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最大的乌龙,花3亿造发电站,却喂饱了一群羊。当初各国嘲笑中国“人傻钱多”的工程,十多年过去现在怎么样了?

事情还要追溯到2012年。在此之前,依靠煤炭的火力发电是主流。然而青海的煤炭资源,却只占全国的0.42%,发电一度成为难题。

当时,青海仍有20万人用不上电。为缓解用电形势紧张,当年青海省连续多月进行拉闸限电。但终归不是长久之策,当地迫切需要建设电力系统。

过去青海塔拉滩给人的印象是寸草不生。98.5%的面积被沙漠覆盖,是生态环境恶劣的无人区。然而这里的太阳能资源却相当丰富,据统计年日照时长超过3000小时,是中国日照最多的地区之一。

并且当地地形平坦没有山脉遮挡,有利于太阳能的接收,利用光伏发电,就成为了解决用电问题的突破口。可发电站建起没多久,却摇身一变成了牧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由于沙漠土质松软,光伏板很难固定。再加上当地风力较大,经常发生光伏板被沙石损坏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播种草籽,用草来防风固沙。因当地日照充足且草的适应能力强,此地很快被茂密的草丛覆盖。

风沙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风沙环境里的光伏板需要定期用水清洗,受到水流滋养,草开始疯长,高度一度超过光伏板,严重影响发电转化率。

发电站不得不雇佣当地牧民定期除草,这会伴随着一定的人工成本,还不如直接让牧民带来的羊吃掉。对发电站来说除了草,对牧民来说省了饲料,双方一拍即合,一大批羊从此常驻在了这里。3亿元建的发电站因此变成了养羊场,当时还被不少国家嘲笑“人傻钱多”。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塔拉滩发电站真的和大家说的一样“人傻钱多”吗?2012年发电站刚刚建设时,占地面积只有77.9平方公里,现在已经扩展到609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年均发电量高达100亿度,能满足1000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通过与36公里外的龙羊峡水电站互补,还克服了新能源发电随机性的缺点,做到无论天气情况如何都能稳定供应电力。不仅完全覆盖了当地的用电需求,还出现了电用不完的幸福烦恼。因此青海省从2021年起,一跃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主力军,就连杭州亚运会也用上了来自塔拉滩的电。

草场与羊共生,也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今塔拉滩的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0%,从无人荒漠变成了生态绿洲。当地牧民靠着发电站的草地,也发展起规模化的畜牧养殖,年收入比过去翻了三倍。

曾经的乌龙工程,如今成了发电和沙漠治理的双重奇迹!

参考资料:
1. 一场绿色奇迹:从98.5%的荒漠化到80%的植被覆盖——农业融媒网
2. 2011年24个省份采取限电措施——央视网
3. 探访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国家能源局
4. 青海塔拉滩:戈壁滩光伏“蓝海”铸就清洁能源产业新高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