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游黄鹤楼

蒋钦评文化 2024-07-04 03:46:29
6月1日上午,我们游黄鹤楼,地接社的小张赶来带团,他个子高挑,很有朝气。来武汉前,我选了几首诗,想到实地看看,是否与诗里描写的一致。唐朝诗人崔颢写了《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进入景区后,乘车前往黄鹤楼,杨导为大伙拍照后便分开行动。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原为一军事哨台,盛唐演变为“游于是,宴必于是”的游览胜地。宋元时期被推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因战乱曾有短暂消失。明清现代屡次毁建,清光绪十年(1884),历史上最后一座黄鹤楼被烧毁。 现在的黄鹤楼重建于1985年,为中华盛世的象征。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进入黄鹤楼的游人如织,因“六•一”儿童节,前来游览的小孩较多,上下楼通道是分开的。一楼大厅的一面墙壁上,有一幅黄鹤振翅飞翔的壁画,象征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谁乘黄鹤飞去?有古代仙人子安之说,有三国蜀汉名臣费祎之说,影视剧则引用另一说法:曾有一道士在辛氏酒楼饮酒,无钱付账,便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在墙上,店家因此生意兴隆。十年后,道士旧地重游,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出资建楼,称黄鹤楼。后人判断,崔诗是借费祎登仙驾黄鹤返憩于此的传说,神思遨游,写下千古名诗。 在楼上,有李白、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的题诗,没有哪一首能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可谓千古崔诗为一楼,难怪李白反复审阅此诗,始终觉得缺乏创新之处,无法企及崔诗,便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我一层一层的登上黄鹤楼,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断变换角度拍摄楼外的风景,想寻找崔颢当年写《黄鹤楼》的感觉:黄鹤楼高耸云天、白云环绕,楼外景色变幻、气象宏大;仙人黄鹤驻足著名胜地,瞭望远方的晴川沙洲、青翠树木、芳草落日暮江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诗意的画卷。 我反复问自己,能否像崔颢一般的吊古怀乡?面对众多的游人,我似乎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他乡之客,看着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崔诗把我带入了那繁华的盛唐。长江、汉江在这里汇合,滚滚向东流去,江上的烟波日落黄昏时使人无限惆怅。无数千古风流人物已被浪花淘尽,只有这黄鹤楼屡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0 阅读:0

蒋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