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沧州地区建立了好多临时县,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城县就是沧州东部建立的一个临时县。
1942年,沧县、盐山、新海三县边缘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处于最艰苦的阶段,敌人大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敌人以封锁沟、封锁墙和四处密布的岗楼据点围困八路军,采取“铁壁合围”和“梳篦”战术,轮番拉网扫荡,妄图一举消灭活跃在这一地区的我冀鲁边区回民支队。

这一年又遭旱灾,根据地严重缺粮,粮食歉收,群众生活极度困难,部队有时一两天吃不上饭。影响了回民支队的战斗力和部队的巩固。
为了加强和统一领导,便于回民支队活动,有利于保存抗日力量,更有力地打击敌人,1942年11月,冀鲁边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决定设立青城县,作为回民支队的根据地。辖区包括原沧县六区,原盐山县四区和二区的一部分,原新海县一区旧韩公路以西大部、以东少部,共120余个村庄。
以回民支队领导人为主,组建起中共青城县工委和县政府。回民支队副政委刘济民兼任工委书记,政府县长是支队长刘震寰,副县长为张石生。政府驻地曾在齐家务、许官村(今羊二庄乡)、塔上村等地。
建立青城县后,工委首先抓政权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改造村级政权。当时,青城县党的基础组织比较薄弱,党员人数较少,工委书记刘济民等同志经常深入到村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同时,针对青城县回民村庄较多的情况,在抗日群众团体的建设中,重点抓各村回民救国会。
刘震寰对当地上层人物比较了解,积极做这些人的争取工作。望海寺村的孙兰锋,王官屯的李占峰,毕孟村的张凤亭,马连庄的孙元林,道安村的胡庆山等一些在当地有名望、有势力的地主绅士,经过教育大都走到抗日队伍中来,有的送情报,有的为抗日武装购买枪支弹药。
回民支队灵活机动开展游击斗争,打击敌人。1943年春节,在大姚庄据点当伪军班长的土楼村回族青年张静起回家探亲,刘震寰派人到他家对其进行教育,晓以大义,指明前途。张静起表示愿意立功赎罪,并提供了大姚庄据点内部的情况。刘震寰争取张静起做内应,确定了奇袭该据点的方案和行动计划。一天深夜,一枪未放就端掉了大姚庄子据点,俘虏汉奸40多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30多支,短枪9支。
辛店据点地处沧盐公路战略要地,坐落在回民支队活动区中心,驻据点的伪军无恶不作,时常捕杀抗日军民,群众恨透了这伙匪徒。1943年春天的一天,回民支队借敌人强迫各村每天早晨往据点送米面肉菜的机会,挑选张九江及手枪队一批精悍队员,扮成送肉、送米面的老百姓,混进敌据点。趁敌不备,跃上岗楼干掉哨兵,当场处决罪大恶极的伪军队长。这场不到20分钟的战斗,俘敌30多名,缴获步枪30支,手枪5支,弹药、给养一批。同年6月底,回支又采用同样的方法,拔掉了新海苏基据点(今海兴县城),我军无一人伤亡。
1943年秋的一天,刘震寰带队夜袭大白兔据点,歼敌100余人。
1943年夏,邢仁甫公开叛变,青城县的工作也遭受很大损失。10月,回民支队政委(回救会主任)王连芳被捕。11月县政府随县大队驻塔上村,被日伪军包围,县委副书记刘万勇及二队队长石、政委韩景正等四五十名干部战士同时被捕。后来,通过多方工作,才把被捕的同志们营救出来。
1944年1月,青城县与新海县合并,称新青县。县委书记李援,县长由回民支队支队长刘震寰兼任。
1945年9月,为纪念黄骅烈士,新青县改名为黄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