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去工业化,一刀裁到大动脉!现在政府正动用25亿英镑挽留中资

志楷玩转趣事 2024-12-25 14:35:1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前言:

曾经,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掌握着全球经济的命脉。但如今,英国的去工业化进程却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精准地切入了其经济的“大动脉”。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去工业化后,英国的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今,政府正在采取紧急手段——动用25亿英镑来挽留一个极为关键的外资来源。为什么是中资?它能拯救英国濒临崩溃的经济吗?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资本与资源的博弈,还有国家利益、产业未来的深刻考量。

如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反转乾坤,似乎成为英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

那么,这25亿英镑能否成为改变英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这场背后暗流涌动的博弈。

敬业集团的退意

2020年,中国敬业集团以70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钢铁公司,这一举动犹如一道曙光,不仅保住了4000多个社会岗位,也为英国的军工武器提供了重要的钢铁资源。

然而,这个看似充满希望的开始很快就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英国钢铁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包括英联钢铁、康斯特钢铁、柏门钢铁在内的14家钢铁企业合并重组,形成了这个庞大的钢铁巨头。

在其鼎盛时期,英国钢铁拥有26万名员工,产能占据全国90%以上,堪称英国“铁老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曾经的巨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1988年,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私有化改革,为英国钢铁产业带来了巨大变革。1999年,英国钢铁与荷兰霍戈文工程公司合并,成立了康力斯集团,一度成为欧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钢铁企业。

然而,2007年印度塔塔钢铁以43亿英镑收购康力斯集团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英国钢铁产业陷入了长期亏损的困境。

敬业集团接手英国钢铁后,立即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们引入了“表彰机制”,每两周评选一次先进员工,并给予奖励。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生产方面,敬业集团努力实现满负荷生产,将年产量从220万吨提升至460万吨的极限产能。通过这些措施,敬业集团成功地将生产成本从每吨180英镑降低到了50英镑。

运营费用也从每年6000万英镑降低到了3500万英镑。这些成果一度让人对英国钢铁产业的未来重燃希望。

然而,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很快就给这个刚刚复苏的产业带来了新的打击。2021年,英国钢铁的亏损额为4950万英镑,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飙升至4.084亿英镑。

面对持续恶化的经营环境,敬业集团在2023年被迫裁员260人。这次裁员不仅影响了直接的工作岗位,还对整个供应链产生了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最终,看着两年间亏损额突破4亿英镑的惨淡业绩,敬业集团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撤资关停英国钢铁公司。

这一决定无疑给英国政府敲响了警钟,因为英国钢铁公司运营着英国仅存的两座钢铁高炉,可以说是“英国工业最后的希望”。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命运,更是整个英国工业发展战略的转折点。

无药可救的英国工业

敬业集团的退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经营困境,更折射出英国工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英国钢铁产业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每一个原因都深深植根于英国的经济结构和全球化背景之中。

首先,英国本土的钢铁需求极低,生产的钢铁主要依赖出口。这种情况使得英国钢铁产业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然而,在英国脱欧后,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钢铁出口至欧洲需要支付高额关税,这极大地削弱了英国钢铁的价格优势。曾经畅通无阻的欧洲市场,如今成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次,作为高污染企业,钢铁厂每年至少需要2亿英镑用于环境治理。这巨大的环保成本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英国政府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工业企业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虽然这些政策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但也无疑加重了传统工业企业的负担。

此外,近年来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都给钢铁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都使得钢铁行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面对敬业集团可能撤资的消息,英国政府显得异常紧张。英国商务大臣乔纳森与敬业高层紧急举行了会谈,提出准备动用25亿英镑的绿色钢铁资金,对英国钢铁厂进行大额补贴,以此挽留敬业集团不要关闭其英国业务。这笔巨额资金不仅仅是为了保住就业岗位,更是为了维系英国最后的重工业根基。

然而,这笔巨额补贴能否真正挽救英国钢铁产业,仍是一个未知数。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仅靠政府补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英国钢铁产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一些批评者甚至认为,这种补贴可能会扭曲市场,阻碍产业的自然转型。

事实上,英国的去工业化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开始显现。作为全球第一个世界工厂,英国工业品曾经横扫全球,为制造业发展赢得了巨大的规模优势。

但如今,英国却成为了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无法生产原钢的国家,这一事实令人唏嘘不已。

英国的去工业化进程不仅影响了钢铁产业,还导致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大量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许多传统工业区面临着高失业率和社会问题。

曾经繁荣的工业城镇如今变成了“铁锈地带”,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尽管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政策来振兴制造业,如“北方动力”计划和“产业战略”等,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反思与展望

回顾英国的去工业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训。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环保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都是值得其他国家深思的问题。

英国的经验表明,产业转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展望未来,英国工业的复兴之路仍然充满挑战。如何在保持环境友好的同时提高产业竞争力,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本国工业,这些都是英国需要面对的难题。

尽管前路艰险,但在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英国仍有机会重塑其产业优势。

一些专家认为,英国应该充分利用其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优势,推动传统工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例如,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同时,政府也需要制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英国钢铁产业的命运,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整个英国工业的未来。它能否浴火重生,不仅关乎数以万计工人的生计,更关乎一个国家的产业根基。

在全球化、数字化、低碳化的大趋势下,英国需要重新定义其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结语:

无论未来如何,英国的经验都将成为世界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产业结构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到独特的发展路径。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英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它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将决定自身的未来,也将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我们期待看到,这个曾经的“世界工厂”能够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焕发生机。

0 阅读:212

志楷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