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一口饼,樊楼一口酒——古代集市是怎样的?三分钟带你赶个集

情文娱乐 2022-10-04 17:00:05
前言

每当将手指抚上印有《清明上河图》的物件时,似乎总能顺着指尖感受到属于汴梁这座古城集市的风情,“糖葫芦哟”、“来来来,看看自家做的发簪,保证你家夫人或者小姐戴上迷倒众生”、“卖馒头喽,又大又好吃的馒头哦”。

在深深浅浅的吆喝声中,掺杂着各色食物的香气,往来穿梭的人们,在特色各异的摊子前搜索着自己想要的商品,好不热闹。

赶集,现代农村人仍在进行着的古老风俗,在继承先人智慧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改变,相信有小伙伴亲身经历过吧!

场面极其热闹,且每每到了一定的季节,就会有一些可爱的小家伙进入集市:那边摊位上的小鸡崽,东边向阳处的小黄鸭,每每都能引得一群孩童在摊位前观看,大有一种要把买家挤走的感觉。

当然,没经历过的小伙伴也不要羡慕,因为今天,我要带着你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为你们介绍古代的集市。

初识市井声

一说到集市,“乐府双壁”之一《木兰诗》中有关购买备战用具的名句便涌上了心头: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想到一起呢,但是,不要以为东市、西市这样的划分就是古代集市的最初面貌了哦。

“集”即为“人与物相聚会”。

集市,农村或小城市定期进行的市场,它也有着其他的古称:“墟市”、“集墟”。集市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然而具体出现时间并未有准确记载。

据《左传》:“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可知,到了周代,集市贸易已初显规模,但此时的集市,仍处在地段繁华的区域。

从成书于东汉晚期的道教作品《太平经》中记载:

“万物积聚,各资所有,往可求者。”

可以看出,到了汉代,经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的集市更加发达,但仍只存在于城市。而且在此时期,已有夜市。魏晋时期,则出现了一种新的集市——“草市”,多在码头和交通要道边成立,供往来的人们进行交易。

然而到了经济水平和集市贸易空前发达的唐朝时,有了宵禁的,夜市在明面上也就“消失”了,可并不代表夜里就真没有人做生意了,自唐代郑熊的《番禺杂记》中记载的半夜兴起,清晨而散的“鬼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宋朝时集市贸易达到了巅峰,城市和农村都有着的集市的身影。早市,中市,夜市都十分繁华。明清两朝,开始出现“几日开市”,这也就是现在我们农村仍然延续着的“逢几有集”。

市井声可觅

那么古代的市集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以以下几个具体的集市为例:

夜市

在介绍古代夜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夜市是怎么来的。夜市大约开始于殷、周之际,最早明确记载夜市的文献便是桓谭的《新论》。那么夜市出现后,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白日里的刻板生活枯燥且乏味,这时夜市的出现就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成为另一大重要的休闲方式,其中最具代表力的当属宋朝的夜市。

宋朝空前发达的手工业、超越前朝的商业气息以及繁荣的经济都为夜市的繁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便能看到这一点。

夜市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不仅仅只局限于往来贸易,还有一些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相约茶楼,品茗斗诗;也有平民百姓、王侯子孙路遇斗坊,划拳击掌;甚至存在有街头卖艺之人,弹琴献唱。

宋代的夜市以开封和临安为首,“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这是因为夜市过后不久,早市便开张了,故,这些城市又有着“不夜之城”之称。

据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当时的临安夜市相当热闹,真正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炊饼,盐豉汤,馓子、葱茶,油饼,馒头,水煎包,果汁,奶酪、冰糕、杏仁露......各色吃食,总有一款是你的菜。

月市

这里的“月市”可不是真的就叫“月市”哦,而是指宋代成都一年十二个月对应的十二个不同的市集:一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那么在此我们只介绍前三个,剩下的就留给感兴趣的小伙伴自己探索了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月灯市:宋朝的灯市是在灯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上元节有一定关系,宋人习惯以灯庆上元,一到此节,买灯、观灯、玩灯便成了一大特色。

当时的灯市将观灯、文艺演出、商贸展销、体育竞技融为一体,成都知州天况就曾感慨此种胜景:“衯裶合绣袂,轣辘驰香辀。人声震雷远,火树华星稠。”足以证明其场面浩大。

二月花市:成都的花可谓是远近闻名,尤其是海棠。宋祁曾经盛赞它为:“蜀之海棠,诚为天下奇艳。”

每年阳春二月,春色正好,百花齐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赏花。据宋人的诗文记载,宋代花市在青羊宫至玉局观一带举行,沿途皆是售卖各色花卉的摊子,人们在祭拜老子、烧香祈福的途中,也会顺带买上几支,放于家中供养或是送给爱花的亲朋好友,往来之人,皆难以不为这浩瀚花海所震撼、叹赏,属实一大盛事。

三月蚕市:陆游在《剑南诗稿》五十诗云:“蚕市,成都初正故事。”这里的“蚕市”即指每年正月五日的蚕市。

由《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五日州南门蚕市》、《方舆胜览》等诗词可知,“蚕市”的开市,便意味着一年的耕作即将开始;而“蚕市”上所进行的就是务农所需物资之间的交易,当然,亦会售卖一些时蔬瓜果,但是以农桑之途的物品为主。

觅处有梵音

你以为这么大的市场就没有人管控了吗?古言小说里常常出现的黑市也是有着自己的管理系统的呢,更何况是占了市场经济一大半的集市呢,也一定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的。

既然本文的主题是宋朝的集市,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聪明的宋人都为管理集市创立了哪些有效的律法了呢。

宋代的“市”突破了前代空间、时间上的限制,模糊了市与坊的界限,商业活动也不再仅仅只局限在一个地方,已经可以看到现代商业都市的影子,且营业时间也没有了严格的要求,商品也增加了不少:来自海外的商品、农副产品、手工业制品等等。

然而,多变的营业方式以及众多的商品并没有因为其多样性而对市场经济造成冲击,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宋代相关的法律制度,让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得到了很好的管理。

禁榷律法

在禁榷律法中,以盐法、茶法、酒法最为重要、最为完备。盐法主要是关于盐的制作、买卖。官府将盐的制作管理的极其严格,不允许私盐的产生。而运销则稍微放宽了政策,有官运官销和商运商销。

官销是在官府的控制下进行,由官府所掌控,严禁私自制作、售卖,然而奈何官盐价格太高,普通人家承受不起,故总有人铤而走险,屡禁不绝。

酒法则是有关酒的酿制、征税等方面的律令。宋代称酒的专场为“榷酤”。官府严格把控酒的制作与售卖,且赋税繁重,极其严格,以致后人有此评价“历代榷酤,未有如宋之甚者”。

市场管理法

以《宋刑统》和有关敕令为首,加以王安石变法中制订的“市易法”。在京都设立市易务,对市场进行管理、调节物价平衡、控制商业贸易,保证市场稳定。

由政府拨一百万贯资金,根据市场情况来进行必要的市场管控。通过所掌握的资金,收购滞销货物,等到市场需求大的时候,再售卖给商贩,以人为调控物价,进而控制市场。

外贸法规

宋朝法律关于外贸法规已经有了较具细的规定,建立了专门的外贸机构。除此之外,宋朝还有着较为完善的外贸征税的标准,并且明令禁止贩运人口、制造兵器物资。

在外贸交易中,市舶司颁发的“验符”等其他官方凭证,就是为了保护外商利益而设,以便维护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的合法利益,并且持有此证可以在中国定居,西宁时就有大量外商在中国居住。

外商的财产也是受到宋代法律保护的,神圣不可侵犯。如果外商在中国与中国人发生法律纠纷时,《宋刑统》也是有着相当人性化的法律法规的。

总结

好啦,知道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对宋代的集市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呢?小小的市集也有着这么深厚的历史,真是神奇呀!

0 阅读:6

情文娱乐

简介:平常心去对待所有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