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河间福海庄
乾隆十三年,清高宗皇帝南巡,途经河间府,住进了瀛海驿。正值浓春,花红柳绿,草青青,皇帝登城俯瞰碧野,刹时龙心萌动。第二天他粗衣布履,不带任何亲兵护卫,独自一人出城私访去了。
“南京到北京,御路十八弓。”乾隆皇帝沿着平坦宽阔的御道南行而去。走了十几里路程,兴致略减,只觉得口干舌燥。正作难之际,向西一望,见翠柳花丛之中掩映着一个小小村庄。于是,他加快脚步向村中走去。在街口,但见一户人家,花墙围院,房舍连绵,黑漆大门微闭。乾隆皇帝私下想道:"此户说不上是富豪之族,倒也象个洁净的庄户人家,在他家略润咽喉看来无妨。"想罢,抬手照着大门"叭叭叭"轻叩了三下。
只听吱呀一声大门轻启,从中走出一位十八、九岁的年轻书生。主人面对门外陌生人,问道:"客官有何事?"乾隆皇帝使劲咽了一口唾沫,双手一背说道:"朕想…"话一出口,自觉失言,忙改口说:"啊…,真想到你喝口水。"话虽然改过来了,可总觉得不大自然,为掩饰窘相,他把下巴一摸,仰脸说道:"不知主家可答应……"话未说完,猛然看到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不由得龙颜大怒。皇帝老爷为什么这样大动肝火呢?因为这家的匾触犯了天子的龙威,只见上面写着"天下第一家"五个鎏金大字。
这还了得?天地之大,君王为首,大胆草民,竟敢自封天下第一,朕难道是第二不成?看来多亏朕私访村野,不然怎会知道区区草民竟有如此大胆的谋反乱上之举?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乾隆帝此时长叹一口气,把心情镇静一下,不露声色惊叹道:"哎呀!你家这块门匾的墨迹可真绝妙之至,不知出自何家之手,匾名又是何人所提?"书生说道:"唉﹣-,小书生实在惭愧。这样吧,请客官屈进寒舍,待家父给客官讲个明白。"乾隆一听正中下怀,心想,好!那朕就来个顺藤摸瓜。
书生引乾隆在客厅落座,沏好茶,说声"稍候",步出客厅。不一会儿,将其父引来相见。乾隆呷了口茶,便问起门匾之事。其父也是书生那句话:"实在惭愧,请家父给客官说个明白。"乾隆听罢,耐着性子等这个家父的家父来说明门匾之事。谁想,连这个家父的家父来了仍旧是那句话,乾隆此时心凉了,心想,他们家该来的都来了,照此问是问不出结果的。于是强压怒火失望地说,"哎呀,你们家三代家父已经都来了,四世同堂可算福寿之家,既然四代都不知门匾的来历,看来你们家在世之人是无有知晓的了。"罢,抬身就要告辞。其中年龄最长的老翁说道:"且慢,客官既然对我家门匾如此感兴趣,待老夫禀告家父前来相告。"
说罢,转身步出客厅。不一会儿的功夫,老翁果真领着一个老翁来到客厅。彼此落坐,新来老翁说道:"客官既然对我家门藕如此感兴趣,待老夫禀告家父前来相告。"乾隆满腔怒火此时却变成了好奇之心,心想,难道他家还有第六代?想到此,连连点头称道:"好,好,那就打扰费府了。"新来的老翁步出客厅,又领来一位老翁,老翁进来,还是那句话,乾隆此时心里犯了疑惑,难道他们在此戏弄朕不成?不过人家答应相告,那就等等再做定夺。如此等到这家的第八代家父,只见这位老人虽说满头鹤发,但仍红光满面,问及年龄,膛声朗朗,答道:"二百七十有八。"
话出口,把个真龙天子震得目瞪口呆,心惊肉跳。但想到自己是一国之君,不可在民面前有失龙颜。于是他稍静片刻,便摆出君王之态,拖腔扯调地问道:"啊…,不必多礼,朕想…"话一出口,又觉失言,忙改口说:"真想请老翁说说府上门匾的来历。"二百七十八岁的老翁眼光一闪,咕咚跪倒在地上,口称"万岁,恕罪。"老翁子孙见此,也都慌忙跪倒在地,齐呼"万岁"。
乾隆一见自己的身份被识破,抬身搀住老翁说道:"朕恕你无罪,平身。但你要将门匾来历从实招来!"老翁于是面对圣上,第一次在子孙面前说了"天下第一家"门匾的来历。原来康熙皇帝南巡私访时,也曾路过此庄、见这家是盖世长寿之族,赐其为"天下第一家",并亲自御书。乾隆帝听罢来历,不解地问道:"既然是我先皇所御书,为何不留御题?"老翁答道:"是小民恳求圣上不留御题的。为的是怕子孙后代借皇威而行不义,小民不对子孙说明门匾来由,也是出自此心。"
说罢将康熙圣上的御书呈上,乾隆帝看罢,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随问道;"此庄为何庄?"老翁答道:"李海庄!"乾隆感慨地说:"真是福海之庄"。于是"天下第一家"的传说便在这一代流传下来,福海庄的村名也一直沿袭至今。
讲述:李宝柱 搜集整理:毕根廷
来源:《河间民间故事》