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军事报道当中,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视频的下方,一架轮廓与直-20相似,但机身结构又存在明显差异的新型直升机是赫然出现。如无意外,这应该就是直-20家族的新成员,直-20突击版了。虽然目前还没有更多有关该型号的具体技术参数传出,但参考外军的“黑鹰”武装直升机,我们或许可以推断一下其基本的设计理念。

作为一种介乎通用型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之间的过渡型号。外军在发展“黑鹰”的同时,通过给原来装备加装长翼和短翼的方式,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挂武器装备的能力,再配合简易的观瞄系统的加持,通用型直升机就能兼顾一地的对地和对空打击能力。由于通用型直升机本身的载荷量就十分可观,因此可选择的武器装备十分丰富,属于典型的花小钱办大事。由于武装版的“黑鹰”与常规版在机体设计方面基本保持一致,这也大大地简化了后勤的维护压力,对于出动率比较有保证。

在根据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电影《孤独的幸存者》我们可以得知,过去在阿富汗执行特种作战的美军有着这么一个规定,那就是运输型直升机不能在没有武装直升机掩护的情况下单独执行任务。事实证明,这样的规定是对的,影片中的美军后援小队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压制火力,导致所乘坐的“支奴干”运输直升机被击落,机上8名160特种陆航团成员和8名“海豹”突击队全部遇难。“红翼行动”成为历史上,“海豹”突击队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作战行动。事后不少人都认为,假如当时执行任务的美军能分批搭载武装版的“黑鹰”执行营救任务,情况可能会被改写。不过就当时的严酷的战场环境来说,哪怕武装版“黑鹰”到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击落的可能。毕竟,无论怎么改,“黑鹰”的防护力是有限的,其防护能力依然无法和专职版武装直升机相提并论。

或许有人就会问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发展武装版的通用型直升机呢?这个考量主要有几点。一个就是航程问题,一个是速度问题,还有一个是效费比问题。目前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武装直升机是几乎不具备空中加油功能的,反观美军的通用型直升机基本都加装了加油管,假如需要长途奔袭,武装直升机不能一路跟随提供掩护。其次是武装直升机由于载重和防护的要求,重量偏大,最大的飞行速度比不上通用型直升机,并不利于执行快速支援的任务。最后在应对低烈度的战场环境时,出动武装版的通用型直升机,效费比远远高于专职版武直,而且武装版的通用型直升机还兼顾一定的运输能力,能在必要时撤离伤员。这些武装版通用型直升机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客观因素。

咱们的直-20突击版,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如果说咱们的目前咱们直-20突击版和外军还有哪些差距?估计就是一根加油管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