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渐衰的国势及其缺乏保留人才的政治环境和机制导致人才外流

史海撷英 2024-11-25 16:16:46

三家分晋后,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强盛起来的诸侯国,战国变法始于魏国的李悝变法,后世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均与李悝变法相关。

魏国的强盛始于魏文侯,魏文侯在位时主要用李悝变法。李悝的变法是成功的,内容包括废除世袭贵族、废除井田制、实行法制、改革军事制度等等,使得魏国很快强盛起来。魏文侯在位期间,北灭中山国,西败秦国,夺取秦国河西之地,扩大了魏国的疆域。

魏文侯是一代明君,他在位时期,魏国人才济济,魏文侯重用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李悝等人,这些人为魏国强盛立下功劳。

李悝变法,乐羊北灭中山国,吴起击败秦国,夺取秦国河西之地,西门豹治理地方,而这些人都是国相翟璜推荐的。

一代名将吴起能在魏国得到重用,皆因为魏文侯懂得识人用人。

吴起是卫国人,先仕鲁国,得不到重用,而来到魏国,后在翟璜和李悝的推荐下,魏文侯重用吴起为主将,率军攻打秦国的河西地区。

吴起不负众望,成功地攻下秦国河西地区,后担任魏国西河郡守,吴起还在魏国创建了职业军队——魏武卒,这是战国时期第一支职业军队。

吴起在阴晋之战中,以5万魏军击败50万秦国军队,沉重打击了秦国的士气,吴起在世之时,秦国始终不能夺取河西之地,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夺取了河西之地。

吴起的军事才能在战国是数一数二的,据《吴起兵法》记载,“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但是,吴起却在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的时候,因为受到魏国大臣王错的诋毁,而受到魏武侯的猜忌,吴起被迫离开魏国,投靠楚国。

魏国为什么容不下吴起?“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吴起

任何朝代,任何时候,都有人诋毁名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君主的态度,从吴起的话来看,魏武侯不相信吴起。

魏武侯不是魏文侯,不能准确识别吴起的为人,更不能准确识别吴起的才能,有吴起在,魏国对外征战不会失败,但魏武侯居然听信谗言,放弃如此重要的一代名将,只能说是魏国的损失了。

这说明自魏文侯之后,魏国君主的能力开始走下坡路,尽管魏武侯有一定的才能,但多是受到父亲魏文侯生前安排的庇护,连吴起这样的名将都被逼走,可见魏武侯能力一般了。

商鞅是卫国公族,喜欢法家学说,尤其喜欢李悝、吴起的变法,商鞅变法中的很多内容是借鉴了李悝的变法。

商鞅最初是来到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明明知道商鞅很有才能,但一直没有向魏国国君推荐商鞅,直到公叔痤临死前,魏惠王问谁可以代替他?公叔痤才推荐商鞅,“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就这样,魏惠王没有用商鞅,也没有杀商鞅,商鞅知道在魏国不可能被重用,于是离开了魏国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才开始变法,奠定了秦国的强大。

魏惠王

魏国为什么留不住商鞅?因为魏惠王不能识人。

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可以说,魏国的衰弱是从魏惠王开始的,魏武侯已经留不住吴起,而魏惠王甚至连商鞅这样的人都懒得认识一下。

魏国作为战国首强,在魏文侯时代奠定了基础,从魏武侯开始,魏国四处征战,实力尚强,但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尤其是吴起离开后,魏国实力更是一路下滑。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就发生在魏惠王时期,这两战导致魏国损失十余万精锐魏武卒,国力大减,魏国抢夺秦国的河西郡,也在魏惠王时期被秦国夺走。

魏国地处天下之中,中原之中,四战之地,不断与其它诸侯国发生战争,而魏国仗着自己强盛的国力,失去了进取之心,不像秦国由于长期被魏国压制,而迫切希望得到人才的心情。

魏惠王在军事上遭遇了失败,就用就用谦恭的礼节和优厚的礼物来招纳贤人,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来到魏国。但这些人作为都不大,并不能让魏国强大,这些人全部加在一起,都不如一个商鞅,错失商鞅,是魏国最大的损失之一。

从魏武侯时期的王错陷害吴起,到魏惠王时期的公叔痤推荐商鞅,魏国国君不能正确识人,不能明辨是非,已经不是魏文侯时期的政治环境了。

战国形势图

魏国国君的能力一路下滑,也让人才不敢投靠魏国。

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弟子,擅长游说与合纵连横,是纵横家之一。

张仪虽然是魏国人,但他并没有到魏国求取功名,首先,张仪去赵国想投靠苏秦,结果苏秦不待见他,张仪生气了,于是到赵国的敌国——秦国去。

张仪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为客卿,后来担任秦国国相,此时的秦国已经是在秦惠文王时期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变得强大,而魏国变得弱小。张仪后来又被免去秦相到魏国担任国相,企图让魏国臣服秦国,但魏惠王不听张仪的,于是秦国攻打魏国,魏惠王薨逝后,魏襄王也不听张仪的。

张仪一生四处游说,大多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还曾戏耍楚怀王,破坏了楚齐联盟,张仪作为纵横家,不断破坏六国联合攻秦的目的。张仪晚年回到了魏国担任国相,并死在魏国。

张仪虽然两度在魏国担任国相,但是他始终是为了秦国服务的,张仪身为魏人,也没有为魏国服务。

张仪时期的魏国已经不再是战国初年的那个魏国了,此时的魏国已经从战国强国掉到不入流的诸侯国了,其实力也就比韩国强一点,还不如赵国,更不如楚国、齐国、秦国等大国。而魏国的君主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知道留住人才,更不会用人,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

范雎

范雎是魏国人,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时,因为须贾被齐襄王喝斥得不敢说话,范雎挺身而出,为魏国说话,深得齐襄王敬重。“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范雎后来担任秦昭襄王时期的秦国国相,为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协助秦国攻打东方六国,立下功劳。

这说明魏国的政治环境已经不利于留住人才,相反,妒忌成性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

魏国中大夫须贾但凡跟魏文侯时期的翟璜一样向魏王推荐人才,可能就是不一样的结局了,但历史没有如果,魏国的破败不是没有理由的。

尉缭是魏国人,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在战国晚期了,此时的魏国实力非常弱,国君一代不如一代,已经是留不住人才的诸侯国。

尉缭同样没想过在魏国入仕,他直接就来到了秦国,此时正处于秦王政时期,秦王政一眼就看中了尉缭的才能,想方设法把他留了下来,为秦国服务。

尉缭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背后的功臣,为秦始皇提供军事战略与谋略,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吴起、商鞅、张仪、范雎、尉缭都曾经在魏国,但魏国留不住这些人才,想要留住人才,首先要自上而下创造一个留住人才的环境。秦国有客卿制度,只要有才能,来到秦国的人才都会被授予客卿一职,这让秦国能够招揽天下人才,反观魏国,没有这样的制度。

其次,国君要懂得识人与用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说人才经常是有的,但懂得识人用人的国君却不常有,魏国历史上,称得上伯乐的,只有魏文侯一人而已。而秦国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算是伯乐。

最后,人才要有发展的前途,后期的魏国已经衰弱得跟普通诸侯国一样,没有特别的实力,而秦国不同,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变得越来越强,不断东出攻打六国。秦国强大,加入秦国有发展前途,也是诸多人才投靠的目的国,而魏国没有这个条件,人才自然不会投靠,即使有人才也会流失。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