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我国北部放流20万尾鱼,是在为俄罗斯“做嫁衣”吗?

张勋评社会 2023-01-11 06:44:10

兴凯湖曾是我国的第一大内陆湖,随着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兴凯湖由内陆湖变成了中俄界湖,其中北部约三分之一属于中国,面积为1240平方公里,南部约三分之二则归俄罗斯管辖。

兴凯湖还是东北亚面积最大的自然构造湖,总面积达4380平方公里,比鄱阳湖还大;湖泊蓄水量为240~260亿m³,相当于太湖水量的5~6倍。强悍的储水能力得益于两个自然因素:一是造山运动时期,兴凯湖的湖盆大规模凹陷,最深处可达10.6m,水深和太湖相比绰绰有余;二是流域内共有24条河流汇入兴凯湖,诸如穆棱河、伊利斯塔雅河等,而出水通道只有一条,也就是我国境内的松阿察河,源多流少,自然蓄水成湖。

庞大的水体蕴含着丰富的淡水资源,湖区沼泽纵横、湿地遍布,孕育出了多样的生物资源,堪比天然的“生物宝库”。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兴凯湖的资源利用,生产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

1953年,我国数万名志愿军转业进驻兴凯湖畔,在湖区北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荒建设,曾经的“北大荒”迅速崛起为富饶的“北大仓”。兴凯湖的渔业生产也在50年代如火如荼,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于1951年撰写了第一篇关于湖区鱼类的研究报告,时至今日,湖区已发现63种鱼类,不乏兴凯湖大白鱼、大银鱼、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等名贵鱼种的身影。

大麻哈鱼

自兴凯湖养殖场成立后,当地捕捞队的规模逐渐壮大,鱼产量在80年代达到高峰。我们来看一组生产数据:1959年,兴凯湖的渔获产量为1023吨,1984年提高到1491吨,1996年有所降低,但也达到了1131吨。平均产量方面,70-90年代都在700吨以上。这还只是北部约1/3的湖面获得的渔业产量,而在整个兴凯湖区,渔业资源的储量难以尽数,充分开发后足以媲美查干湖、千岛湖。

但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兴凯湖的鱼类群落却出现了不利的变化,外来物种间接干扰了土著鱼种的优势地位。事情还要从北侧的小兴凯湖说起:小兴凯湖是封闭的小型湖泊,水位更高,水深更浅,和南边的大兴凯湖只有一岗之隔,两湖通过水闸交换水体。

大小兴凯湖的位置:两湖由土岗分开(上图中:S为水闸,AC为养鱼场)

二者的区别在于,小兴凯湖完全归我国所有,水质肥沃,可控性高,在上个世纪被作为人工养殖水体利用,湖内的鱼种多为人工投放的青草鲢鳙、鲫鱼、大银鱼等外来鱼种。而大兴凯湖面积广阔,流动性强,是一个天然水体,湖里生活的鱼类都是野生鱼。

在引入外来鱼种之前,兴凯湖的优势鱼种是赫赫有名的大白鱼,该鱼和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还和黄河鲤鱼、松江鲈鱼、松花江鳜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鱼”,在古代只有历代帝王才有资格享用。

大白鱼的学名为兴凯湖翘嘴鲌,简称兴凯湖鲌。作为湖鲜的个中翘楚,大白鱼因其优异的品质而备受推崇。首先,大白鱼以湖内的秀丽白虾和小型鱼类为食,氨基酸组成丰富;其次,兴凯湖水质优良,水温较低,兴凯湖鲌生长速度慢,肉质更加紧实。诸多特性使大白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鱼中上品”,但大银鱼的到来改变了大白鱼的命运。

兴凯湖大白鱼

大银鱼原本只存在于小兴凯湖,系当地渔民为发展增值渔业所引进的品种。始料未及的是,来自小兴凯湖上游的汛期洪水推波助澜,将湖内的大银鱼带入了大兴凯湖,2014年前后,大银鱼种群呈现出爆发性增殖的态势。大银鱼肉质鲜嫩且有滋补效果,经济价值较高,渔民们自然也是“顺势而为”,将主捕对象从大白鱼转向了大银鱼。

一方面,捕捞大银鱼的机动船频繁作业,破坏了大白鱼的栖息环境和亲本资源,以白鱼滩为代表的产卵场在90年代走向衰退,野生种群出现衰退征兆。另一方面,捕捞大银鱼的网目规格最大只有2cm,渔民在作业时经常误捕大白鱼的亲鱼、幼鱼,破坏了自然资源。当然,大银鱼也遭到了高压捕捞,但这种鱼只有一年的生存寿命,性成熟时间短,繁殖成活率高,恢复速度也快,最终成功占据了强势地位,其优势度(13467)是兴凯湖鲌(461)的29.2倍。

大银鱼

兴凯湖鱼种的优势度

大白鱼的资源衰退状况有多严重?大部分渔获都是未成熟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的现象十分突出。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大白鱼曾占到兴凯湖总产量的80%以上,2012年骤降到5%左右,优势地位彻底丧失。在年龄结构方面,4龄以上的大白鱼在1982年的占比高达78.89%,1998年为41.99%,2007年为28.68%,2012年降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12.56%。

在这种情况下,放流鱼苗就是见效最快的恢复方式。为救助衰退中的大白鱼,黑龙江省坚持在兴凯湖畔组织放流活动,2022年6月6日一次性投放了20万尾大白鱼的鱼苗。

按理来说,我国为保护名贵鱼种而在兴凯湖北部放流鱼种,这不仅合乎情理,还是保护地理种群的必要措施。类似的做法还有:我国为保护大马哈鱼资源,坚持60多年在绥芬河、密江、乌苏里江放流大马哈鱼,抚远市、东宁市、珲春市均建有放流点,投苗总量超过5000万尾。

大麻哈鱼成鱼:体重可达4.4-10.0公斤

大麻哈鱼幼鱼

但无论是兴凯湖的大白鱼还是黑龙江的大马哈鱼,国内网友在放流问题上却表示担忧:黑龙江是中俄界河,兴凯湖是中俄界湖,我国渔业部门花费精力自建孵化场和育苗场,放流的鱼种最后却游进了俄罗斯境内,我国为放流付出的努力究竟划不划算?

网友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在兴凯湖中也同样如此。但各位可以放心,我国的放流活动并不是在为俄罗斯做“嫁衣”,俄方也不完全是“坐享渔利”,放流的结果是两国共同受益,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个角度:中俄两国为界河、界湖的资源养护都付出了努力。放流活动不只在我国进行,俄罗斯一侧也同样在放流,具体到兴凯湖,我国增殖放流的鱼种有大银鱼、兴凯湖鲌,还有鲢鱼、草鱼等经济鱼类,俄罗斯一侧则重点放流了梭鲈等大型肉食性鱼类。

梭鲈

第二个角度:我国在兴凯湖放流鱼苗,最大的受益国还是我国。俄罗斯境内的湖泊面积是我国的两倍,水面更广,渔业资源也更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上,我国在北部湖区历来就有捕捞传统,渔业文明可追溯到六千年前,1950年后更是进入了高峰期。而俄罗斯一侧的利用方式则以娱乐性的垂钓为主,目标鱼种为黑鱼、梭鲈、鲶鱼、蒙古红鲌等食肉鱼。此外,湖区南部是俄罗斯的自然保护区,人口密度低,渔业人员数量很少,渔业强度也无法与我国相提并论。

因此,我国的放流活动并不会付诸东流,网友们也不用担心“肥水外流”的问题。顺便多说一句,有些放流活动还能产生“额外的效果”,以大马哈鱼为例:1960年代,我国的大马哈鱼资源开始衰退,汤旺河、饶力河等历史产卵场相继消失或消退,洄游的亲鱼愈发罕见。大马哈鱼的放流不仅是为了修复生物资源,也是为了巩固我国作为大马哈鱼“鱼源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还有利于为我国赢得在太平洋捕捞大马哈鱼的权限,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做个简单总结,兴凯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宝库”,放流活动体现了我国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兴凯湖是中俄两国的共同课题,自《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签署以来,兴凯湖的鱼种数量呈现出增多趋势,相信在两国的保护之下,未来的兴凯湖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0 阅读:32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