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后台收到很多粉丝的留言,其中一位粉丝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今年是我结婚后的第一年,按照习俗,婚后的第一年要在婆家过年。看着父母孤零零地过年,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再看看老公和他父母其乐融融的样子,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老一辈的人都想生儿子。”
是啊,在传统习俗里,儿子娶妻生子,最后留在父母身边,给父母养老送终。
而女儿呢?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旦结婚就成了别人家的人。
这样的背景之下,谁还愿意生女儿?
虽然无法以偏概全,但根据我的观察和后台粉丝的留言来看,在我国80%的家庭都是如此。
记得之前看《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生二胎必须经过老大同意吗?
傅首尔的一段发言,让人印象深刻。
她说:“如果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你会觉得人生圆满了;如果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你会觉得,哎呀,也不错;但如果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儿子,你会觉得,怎么又是儿子?如果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女儿,你会觉得,完了。”
虽然傅首尔是在调侃,但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
当然了,当下社会,重男轻女思想已不像从前那般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生女儿和生儿子终究是不同的。
儿子是给自己生的,女儿似乎是给别人养的。
就拿过年这件事来说吧,有儿子的家庭,儿子带着儿媳回家过年,一家人享受着子孙绕膝的团圆生活;而有女儿的家庭,女儿去婆家过年,父母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如此这般,谁还愿意生女儿?
人们总是一味地批判重男轻女的思想,却丝毫不追究其根源。
要我说,重男轻女的根源就在于传统婚姻的不公平。
在传统婚姻里,女儿嫁到婆家就是婆家的人,和娘家的关系似乎只剩下“亲戚”。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父母当然想生儿子。
生儿子的家庭,只需要将儿子养大成人就能享受子孙绕膝的晚年;而生女儿的家庭,将女儿养大就仿佛成了别人家的人。
虽说现在都在倡导男女平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传统习俗早已根深蒂固。
在传统婚姻里,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而儿子娶妻生子留在父母身边,这就是很多人想生儿子的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谁还愿意生女儿?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已经摒弃了这种观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新型过年方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老一辈的观念里,女儿终究是要嫁人的,终究是要离开自己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一位网友说,她和老公结婚以后一直在外面工作,每年过年都是轮流回双方父母家。
今年,她和老公商量好了,先去女方家过年,等过完年再去男方家。
结果,她妈妈知道以后非常生气,说:“你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怎么能先回娘家过年?你这样让我和你爸的脸往哪儿搁?”
她解释了很多遍,说现在都是这样,很多年轻人都是轮流回家过年,但她妈妈就是不听,坚持认为她这样做就是“不孝”。
你看,这就是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
在很多老一辈的观念里,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就应该以男方家为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这么迂腐的人?”
的确,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很多年轻人也已经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想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一些老一辈的观念里,这种想法还是根深蒂固的。
从人性角度而言,在传统背景下人们本来就不喜欢生女儿,因为生女儿就意味着给别人养儿媳。
虽然这话听起来很刺耳,但这就是现实。
女儿嫁出去以后,和婆家的关系往往比娘家更亲近。
要想彻底解决重男轻女的问题,就不要喊空口号,而是要“对症下药”。
要我说,要想彻底解决重男轻女的问题,就要抛弃传统的婚姻制度,接受新型结婚制度。
没有谁嫁给谁,而是两个年轻人各自退出原生家庭,重新组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
两边父母同等赡养,过年过节轮流回家。
这样一来,生儿子和生女儿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最后都会组建属于自己的小家,都会赡养自己的父母。
这样一来,父母也就不会再纠结生儿子还是生女儿的问题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要想彻底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还需要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