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一个以南阳市为中心的大型盆地,同时跨越湖北省西北部。这个盆地在中国地理版图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因为它处于中国地形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并且横跨了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线通常被视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
南阳盆地地理位置独特,北依伏牛山,东接桐柏山,西靠秦岭,南部则为大巴山余脉,盆地东南方通过随州走廊与江汉盆地相连。该盆地总面积达36635平方公里,人口稠密,超过1600万的人口居住在此,形成了密集的村落和城市。
从地形上看,南阳盆地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山脉环绕而成。盆地内部主要由洪积和湖积平原组成,海拔在80米至120米之间,周边岗地则在140米至200米之间。盆地内的河流多源于伏牛山区,并向南部边缘汇集,如丹江、淅川、唐河、白河等。
南阳盆地如何形成南阳盆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涉及到板块构造运动、地壳变动和陨石撞击。
南阳盆地的形成与中国的两大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大约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这两个板块开始发生碰撞,导致夹在它们之间的大洋消失,形成了中央造山带,即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这是一次重大的板块拼合事件,标志着中原地区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
在大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燕山造山运动,在这过程中,南阳盆地所在区域的山地断裂带特别发育,受到地壳拉张作用的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断陷现象。这一过程持续到了大约5000万年前的古近纪,最终形成了南阳盆地,完成了从山脉到盆地的转变。
除了地质构造运动之外,南阳盆地的形成可能受到了陨石撞击的影响。据称,6500万年前左右,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陨石雨事件,其中一部分行星碎片可能在南阳盆地附近发生了低空爆炸,造成巨大的破坏,加剧了盆地的形成过程。
南阳盆地是“中原粮仓”南阳市素有“中州粮仓”之称,粮食生产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盆地位于黄淮海平原和豫南沿淮地区,这些区域覆盖了的县市多数是粮食生产大县。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
盆地内部地势相对平坦,主要由洪积和湖积平原构成,这种地形有利于水流的汇集和灌溉,同时也便于耕作。周边山脉的冲积物沉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土,富含矿物质和营养元素。
南阳盆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活动主要以粟、黍等旱作作物为主,同时也有少量水稻和小麦种植。在龙山时代晚期,文坎沟东地点的植物遗存分析显示,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旱作农业模式。
汉晋时期,南阳盆地的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汉元帝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大力兴办水利,使得农田面积大幅增加,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南阳不仅农业发达,而且因其水陆交通便利,成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经济繁荣。
唐代时,南阳设邓、唐二州,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朝初年,南阳更是因为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而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各种商业活动十分活跃。
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南阳的农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通过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创新经营机制和强化科技推广,南阳的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42亿斤增加到2017年的128.64亿斤,实现了从中产向高产、高产向超高产的跨越。
目前,河南计划在南阳盆地建设300万到500万亩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2023年,南阳粮食总产量达到138.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5亿斤以上。从2018年起,南阳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五年超过140亿斤,2022年更是达到历史第二个高产年,为143.11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0.5%。
南阳盆地生态环境优良,还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特别是艾草产业在全国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南阳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全市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品种达83个,种植面积195万亩,占河南省的三分之一以上。
南阳盆地的楚长城南阳盆地最著名的历史上军事防御工程遗迹是楚长城。根据证据显示,楚长城是东周时期楚国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南阳盆地在西周时期属于申国,后成为楚国的领土。楚人从丹阳起家,将首都定在荆州的郢,完全占领了南阳盆地。
公元前688年,当时楚文王伐申灭邓之后,在南阳盆地北部修筑了方城,即楚长城。楚长城并非一条连续的墙体,而是由多段墙体、堡垒、壕沟和瞭望塔组成的防御体系。这一工程不仅展示了楚国的强大军事力量,也成为了中原诸侯国的军事防御典范。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楚长城的起点大致在今天的湖北省竹山县,跨过汉水后延伸到南阳盆地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跨越沙河到达泌阳县。总长度估计接近一千里。考古学家自2008年以来对这些区域进行了多次调查和考古发掘,重新勾勒出了楚长城的分布线路和防御体系。
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楚长城遗址大多为土墙或石墙的遗迹,以及一些军事要塞和瞭望台的废墟。尽管楚长城的规模和完整性无法与后来秦始皇连接和扩建的长城相提并论,但它作为早期长城的雏形,启发了后世对于长城的建设,被誉为“长城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