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讲究亲情的国度里,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同样是我们的心头肉,捧着,爱着,视如己出。
可有时候,对他们太好未必是件好事。
前几天,收到一封粉丝的来信,她告诉我说她大龄未婚,一直对哥哥家的孩子疼爱有加,每次去哥哥家都会给小侄子带礼物,平时也会经常给他买零食、玩具。
小侄子有什么要求,她也尽量满足。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侄子却变得越来越任性、自私。
有一次,她因为工作忙没能及时给小侄子买他想要的玩具,小侄子竟然大发雷霆,对着她大喊大叫,甚至说出“我将来不给你养老”的话。
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在亲情面前,我们总是容易失去原则,对兄弟姐妹家的孩子过度溺爱。
可是,这样的溺爱,真的对他们好吗?亲情与溺爱,界限到底在哪里?
人际关系分层理论,亲情也需要“适度”。
人际关系分层理论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会经历几个固定的阶段,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层次结构。这些层次由内而外分别是亲密层、生活层、人脉层和社交层。
在亲密层中,我们与最亲近的家人、亲人和朋友分享着最为私密与深刻的情感。这一层的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统,也是我们寻求情感慰藉与心灵寄托的港湾。
然而,当我们将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扩展到兄弟姐妹的子女时,却可能因界限的模糊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亲情,虽然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也需要“适度”。
过度溺爱,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变得任性、自私。
|过度溺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用操心。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又怎么会懂得独立呢?
在独生子女已成常态的年代,宠孩子行为随处可见。
人们习惯性将孩子捧在手心,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紧着孩子。以至于到后来,他们习惯了这种“特权”,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或许只有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他们才会开始意识到,原来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
网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小时候被宠坏了的孩子,长大后总是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学会独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根植于爱。”但是,这种爱,绝不是溺爱。
溺爱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机会,变成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过度溺爱,会让孩子变得自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从来不懂得分享和感恩。
我有个朋友,她对她弟弟的孩子就是出了名的溺爱。每次孩子想要什么,她都会满足。
有一次,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新玩具,非要让朋友给他买。朋友二话不说就带着孩子去买了。
可是,孩子拿到新玩具后,却从来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甚至还不允许别的小朋友碰一下。
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自私的表现。孩子觉得,他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得到,而且只能他自己拥有。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存在,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溺爱,正是培养这种人的温床。
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溺爱,就是让孩子在温室里长大,一旦离开温室,他们就会无所适从。
|过度溺爱,会破坏家庭关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跟家人产生矛盾。
他们习惯了得到一切,一旦得不到,就会大发脾气,甚至跟家人反目成仇。
我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就是被溺爱的典型。他想要什么,家人都会满足他。
可是,随着他越来越大,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满足。
有一次,他因为一件小事跟家人大吵了一架,甚至还动手打了家人。
这件事,让家人都伤透了心。他们不明白,自己一心一意对孩子好,为什么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其实,这就是溺爱带来的恶果。溺爱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感恩和尊重家人。
现在有个词叫“啃老族”,说的就是那些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轻人。
而这些年轻人,往往都是被溺爱的结果。他们习惯了得到一切,却从不考虑如何回报家人和社会。
就像巴尔扎克说的:“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贪婪和无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家人的付出。
适度关爱,让亲情更美好。
“永远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并不是说不能对他们好,而是要适度关爱。
适度关爱,就是要在满足孩子合理需求的同时,教会他们独立、分享和感恩。这样,他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亲情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也需要我们用智慧和理性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