦拭着高处的灰尘,把一年的疲惫与晦气都清扫出去,寓意着除旧迎新。我们小孩子也不甘示弱,帮忙递递工具,偶尔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东抹一把,西扫一下,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但心里却满是欢喜,因为我们知道,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又可以尽情玩耍,还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糖果吃。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的到来让年味愈发浓郁。大人们早早地摆上糖瓜、糕点等供品,祭祀灶王爷。我总是好奇地蹲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大人们虔诚地祭拜。那糖瓜又甜又黏,我心里直犯嘀咕,灶王爷真的会喜欢吃这个吗?他吃了糖瓜,是不是就会把我们家的好事都告诉玉皇大帝,坏话就被糖瓜粘住说不出口了呢?这些天真的想法,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传统习俗的好奇与敬畏。

祭灶过后,村子里便进入了春联与灯笼的世界。父亲总是会带着我一起挑选春联,集市上的春联琳琅满目,各种吉祥话和喜庆的图案让人眼花缭乱。父亲会认真地读着每一副春联的内容,给我讲解其中的含义,最后挑选出最满意的那一副。回到家,我帮着父亲端糨糊、递春联,他则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在门上。贴好后,我们退后几步,看着那红红的春联,喜庆的氛围扑面而来。父亲会笑着对我说:“春联贴好了,新的一年就会平平安安、红红火火。”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这个重要的仪式中,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除夕,是一年中最热闹、最让人期待的日子。天还没亮,母亲就轻手轻脚地起床,走进厨房,为年夜饭做准备。厨房里很快就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有红烧肉的醇厚香味,有糖醋鲤鱼的酸甜气息,还有饺子馅的鲜香。我和弟弟妹妹们也早早地起床,穿上崭新的衣服,在镜子前左照右照,满心欢喜。

我们先去给长辈们拜年。在山村老家,拜年是有严格规矩的,要先给家里的长辈磕头,然后说一些吉祥话。我和弟弟妹妹们规规矩矩地跪在地上,对着爷爷奶奶磕头,嘴里说着:“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爷爷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塞到我们手里。那时候,压岁钱不多,可能只有几十块,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笔“巨款”。我们紧紧地攥着压岁钱,心里盘算着可以买多少鞭炮、多少糖果、多少本小画书。拿到压岁钱的那一刻,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每一道菜都有着美好的寓意。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母亲做的糖醋鲤鱼,造型精美,外酥里嫩,让人垂涎欲滴。饺子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象征着团圆。母亲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形状像元宝,吃的时候,我们总会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大家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父亲会给我们讲一些他小时候过年的趣事,爷爷则会回忆起过去的艰苦岁月,感叹现在生活的幸福。我们听得津津有味,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吃完年夜饭,我们小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迫不及待地跑到院子里放鞭炮。父亲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鞭炮,有长长的“大地红”,有五颜六色的烟花,还有小巧玲珑的摔炮。父亲点燃“大地红”的引信,“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瞬间响起,火花四溅,照亮了整个夜空。我们捂着耳朵,兴奋地跳着、叫着。烟花更是美丽,它冲向天空,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把黑夜装点得如同白昼。我们一边放着鞭炮,一边欣赏着烟花,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对新一年的憧憬。

大年初一五更,鸡刚叫,我们一群小孩子就起床了。孩子们都穿着新衣裳,尤其是女孩穿得花花绿绿,和男孩子一起在村子里疯跑着放鞭炮,那欢快的说笑声响遍整个小山村。吃过早饭,人们穿着盛装,脸上洋溢着笑容,去走亲访友。见面时,大家都会热情地互相拜年,说着“新年好”“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吉祥话。孩子们则像一群欢快的小鸭子,跟在大人后面,去亲戚家串门。每到一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主人家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糖果、点心、瓜子,摆满一桌子。我们小孩子毫不客气,一边吃着,一边和小伙伴们玩耍。

在山村老家,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舞龙舞狮。大年初二,村子里会组织一些年轻人,组成舞龙舞狮队,到各家各户去表演。一大早,我们就会听到远处传来的锣鼓声,知道舞龙舞狮队来了。大家纷纷跑到门口,翘首以盼。舞龙舞狮的队伍非常壮观,龙身和狮身都做得栩栩如生,色彩鲜艳。随着锣鼓声的响起,舞龙舞狮的人开始舞动起来,龙身蜿蜒起伏,时而腾飞,时而盘旋,仿佛真的在空中翱翔。舞狮的人则把狮子的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时而跳跃,时而翻滚,还会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我们小孩子也会跟着队伍跑,一边看一边欢呼,手里还拿着刚从亲戚家要来的糖果,感觉无比兴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离开了山村老家,来到了城市生活。城市里的春节,虽然没有了农村的那种热闹和质朴,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现在过年,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年夜饭不再是自己动手做,而是选择去饭店吃,既方便又快捷。一家人围坐在饭店的包间里,品尝着各种美味佳肴,服务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让过年的氛围更加轻松愉快。

春节联欢晚会也不再是一家人唯一的娱乐活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观看各种精彩的节目,还可以和远方的亲朋好友视频聊天,分享节日的喜悦。记得有一年春节,我远在外地的表哥通过视频和我们一起过年,他给我们展示了他所在城市的春节夜景,我们也给他介绍了家里的情况。虽然相隔千里,但那一刻,我们仿佛又聚在了一起,亲情的纽带跨越了距离的限制。

在城市里,过年的氛围虽然没有农村那么浓厚,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举办了春节庙会,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表演,如杂技、魔术、戏曲等,还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我和家人一起去逛庙会,看着精彩的表演,品尝着美味的小吃,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热闹的场景,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在老家过年的日子。此外,现在过年,人们也更加注重环保,不再像以前那样大量燃放鞭炮,而是选择用电子鞭炮来代替,既安全又环保,还能保留节日的氛围。

回想起童年时期在山村老家度过的春节,那些温暖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虽然现在的春节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那份对春节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却从未改变。春节,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在新的时代里,我相信春节会继续传承下去,它会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带给我们更多的欢乐和感动。

作者简介:

宁少斌,男,河南宜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小说研究会会员,宜阳县作家协会第五届作协主席,新浪网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出版长篇小说《乡歌》《村暖花开》(上、下部);中篇小说《民间借贷》《命运》《花头巾》《乡村婚事》《相亲》等九部,其中《山魂》荣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短篇小说《价值》《桃花运》《石头告状》《飘扬的红盖头》《菊香》《闹洞房》《乡村书场》《天上掉下宝马车《福从天降》;电影剧本《转亲》;现代戏剧本《福满山村》等。作品曾在《莽原》《奔流》《牡丹》等报刊发表。

​​​​​

0 阅读:2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