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海贵驷街道至源生态农场,绿油油的水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群鸭子在稻田间自由穿梭,不时传来欢快的“嘎嘎”声……对于波而言,这片农场无疑是他精心打造的世外桃源。
44岁的于波,来自内蒙古赤峰。大草原的广袤与豪迈,赋予了他豪爽不羁、心胸开阔的特质。而温婉秀美的镇海,激发了他内心的细腻与坚韧。17年来,于波用智慧和勤劳培育出一片现代农业的绿洲。绿洲上,绽放着他心中的生态农业梦。
(于波。)
于波与镇海的缘分,始于2007年春天。当时,他正在扬州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读研。
一次偶然机会,于波跟随导师、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卢立志来到镇海。那时,江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经营者正寻觅一位志同道合的接班人。于波与对方一拍即合,决定来镇海养鸭。
“苦读多年,却选择下乡养鸭,家人强烈反对。但我坚信,我的专业技能在基层养殖场能大放异彩。”于波笑道。
(于波。)
2008年,研究生毕业的于波接手了鸭场。他迅速展现了非凡的创新力——构建全封闭、现代化鸭舍体系,自主研发了高效的自动化粪便清理装置。经过数年探索,于波成功研发绿色生态养鸭模式,不但显著降低了蛋鸭养殖过程中的粪便污染,还实现了养殖污水零排放,为行业树立了环保新标杆。
随后,于波又探索无水养鸭,并成功试验了“鸭子旱养技术”。这一绿色生态养殖模式迅速得到广泛推广。他也成为宁波“鸭子旱养技术”的开拓者!
2014年,于波跨界涉足种植业。他承包了贵驷沙河村530亩水田,创建了至源生态农场,开始种植水稻。这一举动,再次让家人捏了一把汗。但于波信心十足:“农业各领域是相通的。我相信,养殖的生态理念同样可以贯穿到种植业。”
(稻鸭共育。)
如何摆脱传统农业中养鸭污染水源、水稻依赖农药的困境?“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技术,成为于波的突破口。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方式。让鸭子在稻田里‘打工’,是我的一个尝试。”于波指着自己最初挑战“稻鸭共育”的50亩试验田说,“经过无数次试验与摸索,我最终找到了既能让鸭子健康成长,又能确保水稻优质的最佳数量组合。”
在“稻鸭共育”模式下,虽然水稻产量有所降低,但品质显著提升。“这些生态稻加工成的大米,保留了‘老底子’的米香,煮起来满屋飘香。”随着“稻鸭米”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于波为这款大米注册了“醉乡愁”商标,并以普通大米几倍的价格进行销售,销路一直不错。
随后,于波又拓展了“稻虾共育”模式。“小龙虾养在稻田里,既能除草除虫,又能为稻田提供天然的肥料。而稻田则为小龙虾提供了栖息之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生态循环。”他表示,这种绿色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研学活动。)
在于波心中,农场不仅是生产农产品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集休闲、观光、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将农文旅深度融合,种养殖产业的附加值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于是,于波将生态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农场不仅设有观光、体验和互动区域,还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于波也因此成了孩子们心中和蔼可亲的“稻田伯”。
如今,在春秋两季的营业高峰期,农场的门票收入十分可观。同时,稻田鸭也因独特的品质,售价高出普通鸭三倍,成为市场上的宠儿。
(彩色稻。)
于波认为,农业美学是吸引游客的关键。为此,他与万里学院的学生合作,利用彩色稻在稻田上绘制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同时,围绕水稻这一核心元素,不断拓展观光项目,与学校深入开展合作,开发出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如今,农场不但成为众多游客慕名的网红打卡地,今年更是被镇海区定为研学基地。
“广阔稻田不仅是我辛勤耕耘的见证,更是我对现代农业理念的实践之地。”于波告诉记者,目前至源生态农场已汇聚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专业团队。
来源:甬派(新莓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