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从容问散骑常侍薛莹孙皓所以亡,对曰:“皓昵近小人,刑罚放滥,大臣诸将,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它日,又问吾彦,对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若是,何故亡?”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故为陛下禽耳。”帝善之。
——《资治通鉴·晋纪三·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公元二八零年)》
公元280年,晋武帝的大军杀进了东吴首都,标志着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
投降的东吴皇帝吴皓被押解到了西晋的首都洛阳,在那里,晋武帝搞了一个受降仪式,向天下昭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仪式之后,晋武帝可能意犹未尽,就向自己手下的人发出了那个千古之问,为什么王朝会兴替呢?
当然了,晋武帝的这个问题问的很具体,就是问为什么东吴会被我灭掉。
晋武帝问的对象,主要是来自东吴的投降官员。这也和历史上很多其他取得胜利的帝王很类似,他们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投降一方的人,是怎么来看待自己的失败的。可能,除了要获得问题本身的答案外,也是一种心理上会有更大的满足感吧!
《通鉴》这里记载的一个对象,也是先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是薛莹。
薛莹是东吴的一个以清廉著称的大臣,投降后获得了散骑常侍的职位。因为在东吴的时候,薛莹参与了《吴史》的撰写工作,所以也可能是因为这一点,晋武帝司马炎先是想听听他的意见吧。
薛莹的回答,基本上的中规中矩的。东吴的灭亡,在他看来,就是皇帝昏聩、搞得手下离心离德的结果啊!一个腐朽的国家,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对于薛莹的这个回答,《通鉴》里光是记载了薛莹的话,没有晋武帝的反应。为什么呢?往下再看。
又过了些日子,晋武帝把同样的问题,提给了另一个东吴的降将吾彦。
如果说薛莹的文官的代表的话,那么吾彦则可以看作是东吴投降过来的人中的武将代表了。吾彦也是出身不好,凭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升上来的。
他还很有先见之明。
当时,西晋的王濬偷偷在西蜀准备攻打东吴的战船。吾彦发现后,提醒东吴皇帝吴皓要重视起来,做好防备。可吴皓没搭理他。他自己就在辖区积极备战。
等西晋的大军攻打东吴的时候,只有吾彦的辖区因为有准备,没有被攻打下来。
由此可见,吾彦的智商很高。所以,晋武帝选择向他提问,估计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吾彦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他说,那是因为我们东吴的皇帝“英俊”(英武有才俊),同时大臣们“贤明”(贤德有智慧)。这个回答,显然超出了常人的认知。《通鉴》这里用了活灵活现的写法,说晋武帝笑着继续追问:既然这样,你们怎么会灭亡呢?
大家看看,《通鉴》这里形容晋武帝在听到吾彦的回答后的表情,不是常规的诧异,而是面带微笑,是不是也觉得有点诡异呢?
这个笑的表情,可能有着几层含义。
一是,表明晋武帝在这个时候,对于自己有着充分的自信。
他能够去向东吴的降将们提出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很关注答案本身了。对于什么稀奇古怪的答案,都可以接受。
他要的就是一个效果,就是在投降者面前展示自己胜利,展示自己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新主人。
所以,他很坦然地来接受可能的各种答案。
而对于出奇的答案,也是以一种微笑的表情来接受,来追问,是在表明自己的大度的君王,是一个不可动摇的胜利者。
二是,可能吾彦的回答,才是他想要的答案。而且他知道,他追问过后,就会得到他真正想从这些降将口中说出来的话了。
所以,在薛莹的回答之后,他没有什么反应,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因为他知道,薛莹说不出他想听的话。
而吾彦这里,一下子就提起了他的兴趣,让他觉得他问对了人。所以,他就笑着,而不是用其他别的表情,来继续追问下去。
吾彦接下来是怎么回答的呢?
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故为陛下禽耳。”帝善之。
看到了吧。晋武帝善之,对于吾彦的回答,他是大大地夸奖了一番了呢!
吾彦的回答,意思就是东吴灭亡,被西晋被晋武帝您而灭了,这是代表着天道,代表着西晋应该兴盛,而东吴必然灭亡。
吾彦说这些的背后是什么呢?那不就是在说,晋武帝是天选之人,是理所当然的、奉天承运的得道明君吗?
这样的回答,让晋武帝美到骨子里了,所以肯定要夸奖夸奖啊!
吾彦,从他在东吴灭亡时举动来看,是一个对时局把握很准的人,也就是一个识时务的人。
所以,他在投降之后,得到了重用,成为后来西晋的边关重将。
这段巧妙的、得到皇帝褒奖的应对,可以看出来,他的的确确,不仅高智商,而且高情商。
任何一个帝王,不管多么地明事理,对于恭维的话,肯定是多多益善的。很多人,就因为会揣摩皇帝的心理,说出了皇帝最想听的话,得了很大便宜。所以,怎么讨主子的欢心,是一个绝学。
晋武帝在统一天下后,心理状态明显有了变化,成为千古一帝 ,是他那个时候最想的事情。
当然,肯定会有人给他上奏折,要搞什么大典之类的。但是,除了这些之外,他肯定也还有别的需求。吾彦拐弯抹角的奉承,显然是晋武帝最需要的。
以前,常常看到说,要成为别人肚子里的蛔虫。现在看,这绝对不是一句假话。你情商高,真的会把准别人的心理脉搏,把别人想听的话,及时喂到他的嘴里去。而你,则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