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自比蜗牛的女人,被当成“礼物”供养了一生

小财迷的奋斗与摆烂 2023-03-13 16:50:45

1936年,鲁迅去世后,好友许寿裳等撰写《年谱》,有这么一条:前六年三十二年丙午(一九O六年)二十六岁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山阴朱女士,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家中长女,被人称为安姑或安姑娘。父母替她缠足,教她《女儿经》,希望日后女儿能嫁个好人家,相夫教子,过上好日子。她与鲁迅订婚到二人举行婚礼,间隔七年。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这不过才是开了个头。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是鲁迅对与朱安之间婚姻生活的全部描述。不吵架,不打架,不多说话,感情更是谈不上。各过各的。不是越来越疏远,而是从来没有亲近过。

朱安曾以自己的方式争取过反抗过,只是都像一个拳头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儿,很无力。1914年,鲁迅收到朱安的信,他在日记中写到:“二十六日……下午得妇来书,二十二日从丁家弄朱宅发,颇谬。”鲁迅回乡探亲,朱安设宴款待亲友,席间指责鲁迅的种种不是。鲁迅一言不发,觉得这是朱安的计谋圈套,不能中计。

朱安小心翼翼的,卑微到尘埃里。同住北京的时候,鲁迅生病,只能吃粥。每次煮粥前,朱安会先把米弄碎再煮,托人去有名的吃食店买回下粥的小菜。鲁迅白天工作,她就静静地张罗家中琐事,还恳请周围的人不要打扰鲁迅。只能从剩饭剩菜中来判断“丈夫”的喜好,喜欢的,下次多做一点……朱安太累了。

作为关心妇女问题的作家,鲁迅当然能了解朱安在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苦楚。《孤独者》中鲁迅借主人公之口,说了这么一段:“我那时不知怎地,将她的一生缩在眼前了,亲手造成孤独,有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而且觉得这样的人还很多哩。这些人们,就使我要痛哭……”对啊,这样的人真的很多,比如朱安。

鲁迅的母亲希望朱安能够生一个儿子,维持夫妻感情。朱安说:“老太太嫌我没有生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有一年,《中国新闻史》的课上,老师讲起了朱安,复述了她说过的一段话:“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讲这一段的时候,老师声音几次哽咽,还摸了摸眼角。来自于一位男性对于朱安的同情,至今历历在目。

鲁迅去世前,朱安已多年未曾见过他。朱安祭鲁迅,都会有一道菜,白薯切片,裹着鸡蛋面粉油炸,这是鲁迅生前喜欢的。

朱安临终前,请邻居列出了两份清单,是她一生的财物,其中一份清单是衣物布料,每一样都指定了要赠与的人,有宋太太、有二太太、有大小姐、有孙女、有大少爷……还有一部分赠给了曾经照顾过她的老妈们。她还有几个愿望:第一愿,能与鲁迅合葬;第二愿,死后每逢七日能有人供水供饭;第三愿,“五七”的时候,有僧人能为她诵经。

朱安逝世后,既没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也没有葬在北京板井村的坟地。她孤独地长眠于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墓地。后来,墓地因“破四旧”被夷为平地,没有人知道朱安去了哪里。临终前的三个愿望,也只是“愿”和“望”罢了。

《朱安小传》里提到,朱安去世前一天,有记者去拜访她,关于鲁迅和她的关系,朱安说了一段话:“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一位朋友说,鲁迅年轻时没有反抗精神,当初就不该接受父母之命,耽误了别人一辈子。

朱安的故事,也是时代的眼泪。

1 阅读:1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