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都忌讳一个“王”字,历史上有3人敢用,他们分别是谁?

借古论今事 2025-04-23 13:59:44

上世纪50年代,人们给孩子起名偏爱用"建国""建军"这样的字眼。到了七八十年代,"静静""芳芳"这类名字开始流行。如今,"紫萱""子轩""浩然"等名字随处可见。不同时代,人们的命名习惯都体现了当时的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名向来讲究避讳,尤其是一个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仅有三人敢于使用。然而,到了现代,这个字却变得十分普遍,几乎随处可见。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禁忌的逐渐淡化。尽管这个字在古代被视为不吉利,但如今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禁忌色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也揭示了时代变迁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王字的忌讳】

民间流传着一句老话:名字取得越普通,孩子越容易养活。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会遇到“狗剩”、“狗蛋儿”这样的名字。这些名字看似随意,其实是过去艰苦岁月里,父母对孩子最直接、最真挚的祝愿。那时候,人们生活不易,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是希望他们能像狗一样顽强,生命力旺盛,平安长大。这种取名方式,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最朴素的生存愿望和对孩子的深切期盼。

面对生活的种种艰辛,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健康平安地成长。有些父母甚至简单到直接用孩子的出生顺序来取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原来的名字就叫朱重八,这名字直接反映了他的家庭背景和出生次序。

这与元朝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朱元璋出身贫寒,家境困顿,他的父母在生活压力下,只能做出无奈的选择。

在古代,人们起名字时有个普遍遵守的规矩,那就是不能使用权贵名人的字。无论是哪个朝代,百姓在给孩子取名时都会刻意避开那些与达官显贵相关的字眼,以免触犯忌讳。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上位者的敬畏心理。从商周到明清,这一传统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成为取名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准则。

长期以来,有一个字一直被视为禁忌,历经两千年都未被轻易提及,这个字就是“王”。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虽然理论上百姓可以取名为"王",但实际上很少有人敢这么做。

有人或许会疑惑,既然"王"字成了禁忌,那"皇"和"帝"这些字眼不也应该避讳吗?甚至连"神"、"鬼"、"仙"之类的词汇,按理说都不能随便使用吧。

在这个问题上,关键在于理解一个基本区别。普通人根本不敢用“皇”或“帝”这样的字眼来命名。即使有人胆大包天这么做了,也会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

如果名字里带个“王”字,别人就会琢磨,你为啥要起这么个名儿。这字儿一听就挺霸气的,容易让人觉得你是不是有啥特别的用意。说白了,就是容易让人多想,觉得你是不是想显得自己多厉害或者有啥特殊背景。所以,带“王”字的名字,往往会引起别人的猜测和议论。

在封建时代,帝王册封诸侯时,会根据等级授予不同的称号,如"一字并肩王"或"二字立地王"等。这些封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王"字作为结尾。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代等级制度的严格性,也反映了帝王对诸侯的恩宠程度。通过这种带有"王"字的封号,可以直观地看出受封者的身份地位。

未经君主批准,古代民众若在后代姓名中加入"王"字,将被视为对皇权的公然挑衅。这种行为直接触犯了皇权禁忌,挑战了封建统治秩序。在古代社会,"王"字作为至高权力的象征,其使用受到严格限制。任何私自使用该字的行为,都会被解读为对皇帝权威的挑战,甚至可能被视为谋反。这种命名禁忌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对皇权至高无上的维护。

清朝的文字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皇帝为了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制定了许多苛刻的规定来约束民众,而名字的使用只是这些限制中的一小部分。

《道德经》作为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其现行版本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本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避讳制度的制约。古代社会为表示对尊长或权威的敬重,在书写时需回避特定字词,这一做法直接影响了《道德经》在后世的传抄与修订过程,导致不同版本之间出现诸多差异。

【历史上名字带王的三个人】

有哪些人的名字里包含“王”字?

汉朝时期,冯野王是第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作为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的儿子,他从小就在学问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冯野王年满十八岁后,利用父亲的影响力,直接向汉宣帝请求官职。

汉宣帝对冯野王的才华十分认可,尽管他年纪轻轻却学识渊博,令人赞叹。然而,考虑到冯野王当时确实太过年幼,汉宣帝最终没有任用他。

冯野王坚持不懈,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出任当阳县令。到了汉元帝时期,他凭借长期积累的政绩,晋升为陇西郡太守,随后进入朝廷担任左冯翊,这一职位在汉代负责管理京城周边的三个重要地区。

冯野王的仕途原本顺风顺水,但没过多久就遭遇了挫折。当时大司马王凤对他心生不满,利用权力打压,最终导致冯野王被免职。

有趣的是,顾野王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他本名叫“顾体伦”。由于他特别崇拜西汉时期的冯野王,想要像冯野王那样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于是决定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顾野王”。

顾野王的具体生平事迹,因年代久远,留下的历史记载十分稀少。

接下来登场的是唐朝诗人骆宾王。他最有名的作品《咏鹅》中“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句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骆宾王最为人熟知的作品,非《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莫属。这篇檄文堪称他的代表作,广受赞誉,影响力远超其他作品。文中言辞犀利,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骆宾王的文采与胆识。通过这篇檄文,他不仅声讨了武则天的暴政,更表达了对徐敬业起义的支持,体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文学才华。可以说,正是这篇檄文奠定了骆宾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初唐四杰之一。

这样出众的能力却无法为我所用,真是遗憾。一个难得的人才摆在眼前,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法招揽,实在令人扼腕。以他的才华,本该大有作为,可惜终究没能为我效力,这种错过确实让人感到惋惜。人才的流失总是令人痛心,更何况是如此出类拔萃的俊杰。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