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阴霾笼罩,
恐惧和担忧如影随形,
请相信,
您不是孤勇者!
坚强是最锋利的剑,
信念是最坚固的盾,
家人的关爱是温暖的港湾,
朋友的支持是前行的动力。
一起携手,
定能战胜这可怕的病魔,
迎来最终的胜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您从来都不是独自前行。
手术之前,为能够精确地评估病情,通常需要对乳房内的包块、腋窝淋巴结实施穿刺活检。不过,有时这个过程或许要反复操作,大家对此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情绪,甚至对主诊医师有所怀疑,可以理解。
那么,为什么需要反复穿刺呢?


穿刺活检的目的

当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钼靶或者磁共振等,发现乳房内有可疑的肿块时,仅仅依靠这些影像表现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肿块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这时候,就需要考虑穿刺活检了。
穿刺可以直接从肿块中获取组织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明确诊断是否为乳腺癌。这种直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的方法,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如今,乳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基因分型对于选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通过穿刺而获取的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分析肿瘤细胞中的基因变化,如 ER、PR、HER-2等的表达情况。
基因分型不同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比如,HER2 阳性的乳腺癌可能对靶向治疗敏感,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则可能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更多,了解基因分型,就能为患者制定更加个体化、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明确了乳腺癌的诊断和基因分型后,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比如,是手术优先,还是先进行新辅助治疗(术前的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缩小肿瘤再手术?是单纯手术,还是需要结合术后的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这些决策都需要基于穿刺所提供的准确诊断和基因分型信息。


穿刺活检的过程

在医院的超声检查室里,患者安静地躺在检查床上,医生操作着超声设备,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乳腺包块或肿大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在超声实时监测和引导下,医生把穿刺针从患者的皮肤表面刺入,直达病变部位的内部。
穿刺活检有细针穿刺和粗针穿刺两种方法。
细针穿刺,这是一种细胞学检查技术。确定好穿刺的位置后,将一根细细的针精准地刺入乳腺肿块或腋淋巴结,抽取到细胞后,把这些细胞轻轻涂布在玻片上,然后送去病理科进行细胞病理学分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初步判断细胞是否存在异常。
粗针穿刺则更像是一次“切割行动”,使用特定的空芯针,直接对病灶进行穿刺。这种针就像一个小小的管状结构,能够精准地切割包块或淋巴结组织,获取圆柱形的组织样本。这些样本就像是病变部位的“小代表”,被送到病理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学检查。
病理医生会对样本进行切片、染色等处理,然后观察组织的微观结构,判断是否有癌细胞、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组织的类型和分化程度等,从而给出更准确、更详细的诊断结果。
无论是细针穿刺还是粗针穿刺,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病变组织的信息,帮助明确诊断,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反复穿刺的原因

乳腺包块或肿大淋巴结内的病变的有一定的异质性。包块就如同一个微观世界,其中不同区域的病变性质可能大相径庭。有些区域的病变特征鲜明,易于识别,而另一些区域的病变则相对隐晦,不那么典型。
这就好比在一片森林中寻找特定的树种,如果穿刺针恰巧落在了那些不典型的“树木”区域,获取的样本就无法准确反映整个包块的真实情况,从而给诊断带来极大的困扰。
癌细胞的增殖也是导致诊断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癌细胞生长,乳腺包块或肿大淋巴结内部的血液供应可能无法跟上其需求,从而引发缺血和缺氧,导致组织坏死。
当穿刺针不巧刺入坏死组织严重的区域时,所得到的样本中可能充斥着大量的坏死细胞或组织碎片,而缺乏有价值的癌细胞信息。
穿刺操作细节也可能影响诊断结果。进针、抽吸和拔针的过程中,若不慎引入了过多肿块外的血液、组织液或者其他无关组织,就会像在一杯纯净水中滴入了杂质,使样本变得不再纯粹,会混淆病理医生的视线,增加诊断难度。


穿刺活检的风险

任何医疗操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反复穿刺也不例外,常见的风险包括出血、感染等。
出血是由于穿刺过程中损伤了血管所致,一般情况下,少量的出血会自行停止,如果出血较多,可能需要采取局部压迫、止血药物等措施进行处理。
感染可能是由于穿刺操作时细菌侵入引起,为了降低感染的风险,穿刺前需要严格消毒,可以穿刺后给予患者预防性的抗生素治疗。若发生感染,会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若患者在穿刺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不适,这些症状通常在短期内会逐渐缓解,给予适当的止痛和消肿处理。


一个老问题

乳腺癌穿刺活检会导致癌细胞扩散吗?
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乳腺癌术前穿刺导致癌细胞扩散的风险极低,穿刺活检是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的,使用精细的穿刺针,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穿刺针设计较为特殊,它在获取组织样本时,是通过负压吸引的方式,而不是像切割那样可能造成组织的大面积损伤,同时,穿刺针的管径较小,能够有效控制穿刺过程中细胞的溢出。
人体自身也具有一定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会对可能逸出的少量癌细胞进行识别和清除,阻止其形成新的病灶。
穿刺道一般会选择在接下来拟行手术切除的范围内,也就是说穿刺道所在的区域会被一并切除,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癌细胞残留和扩散的可能性。
当然,任何医疗操作都不能保证没有风险,但术前穿刺活检带来的诊断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潜在的风险,我们不必过度担忧乳腺癌术前穿刺会导致癌细胞扩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