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首次授衔仪式。毛泽东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审阅授衔名单时,注意到少将名单中有一个特殊的人选。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在此人名字旁批示:"皮有功,少晋中。"这一批示直接将其军衔从少将提升为中将。
皮定均,生于1914年8月30日,逝于1976年7月7日,原籍为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
1930年,16岁的皮定均在红军中崭露头角。当时红军在湖北英山县与国民党军队交战,成功击退了对方,但由于种种限制,红军无法继续追击。得知这一情况后,皮定均凭借其童子团团长的身份,迅速集结了上百名童子军,秘密潜入国民党军队在英山县附近的营地。
这张照片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是皮定均。
国民党军队正打算带着物资撤离,皮定均发现后,立刻在山里制造动静。当国军听到山中传来的声响时,他们已经吓得慌了神,根本顾不上探查是谁在埋伏,连物资都来不及收拾就匆忙逃走了。皮定均看到散落在地的武器装备,马上召集手下的童子军进行收集整理,随后将这些物资送给了红军主力。正是这批装备,让工农红军得到了新的补给,并在英山县重新组建了一支能与国民党对抗的武装力量。皮定均和他的团员们因此被授予了“英雄少年”的称号。此外,由于这次行动的出色表现,皮定均在第二年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土地革命和长征期间,皮定均屡建战功,表现突出。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亲自会见了他。随着战功的积累,他在军队中赢得了“勇将”的称号,声名远播。
上图展示了七七事变期间,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设立的机枪阵地。
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战打响之际,皮定均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特务团团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旨在削弱日军实力。随后,他参与了包括林南战役在内的多次关键战斗,屡次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
1944年9月,皮定均接到上级指示,带领部队前往豫西,负责开辟当地的抗日根据地。他迅速集结队伍,赶赴豫西,与日军及其伪军展开了持续三个半月的激烈战斗。双方共交战139次,最终皮定均率领的八路军取得了胜利。在此次战役中,我军成功解放了豫西地区超过一百万群众,并在洛阳、偃师、密县等11个重要城市建立了民主政权,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下达的任务。由于战功卓著,皮定均被任命为中原军区1纵队1旅旅长。
上图展示了蒋介石的形象。
1946年,蒋介石背弃停战协议和政协决定,全面挑起内战,大举进犯我军解放区,国共和谈彻底失败,和平建国的可能化为泡影。当年6月,蒋介石派出三十万大军,企图通过攻击中原解放区,彻底消灭我军在该地区的武装力量,以保护南京安全,巩固其统治地位。
当时,我军在中原解放区的兵力仅有六万余人,面对装备精良且数量多达五倍的国民党军队,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暂时放弃中原解放区,以保存实力,为中原突围战做准备。为了确保主力部队能够安全撤离,必须留下一支精锐部队负责牵制敌军,吸引其注意力。
经过多次讨论,总指挥部最终指派皮定均指挥的第一纵队第一旅承担掩护撤退和牵制敌人的任务。由于该旅在艰苦战斗中表现卓越,被军中誉为“皮旅”。
中原突围
尽管“皮旅”战斗力强,但他们只有七千多人,而国民党军队却多达三十万。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皮定均在接到上级命令后,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他坚定表示,即使全旅官兵全部牺牲,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拖住敌军,确保主力部队成功突围。
国民党军队的攻势迅速展开,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解放军部分士兵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察觉到部队士气的波动,皮定均在战斗前夕召集全体官兵进行战前动员。在大会上,他亲自鼓舞战士们,并透露自己已经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看到指挥官如此镇定自若、信心十足,解放军战士们顿时士气大振,战斗意志倍增。
图中展示的是参与中原突围行动的女性士兵。
皮定均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打算模仿诸葛亮当年让张飞镇守当阳桥的策略,利用敌人摸不清我军动向的弱点。具体来说,他让大部队白天向东移动,晚上则悄悄向西转移,以此迷惑敌人,制造假象。这样一来,敌人就会误判我军主力的行动方向,转而向相反的方向追击。果不其然,国军完全中了皮定均的圈套,主将丝毫没有怀疑,被皮定均的诱敌之计骗得团团转。当皮定均率领一纵一旅向东吸引敌人注意力时,我军主力趁机向西撤退,赢得了宝贵的三天时间。
皮定均指挥部队边打边撤,紧紧拖住国民党主力部队,但又避免与对方纠缠过深,防止被敌人包抄。国军指挥官见状,更加确信皮定均所部就是解放军的主力,于是集中兵力向东推进,企图将其围歼。就在国军即将完成包围圈之际,突然接到情报:解放军中原主力已向西转移,要求他们立即追击。
得知这一情况后,国民党军官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皮定均的圈套,心中极为愤怒。但军令不可违,他只能带领部队向西追击。与此同时,皮定均迅速命令一纵一旅从后方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猛攻,紧紧牵制住对手,使其无法脱身。
照片中展示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高级军官集体合影,后排右数第六位是当时的支队司令皮定均。这张照片记录了皮旅早期的核心领导成员。
就在这个时候,皮定均收到了来自中央的指令,告知他原先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已经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包围圈,要求他立即带领部队撤离。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获知了这一情报。国民党指挥官意识到已经无法追上中原军区主力,于是决定集中兵力对付皮定均指挥的第一纵队第一旅,企图通过歼灭这支部队来弥补之前的失利。
在敌军的猛烈攻势下,皮定均和他的“皮旅”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当时,皮定均面临三个选择:首先,他可以带领部队向西撤退,与中原解放军的主力部队汇合;其次,他可以选择原地坚守,分散兵力,进行游击战;最后,他也可以尝试向东突破敌军的防线,进入苏皖解放区。这三个选项各有利弊,皮定均需要迅速做出决定以应对当前的危机。
皮定均仔细分析了三个选项,迅速得出结论:只有东进突围才是明智之选。他认为西撤方案太过冒险,不仅自己的部队可能遭遇不测,就连中原军区主力也会陷入敌军重围。至于打游击战,虽然能拖住敌人,但对方兵力多达三十万,长期周旋下去,自己这支部队很可能会被彻底消灭,这违背了保存实力的战略方针。权衡利弊后,皮定均最终决定向东突围。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皮定均亲自来到长江岸边,仔细勘察地形,为部队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
敌军的核心力量集中在东面,这让突围变得异常困难。但皮定均在军队中的声望并非虚有其表,他的实力有目共睹。他多次亲自到前线侦察敌人的防御布局,还找了了解当地地形的人做向导。经过多天的反复讨论和思考,皮定均最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再次使用“疑兵之计”,但这次他不再是扮演“张飞”的角色,而是化身为“诸葛亮”。他首先命令全军向西行进,吸引敌军主力向西追击。经过几天的西进后,皮定均突然下令全军转向东进。
皮定均采取了严密的隐蔽措施,命令部队夜间在森林中宿营,严禁生火或擅自开枪。为防止马匹发出声响,他还下令用布包住所有战马的口部。恰逢此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这场雨不仅帮助部队更好地隐藏行踪,还冲刷掉了他们留下的所有行军痕迹。
皮定均的肖像图如上所示。
经过数日的艰苦行军,皮定均率领的“皮旅”成功抵达苏皖解放区。在这场战斗中,一纵一旅虽然损失了近两千名战士,但主力部队约五千人得以保全,有效维护了我军的战斗力。皮定均不仅圆满完成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还巧妙牵制了国军三十万主力,彻底挫败了对方企图歼灭我军主力的计划。这一系列行动充分展现了皮定均的卓越军事才能,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皮定均的非凡战功让毛泽东对他记忆犹新。建国后,在解放军授衔仪式上,尽管皮定均的资历并不出众,但毛泽东考虑到他对国家、党和人民的重大贡献,亲自写下“皮有功,少晋中”六个字,促成他的特殊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