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本想立嫡子为储君却接连受挫,在无人可选的情况下选择永琰

史海撷英 2024-11-25 12:09:53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一心扑在大清事业上的雍正帝驾崩,遗诏皇四子弘历为帝,九月初三日,弘历于太和殿即位,改元“乾隆”,成为大清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新皇登基,除了安葬大行皇帝和更改年号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立储,以定国本。

不过和之前的政权不一样,雍正帝深恶“九龙夺嫡”所带来的内耗,继位之后就宣布以“秘密立储”取代原先立太子定储君的办法,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皇室的内讧。

而第一个被秘密立储的就是乾隆帝,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的时候,雍正帝就秘密立储,将其藏于鐍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也因此,乾隆帝也效仿父亲,打算改元后秘密立储。

而在立储之前,乾隆帝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和皇三子永璋。其中永璜的生母是乾隆侍妾噶哈里富察氏所生,永琏是富察皇后所生,永璋是妾室苏佳氏所生。而永璋因患有肺病,自然不能立为继承人,真正能选择的仅有永璜和永琏二人罢了。

但噶哈里富察氏在乾隆帝登基前一个月就病逝了,这让他在母以子贵的后宫里失去了依靠,当然,如果其母亲未去世,乾隆帝也不会选他,为啥呢?因为乾隆帝早就视永琏为储君了。

爱新觉罗・永琏

一方面,永琏是嫡妻富察皇后所生,而且出生的时候,雍正帝亲自赐名为“琏”,“琏”为承宗器之意,可以说,永琏也是雍正帝心目中的储君人选之一。另一方面,乾隆帝也想立这个嫡长子,以打破清朝之前的皇帝都是庶出的尴尬。

如此一来,永琏为储君再无悬念,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二日,乾隆帝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只是永琏福薄,没有当皇帝的命,自被立为储君后就患病不断,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夭亡,时年九岁。

自己最为中意的储君早夭,对于刚刚继位的乾隆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因此,乾隆帝一反常态,连续五天都没有临朝。而后更是命人取下“正大光明”榜后的密旨公示给群臣,谕曰:“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后功令讳其名“琏”字。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举丧,弘历亲临祭奠。其陵墓也是清朝历代皇子里规格最高的。

而在永琏薨逝后的几年里,乾隆帝再也没有秘密立储,即便这几年也有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先后出生,但他不肯从这些皇子里选择立嗣,他就是不死心,就是等富察皇后再次诞育嫡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日,富察皇后为其诞下第二位嫡子。

得知这个消息的乾隆帝大喜过望,迫不及待于当年九月就为其赐名“琮”,“琮”是帝王祭祀用的玉杯,有承继宗庙的意思,很显然,这就是乾隆帝这几年一直要等的储君。

爱新觉罗・永琮

本来乾隆帝要等永琮长大一点后,在选择吉日秘密立储,但永琮也没有当皇帝的命,于次年十二月感染天花,最终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之夜夭折。

这次夭折不仅让乾隆帝立嫡之梦再次破灭,也让连丧两子的富察皇后陷入悲痛,仅仅三个月,忧郁成疾的富察皇后就病崩了。

爱妻的崩逝,彻底让乾隆帝断绝了再获嫡子的期盼。

连续失去两个嫡子后,乾隆帝悲痛万分,甚至对自己一贯以来信心百倍的“立储以嫡长”愿望产生了怀疑,乃至于公开对臣工们说:“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也。”对自己一心立嫡的非分之想进行了深刻反思。

只是有人悲痛,就有人开心,这个人就是一直不被关注的皇长子永璜。如今乾隆帝嫡子尽丧,富察皇后病崩,乾隆帝日后选择储君,必然得从这些庶子里选择,而自己长子的身份显然很有优势,只要自己好好表现,这大清的皇位说不定就是自己的了。

永璜想得不错,但他忘了,丧子又丧妻的乾隆帝现在就是一头暴怒的雄狮,任何触怒他的人下场都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且乾隆帝发现,自己初期宽仁的执政风格不仅一点效果都没有,反而滋生腐败、宗室放肆、上欺下瞒。因而借着富察皇后的葬礼,乾隆帝一改往日宽仁形象,宗室成员稍不小心,动辄训斥幽禁,内外官员,稍有疏忽,轻则降职,重则砍头。而永璜和老三永璋就是这样被撞上了枪口。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帝认为,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永璜和永璋毫无哀伤之情,以“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遭到训斥,如此一来,相当于断绝了二人承袭大统的机会。其中永璜惊吓成疾,不久病薨,而永璋也郁郁寡欢,于二十五岁英年早逝。而因为永璋的牵连,其同母弟永瑢,也不受待见,而且其生母也因久病不愈,失去了宠幸。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失去了争储的资格,但乾隆帝还是为他们想好了另一条路:过继。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慎郡王允禧薨逝,因没有子嗣,乾隆帝就将永瑢过继过去,成为允禧的嗣孙,降等承袭慎允禧的爵位,视为贝勒。

过继儿子,一来将不受宠的儿子过继出去,可以避免皇子之间的内讧竞争,反正没有继位的可能,熬着也是白熬,不如直接出继走马上就能有个爵位,不用提心吊胆,当个清闲王爷开始享福也不错。二来自然是加强皇权了,宗室王公绝后,乾隆帝就让自己儿子继承他们的家产和爵位,虽然宗法上不是自己儿子了,但在血缘上还是,以近枝代替远枝,就可以更好地巩固皇权。

而除了永瑢,另一个被过继出去的就是皇四子永珹了。

永珹的母亲金佳氏原先是朝鲜族人,祖上是包衣奴才出身,母家地位低下,又属于外族归附,在有其他的选择情况下,必然不会将皇位传给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履亲王允裪薨逝,乾隆帝将永珹过继出去,降袭履郡王,成为乾隆帝第二个被过继出去的皇子。

爱新觉罗・永琪

先后过继出去两个不喜欢的儿子,很显然,这就是为中意的储君腾位置,而这个储君就是皇五子永琪。

永琪的生母是海佳氏,虽然地位不高,但却是正黄旗出身,而且永琪自幼聪明伶俐又文武双全,表现如此突出,乾隆帝自然看在眼里,并且暗中考察。

而永琪不负乾隆帝期盼,年纪轻轻就表现得一副品性仁厚、聪慧沉稳且博学多才的品性,就连乾隆帝一直关注的骑射方面,永琪也远超其他皇子,也让乾隆帝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的储君就是永琪了。为此,先后将永瑢这个最大的弟弟过继出去,为其铺路。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日,九州清晏失火,永琪把乾隆帝背出烈火。永琪之孙奕绘(即绵亿之子)曾在《初谒曾祖母愉贵妃园寝泣述九言十八句》中提到:“乾隆癸未九州清晏火,我祖亲负高宗出烈烟”,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九州清晏失火,他的祖父永琪把乾隆帝背出烈火。

这事过去后,乾隆帝不仅意识到永琪是一个恪守孝道的皇子,且更加欣赏且果决勇敢的品性,最终下定决心,立其为储。不过在这个之间,乾隆帝把在世的长子永珹过继出去,永珹有了爵位的同时,也在宗法上取消了其实际皇长子的地位。至此,永琪成为乾隆帝目前事实上的皇长子。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永琪被册封为荣亲王,这是乾隆皇子里第一位生前获得亲王爵位的皇子,可以说,此事的永琪,就差一步,就可以被秘密册立了。但奇怪的是,虽然永琪救了乾隆帝,但两个月后,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却让永琪给履亲王穿孝。而自古“君不给臣穿孝”,乾隆帝此举,似乎无异于宣告永琪无缘储君之位了。反观嘉庆帝未给亲王穿过孝。清朝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储君被封爵之后也不会分府离开宫内的,例如宝亲王弘历、嘉亲王永琰。而永琪被立为荣亲王后,乾隆帝就命内务府为他修葺荣亲王府。可雍正以后,皇家对立谁为太子都是保密的,因此也没有人知道乾隆帝的心思。

爱新觉罗・永琪

可惜永琪也没有当皇帝的命,晋封荣亲王不过两个月,永琪就换患了附骨疽了,眼看自己满意的储君又要离自己而去,心急的乾隆帝立马让太医院用心医治,可惜病势迅猛,哪怕是太医也束手无措。次年,永琪病薨。而就在永琪薨逝三十多年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皇帝在面见英国使者马戈尔尼时,还曾这样评价五阿哥永琪:“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

众所周知,永琪实际上是病薨的,年仅25岁。关于永琪的薨逝,官书上的记载,如《国朝宫史续编》等,虽然零零散散地谈了一点,但是究竟所患何症却没有提及。幸亏时人有悼永琪之薨的,对于他的死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可以解开永琪英年早逝的原因。

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有一段记载,作者在姜女庙看到永琪题诗,他见到之后,直观的感受是:“皇五子号藤琴居士。诗酸寒笔又削弱。才则有之。乏皇王家富贵气像。”此时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距离永琪的薨逝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而看其言下之意,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观其字,看其诗,而知其人必定难享遐龄,似乎有点事后诸葛。然古往今来,类似的记载不绝于笔,如苏小妹不愿嫁与王安石之子王雱为妻,就是观其文字难成大器且享年不永。

永琪具体患病的时间不详,但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二月初三日“至兆祥所看视五阿哥病症”,可知,此前永琪即已患病,而且患病期间居住于兆祥所内。

永琪薨逝后,曾担任过《大清会典》、《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时任太常寺卿的陈兆仑撰《奉挽荣纯亲王二首》以悼之。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疮,不得溃,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陈兆仑所说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离二月初三日清高宗探视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间隔了十个月,而此时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剧,始加封为亲王”,这才促使清高宗封其为亲王,以慰其心。此外,同年十二月十二癸丑日(1766年1月22日),清高宗以未将病情缘由据实上奏,以致耽误永琪病情为由,将太医张如璠和宋国瑞交由内务府大臣治罪也说明了当时的情况。

爱新觉罗・永琪

而这种病又属于缓疽候,“其肿与肉相似,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于紫黯色。”《诸病源侯论》中说:“附骨疽亦由体盛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疽也。”患此病快则一年,慢则数年而亡,其内虽已肿成浓但不溃,和皮肉相仿,只是皮肤变得青黯,故而容易误诊,可能有些人至死也不知自己所患疽症,而永琪很可能患病而不自知,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从而导致了薨逝。

这一年,乾隆帝已经快六十了,立嫡之梦破灭,立长的愿望也落空了,对于想做千古一帝,且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来说,连个合适的储君都找不到,自己的江山难道要衰亡了吗?

此后几年,尽管还有几个儿子,但乾隆帝大都看不上眼,也拖着不肯秘密建储。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时候,乾隆帝已经六十三岁了,这在帝王里已经属于高寿了,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几年的乾隆帝也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此时,除了过继和早夭的皇子,能够继承皇位的也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璇和永瑆的生母都是金佳氏,而永琰和永璘的生母则是令妃。

乾隆帝数了一圈,才发现,到这个时间点,自己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了。而永璇和永瑆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母亲地位低下,成为储君的概率极小,一个性格乖张,一个抠门至极,很显然,都不是一个储君应有的品德。至于永璘,才不过七岁,年纪太小,这么一来,只有稍大一点的永琰可以立储了。

爱新觉罗・永琰‍

说实话,乾隆帝对于这个孩子也看不上,在眼高于顶的乾隆帝眼里,永琰过于平庸了,以至于乾隆帝一度想要从孙子辈里选择,这个人就是绵恩。当然只是想想,毕竟乾隆帝当年就斥责明太祖传位给孙子,才导致“靖难之役,骨肉相残”的局面,自然不会真的付之行动,只能想想罢了。所以,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乾隆帝只能选择永琰为储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永琰被密立皇储为皇储,只是对于自己这个平庸至极的继承人,乾隆帝是真的打心眼里瞧不上,甚至一度诅咒他。在当年的冬至祭典上,乾隆帝向上天祈祷:“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上天潜夺其算,令其短命而终。”皇帝诅咒自己储君短命而逝,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

除此之外,在乾隆帝眼里,永琰处处不被看好,甚至都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真正的储君。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在乾隆帝对外公布永琰为皇太子后,却逼着他给已经亡故的永琏磕头。

爱新觉罗・弘历

如今的永琰已经是储君,未来的大清皇帝,即便永琏被册立,但并没有继位,没有理由向其磕头。但乾隆帝不管,就是要让永琰为永琏磕头,还表示“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即永琰现在不受以弟弟身份祭拜兄长,而是以臣子的身份,向已故太子永琏行叩拜之礼。就是明着告诉永琰,他的太子位置是捡漏而来的,要不是永琏病逝,根本轮不到他当太子。

如此当面打脸的叩拜,永琰选择忍了下来。而后乾隆帝禅位,却依旧把持大权,永琰当了四年的实习皇帝,还是在乾隆帝驾崩后,才当了真正的实权皇帝。可以说,从始至终,乾隆帝从未认可永琰这个储君。

当然,永琰之后也“投桃报李”,既然不重视自己,那就给安一个“高宗”的庙号恶心恶心他,毕竟上一次用高宗这个庙号的还是赵构。可想而知,永琰也对老父亲一样不满。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 momo 5
    2024-11-25 18:06

    从之后的道光也可以推断,嘉庆实在是平庸的不行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