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山区,南方移民的天堂!江淮话,赣语,湘语,客家话均有保存

四面八方风 2024-12-11 11:48:51

陕南地区由于地处川、陕、鄂、豫交界之处,历史上交通闭塞,行政权力鞭长莫及,居民生活范围地域狭窄,因此形成了杂多的方言现象。在安康等地,可以看到巴蜀方言(西南官话)、关中话、江淮官话、湘语、赣语、客家话、胶辽官话等多种方言的混合使用。

陕南地区山高谷深,成了移民的庇护所

陕西的江淮话方言岛

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或淮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方言。它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以及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局部地区。在其他省份也有少量的江淮官话方言岛,最北的方言岛位于陕西省。

陕西的江淮官话区主要集中在陕西东南部的商洛和安康山区,这一区域的江淮官话通常被当地居民称为“下河话”或“夏(下)湖话”。这种方言由历史上从湖北东北部、安徽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所带来,属于江淮官话的一部分。

下河话之所以被称为“下河”,是因为它与汉水下游地区的语言有密切联系,这里的“下河”或“下湖”指的是汉水下游、湖北安徽一带,反映了历史上的移民背景。

陕西江淮官话岛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商洛市和安康市的山区,包括商南、柞水、镇安、平利、白河等县。在陕南东部的大片山区地带也存在与黄孝方言性质相同的江淮官话。这些地区因为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形成了江淮官话方言岛。据估计,在这些地区大约有数十万人使用下河话。

与标准普通话相比,陕西下河话在声调、元音和辅音系统上都有其独特性。比起关中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南方汉语方言的特征,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有显著差异,保留了入声系统,这是其他官话所没有的。

词汇方面,与汉语各种方言一样,陕西江淮官话包含一些源自古代汉语的词,同时也会受到周围方言的影响,如秦晋方言(即中原官话)和赣语。

江淮官话在陕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多次人口迁移的结果,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使得汉水流域的方言扩散到了陕西的东南部。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批来自安徽舒城的人口迁移到了陕西洛南县杨河村。他们的祖先在乾隆年间因战乱、灾荒、土地压力离开家乡,来到陕西定居。

由于陕西东南部多为山区,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有助于方言的保存和发展,减少了与外界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清代、民国时期当地经济发展自给自足,人口流动性低,使得早期移民的后代继续说他们祖先的语言,即使这种语言在周围地区并不常见。移民群体倾向于保持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感使得方言得以在陕西延续下来,形成了江淮官话的方言岛。

陕西赣语方言岛

赣语,又称赣方言、江西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省中北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地区。赣语使用人口约5500万,占中国总人口的6%左右。

左上图即是陕南赣语飞地区

赣语内部根据不同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北区赣语和南区赣语。在陕西省,虽然地理位置上位于北方,但也有人讲赣语。

陕西的赣语方言岛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南部,包括商洛市的商南县、丹凤县、山阳县、柞水县、镇安县,安康市的汉滨区、石泉县等。尤其是在安康市的旬阳市和牛蹄乡。

牛蹄乡的赣语方言岛尤其引人注目,显示出千里之外的赣语怀岳片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具有一些江淮官话的特点。因为这里的人们至今仍能流利地说出带有浓厚赣语特色的方言,这在当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据先前的统计,陕西赣语方言岛的总使用人数在30万到40万以上,是一个规模极大的方言岛。其中,仅商南县与丹凤县北部共有25个乡镇就有约十余万人使用赣语。

陕南的赣语方言岛主要来源自清初安徽西南和湖北鄂东等地的流民垦荒。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人口过剩,这里的居民开始向外迁移,寻求更稳定的生存环境,大规模移民到陕西南部。这些移民多为明代江西移民后裔,因此说赣语。

陕西本地人将当地赣语方言与同样来自于移民的江淮官话合称为“客伙话”“客户话”“江南话”“蛮子话”等。

陕西的湘语方言岛

陕西石泉县中池镇,以及汉阴县田禾地区是湘语方言岛的典型代表。汉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靠近秦巴山脉,与湖南相距较远。但这里是典型的南方方言区,保留了湘语的独特发音和词汇。根据公开发布的信息,安康市内的湘语方言岛共涉及多个村落,约有3万人使用湘语。

陕西的客家方言岛

陕西的客家方言岛的形成同样与明清时期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关。由于战乱、灾害或经济原因,大量客家人从传统的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向内陆搬迁,迁移到陕西。

陕西客家人主要与第四次迁徙有关

这些客家人大规模的迁来始于清朝乾隆三十年前后,大批沿海的闽、粤移民迁入商州,并依次进入商南、镇安、山阳的低山、丘陵地区。

这些居民使用客家话,这种方言在陕西被称为“土广东话”,与广东梅县的标准客家方言相似。这种方言起源与广东的客家人有关,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客家语的变体,并非广东的粤语。

迁移岛陕西的客家人以广东东北部为主要出发地

陕南地区,尤其是安康市和商洛市的部分县区,如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的罗家湾村。这个位于秦岭南坡的村落已有300年的历史,全村人都讲客家话。

据当地人族谱记载,罗家湾的客家人是从江西迁至福建宁化石壁都之后,又于明代转迁广东梅州,经过艰苦生活一段时间后,又入迁湖南浏阳,最终在清代乾隆年间由浏阳迁至现今的陕西商州罗家湾。

据报道,安康凤堰古梯田风景区的西面有一个金星村,村里60%以上的人是广东移民后裔。他们的先辈们在清朝乾隆时期从广东省潮州迁徙到安康,并在此定居繁衍。这些移民带来的广东话在金星村得以保留和传承,当地居民在交流时仍然使用广东话。

这些方言岛的客家话在词汇和语法上保留了许多客家话的核心特征,比如称穿衣为“着衫”,下雨为“落水”。

0 阅读:0

四面八方风

简介:我梦回江南,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