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间谍?企业家的言论自由应有边界

智说 2025-04-24 01:40:16

在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掷出 "绝不用海归派,海归里有间谍" 的论断时,这场关于企业安全与人才战略的争论,已然超出普通商业决策的范畴,演变成全球化时代下人才观的激烈碰撞。

格力电器的技术护城河确实需要严密防守。从碳化硅芯片到工业机器人,这家企业每年投入数十亿研发资金构筑的核心技术体系,是其立足市场的根基。董明珠的担忧有其现实考量 ——2019 年某家电企业核心工程师携密跳槽事件,曾导致某型号空调专利技术外泄,直接经济损失超 3 亿元。格力内部员工证实,企业保密制度已细化到实验室电脑禁用无线网卡、研发数据分权限管理等严苛程度。

但将矛头指向海归群体的逻辑链条明显存在断裂。历史长河中,从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到钱学森奠基航天事业,海归人才始终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科技领域,施一公领衔的冷冻电镜技术突破、李彦宏创建的百度搜索引擎,无不印证着国际化人才的创新价值。格力自身也在 2018 年设立硅谷研发中心,其智能装备项目组的核心技术骨干中,海归博士占比达 35%。

企业安全与人才开放本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日本丰田的 "防谍体系" 既包括指纹识别的数据保险库,也建立了外籍专家的分级授权机制;德国西门子通过设立 "创新隔离区",既保护核心技术又吸纳全球智慧。这些案例证明,健全的制度设计能够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格力若将人才战略困于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或将错失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转型机遇。

站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国企业需要更开阔的胸襟与更智慧的平衡术。人才战略不应是封闭的堡垒,而应是流动的活水。既要有守护核心技术的铁壁铜墙,也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这或许才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真正底气。

0 阅读:0

智说

简介: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