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之可以堪称HR典范的山涛

双双说摄影 2024-11-27 10:14:44

以前太常山涛为吏部尚书。涛典选十馀年,每一官缺,辄择才资可为者启拟数人,得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言之于帝,帝益亲爱之。涛甄拔人物,各为题目而奏之,时称“山公启事”。

涛荐嵇绍于帝,请以为秘书郎,帝发诏征之。绍以父康得罪,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绍乃应命,帝以为秘书丞。

——《资治通鉴·晋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十年(甲午,公元二七四年)》

魏晋时期,礼崩乐坏,同时也是寒门子弟崛起跻身士族的好机会。

山涛,字巨源,出身不是太好,他的父亲才是个县令而且早亡,年少的生涯还是很艰辛的。好在那个时候是个动乱的年代,出身问题不是最大的晋升障碍了。山涛本身又很聪明好学,而且自小就很有头脑,结交了当时以隐逸著称的名士,混入了“竹林七贤”的队伍,因此走上了发达之路。

对比其他“竹林七贤”人物,山涛算是一个不那么隐逸的隐士。但他的才华确实是有的,这也使得西晋创立者们——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司马昭,再到后来代魏称帝的司马炎,都很愿意使用他。这一点,使得山涛实际上成为了“竹林七贤”里的另类,就是很正常的人,不是像阮籍、嵇康等人那么愤世嫉俗,而且没有得到好下场。

司马炎在泰始十年,启用山涛,给自己做人事工作,就是全国最大的HR。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见司马炎对于山涛的赏识。

而山涛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十余年,几乎把余生都用在帮皇帝选人用人上了。

为什么山涛能做这么久,而司马炎又可以这么信任他呢?因为山涛完完全全按照皇帝的意志来选人用人。每当皇帝让山涛选人时,他真的是倾尽全力,把自己筛选出来的人,都详尽地描述一番,呈递给皇帝选择,甚至由此还形成了“山公启事”的固定词,在当时就广为传诵。

司马光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山涛选人用人的能力,以及司马炎对他的信任。

嵇绍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因为老爹嵇康反对司马家族被定罪砍头受到牵连,一直没有个一官半职。但实际上,嵇康在自己要被砍头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儿子的未来留了一个伏笔,那就是希望山涛能够关照他,而且嵇康也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够得到山涛的关照。

大家都知道的是,嵇康曾经写下了一篇后来很有名的文章,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文章,虽然题目被后人定名为绝交书,实际上只是嵇康抒发自己个人不想出来当官的想法,里面夹杂着说了些“你不能理解我”的话而已。嵇康在临死前对儿子嵇绍说过,你的将来可能要山涛伯伯来关照了。这也算是一句托孤的话。试想,如果两人真的是彻底闹掰了,不可能还有这么样的话说出来的。

山涛也果然是个可以托付的人。他不避讳嵇康是有罪之人,还是向司马炎推荐他的儿子嵇绍出来做官。可是嵇绍自己,因为父亲的缘故,闭门谢客,不想理官场的事情,对于山涛的推荐不领情,和他的老爹有点像,都是那么的执拗。

山涛为此上门亲自劝说嵇绍,和他讲,连天地都有四时变化,你何必那么固执己见呢?嵇绍被自己的这位伯伯给点醒了,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从隐士行列走了出来。

嵇绍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因为护卫当时的皇帝司马衷遇害。司马衷是个傻子,白目。但当嵇绍的血溅到他的衣服上后,别人要给他换洗,他竟然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可见嵇绍的忠诚,是连榆木脑袋都能被感化了的。这个事情,也说明了山涛这个人,确实是一个非常合格的HR。

魏晋时期,和山涛一样,以隐士身份得到重用,但没有超脱尘世,而且鞠躬尽瘁为国效力的,大有人在。很多人以为,魏晋时期的名士颓废、误国。这虽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通过隐逸来营造名声,是能够得到重视和提拔的一条路径。很多人有报国之志,但苦于报国无门,不得已,就选择了这种方式来为自己铺垫晋升的道路。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唐朝时候,也有很多人,没有名门血统,没办法,就只能也采取魏晋时期隐士们的做法,给自己营造好的名声,进而得到升迁的机会。比如大诗人李白,就是走的这个路线。

一个人能不能显贵,有多种的道路。但一旦富贵了,是不是能做出点事情出来,才是对一个人进行褒贬的关键。

到了晚明时期,一些士子为了能够上位,最好的方式就是结交和皇帝亲近的宦官。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晋升,才能站到一定的平台之上。所以,像张居正等人,这样大刀阔斧改革的官员,也不可能免俗,也需要委身去结交、巴结宦官阉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这些,往往就会被后人所诟病,成为他们身上的污点。

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说,毁誉的事情,不是个人所能决定得了的。你只要做事情,能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你要有接受别人不理解你的勇气,接受自己可能在违背本性做事的心态。一个人,不是说成事儿就能成事儿的。你肯定会为此付出很多,包括你自己本人的声誉。

这一点,简单点说,就是忍辱负重吧。

山涛在那个时候,他肯定是知道嵇康等人不肯和司马家族同流合污的思想的,他甚至可能比其他人更痛恨司马家族的不讲道德、没有底线。

但,他没有像嵇康那些人一样,只身站出来挑战司马家族的不道德,而是选择了委身其下,做自己该做的事儿。可能,他想的,不完全是司马家族的道德问题,而是这个国家需不需要人来经营,需不需要人来推动。

所以说,山涛在自己的位置上,选择了大批适合出来做事的人,让国家机器能够正常的运转。单从这一点,山涛是可以、也应该得到肯定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